Chapter11 游园惊梦·上
乌镇这边的戏台和北方戏台子不太一样,这边的戏台子通常是露天而立,有些像是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写的样子,大多数的戏台子都是三面环水,就好像是单独立在了水上,周边由栏杆环绕住,观众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观看戏台上的表演。不过现在倒是不用像鲁迅先生那样划船看戏了,戏台两边和对面都有一些半露天的茶馆或餐厅,看戏的人只要定好了座位便可以安静的品茶看戏。
苏悦早早地定好了地点,就在戏台左旁的一家茶馆露天第二个座位,在这里正好可以将戏台上的表演收入眼底,不远不近,刚刚好能听到台上演员的声音。
两个人在西栅街上溜达了会儿,顺带着买了些当地的小玩意儿,赶过来时台上的演员们已经开始演上一会儿了。苏悦和张京墨小心翼翼地找到了票上写的位置并肩坐下来,尽量保持安静。
服务员一看见他们两个坐下,就拿着菜单走过来,低声询问需要些什么。苏悦小声询问过张京墨的意见后,点了一壶茉莉香片,又叫了两碟干果,配上张京墨早上买得糕点,两个人就这么一边看戏一边凑合顿早饭。
冒着热气的茉莉香片放在桌子旁,细细一嗅仿佛身在茉莉花园,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茶涩味儿,边上随意放着两碟干果碟,里面放着些瓜子儿、花生之类的东西。正中央摆着包装精致的点心盒子,盒子里面的点心大小不一,有的圆鼓鼓,有的四四方方,颜色也大多不同,种类也很多,像是本地有名的定胜糕、绿豆糕之类的都聚齐在这儿了,看得人心生喜爱之意。
苏悦一早上没吃饭,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捏起一块点心塞进嘴里一大口,两边脸颊随着咀嚼鼓了起来,衬得她更像是只小笼包。张京墨细心地拎过茶壶,往杯子里倒上了茶水,因着茶水有点烫,他又把茶水倒了个杯子,等到感觉凉了些才放到苏悦眼前。
苏悦不太好意思地抿了一口茶水,把噎在胸口的点心咽了下去,擦干净嘴角的碎屑,这才抬起头冲张京墨笑笑,试图挽回最后一丝丝形象:“江南这边的点心甜丝丝的,一下没忍住吃得比平时快了点。”
张京墨抿下翘起的唇角,将纸巾推到苏悦的面前,示意她嘴角有碎屑没擦干净。苏悦有些没摸准张京墨的意思,以为她刚把茶水洒在桌子上了,拿着纸巾低头盯着桌面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那里有水渍。
张京墨轻轻叹了口气,从苏悦手里将纸巾拿了出来,微微弯下腰,仔细地蹭掉了苏悦唇边的几粒碎屑后,目光又投回戏台上。苏悦还没反应过来,轻轻地摸了摸自己的嘴唇,又好像被火烫到了一样,连忙将手移开,强行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戏台上。
恰巧此时台上正演到杜丽娘同柳梦梅在花园初遇,只看见台上扮演杜丽娘的正旦微微向前迈了两步,衣襟微微晃动,却又好似并没有走一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唱腔节奏缓慢递进,婉转动人,华丽却不失素雅,一曲三叹,唱出百转情思。演员的身段亦是一绝,身姿轻盈,裙裾飘飞间一颦一笑勾人魂魄。
张京墨用一根手指撑着头,随着那唱腔一下一下点头,有时金丝边的眼睛会从鼻梁上滑落,他也不在意随手推了推,目光仍旧投在戏台上,像是个古董老学究。
苏悦虽然听不太清唱词,却也不乏觉得其曲调华丽优美,丝竹悠扬,吴侬软语,颇有水乡风情。可单凭这一知半解,回去之后这材料实在没法整理,虽感缠绵悱恻之韵,不解其中的曲折,听了也算是白听。
正当苏悦为难之际,张京墨缓缓开了口,声音有些低沉:“台上唱得这出是《牡丹亭》里头的《游园惊梦》,阿悦知道牡丹亭讲得什么吗?”
苏悦点了点头,她来之前查过一些有关于昆曲的资料,对牡丹亭的故事还算知道些许,但是细节已经有些记不太清了,于是苏悦含蓄道:“了解过一些大概的故事,这《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写得本子,讲得是富家千金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在梦中相爱,亦幻亦真的爱情故事。但具体的故事我现在记不太清了,还劳烦先生您讲解一下?”
苏悦的话说得有些含糊,但她心中还是很期望张京墨能够答应这个请求,话语中也带了些试探意味。
张京墨把手放了下来,纤细修长的手指在桌子上轻轻敲打,他无奈地摇摇头,低头浅笑:“你这丫头啊,功课没做足就来看戏了?”
听到这嬉笑的语气,苏悦心里头就有了八九分自信,心情也就跟着放松下来,态度跟着变得轻松起来。
“这不是请了先生您这位名师吗?我了解些许的书面知识,就等着您给我上课了。”苏悦将手肘放在桌子上,手掌托着下巴,不太好意思地笑笑,垂下了眼帘,细长浓密的睫毛像是一把小扇子遮住了她眼中的情绪。
张京墨抬手给了她一个“脑崩儿”,似笑非笑地道:“那我要是不给你讲,你岂不是白瞎两张票了?”
苏悦装模作样地思考了下,往前探探身子,语速缓慢而暧昧:“那我就当是掷金博美人一笑喽。”她那漆黑的眸子看起来深情极了,让人一时间分不清她究竟是认真的还是在说笑,气氛恰到好处地带上一丝暧昧色彩。
张京墨觉得这动作不过是这个小戏精稀奇古怪的新戏路,低头淡淡笑了下,不经意地向后移移靠在椅背上,扭过头解释道:“要说起昆曲先想起来的必定是《牡丹亭》,这《牡丹亭》算是昆曲的招牌戏,讲得呢是南宋时期长期遭受来自家庭封建压力的富家千金杜丽娘在一次游园中梦见了携着半条柳枝的俊秀书生柳梦梅,两人两厢情悦,于牡丹亭边幽会。杜丽娘梦醒后日渐憔悴,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要求母亲将自己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这些基础性的故事苏悦脑子里还是有些印象的,但配着《牡丹亭》的戏腔听这些故事总有些形容不出来的味道,灵感好像就在边缘反复横跳却不肯靠近,她决定抓住这一丝感觉。
苏悦从包中取出牛皮本子,认真地记录下来每一句话。张京墨低头看到她这副样子,心中觉得有些好笑,顿了顿继续道:“杜丽娘的父亲后来升迁至淮阳安抚使,委托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将女儿安葬并在修建了一座“梅花庵观”来供奉丽娘神位。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磁性的声音讲解起这些长篇大论竟然丝毫不让人觉得古板困倦,反而有种缓缓道来的感觉,带着历史的沧桑穿越时间落在耳边,恍然间竟然有了些穿越时空的感觉。
自带着点空间感的声音落在苏悦的耳边,让她舒服地撑起下巴,缓慢地点点头,显然有些没有听够,颇有些遗憾的说:“这就结束了?”
张京墨看到她脸侧晃动的发丝,皱了皱眉头,顺手将那缕头发捋到苏悦耳后,再次目光投向戏台,低声解释道:“还早着呢!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便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苏悦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突然顿住了笔,抬头看向张京墨,眸子里面写满了震惊:“这还是个反封建的本子啊!”随后她又砸吧砸吧嘴,低下头嘟囔道:“就是这戏词儿太高雅了些,没研究过文言文的怕是听不太懂。”
戏台上也非常配合地唱道:“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这声音一波三折,直戳进人心窝子,勾得人心神不定。
那戏腔道尽人世间的缠绵悱恻,顺着胭脂香风飘入人耳中,直勾勾缠绕在人心尖尖上,好似是一条魅惑凡人的青蛇在吞吐舌头,让人霎时间抛去红尘三千,在云端漂泊。
“能把暧昧之态写得如此高雅华丽……实在厉害。”苏悦吓得笔都掉了,无辜的圆珠笔在桌面上打了个滚,被张京墨及时握在了手里,这才幸免于难。
“昆曲的词句向来讲究,无论南昆北昆皆不可改变戏词,这是老规矩了。”张京墨将圆珠笔在手里打了个转儿,要是追诉起转笔这事儿,最开始还是在他八九岁那会儿跟着老师父学三弦的时候,因着学习三弦之前要先学着捻黄豆,时间久了张京墨也就养成了手里头得转点东西的习惯,便时常在课堂上和写作业时转笔玩儿,常年下来三弦练得算不上好,但他这转笔的技术可谓是登峰造极了。
昆曲的词藻华丽苏悦早就见识到了,但里面的弯弯绕绕她还是第一次听说。苏悦歪歪头,眼里写满了不解,低声询问道:“南昆和北昆?这里面又有什么讲究?”
张京墨轻扣了下笔,抬手拎过茶壶给苏悦的杯子添到七分满, 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放到唇边轻抿一口:“南昆北昆是三大支派中的两大支派,具体分为南昆、北昆、湘昆。这倒是没什么讲究,只不过是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分支,唱词没什么区别,但各有各的艺术特点。”
苏悦早早地定好了地点,就在戏台左旁的一家茶馆露天第二个座位,在这里正好可以将戏台上的表演收入眼底,不远不近,刚刚好能听到台上演员的声音。
两个人在西栅街上溜达了会儿,顺带着买了些当地的小玩意儿,赶过来时台上的演员们已经开始演上一会儿了。苏悦和张京墨小心翼翼地找到了票上写的位置并肩坐下来,尽量保持安静。
服务员一看见他们两个坐下,就拿着菜单走过来,低声询问需要些什么。苏悦小声询问过张京墨的意见后,点了一壶茉莉香片,又叫了两碟干果,配上张京墨早上买得糕点,两个人就这么一边看戏一边凑合顿早饭。
冒着热气的茉莉香片放在桌子旁,细细一嗅仿佛身在茉莉花园,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茶涩味儿,边上随意放着两碟干果碟,里面放着些瓜子儿、花生之类的东西。正中央摆着包装精致的点心盒子,盒子里面的点心大小不一,有的圆鼓鼓,有的四四方方,颜色也大多不同,种类也很多,像是本地有名的定胜糕、绿豆糕之类的都聚齐在这儿了,看得人心生喜爱之意。
苏悦一早上没吃饭,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捏起一块点心塞进嘴里一大口,两边脸颊随着咀嚼鼓了起来,衬得她更像是只小笼包。张京墨细心地拎过茶壶,往杯子里倒上了茶水,因着茶水有点烫,他又把茶水倒了个杯子,等到感觉凉了些才放到苏悦眼前。
苏悦不太好意思地抿了一口茶水,把噎在胸口的点心咽了下去,擦干净嘴角的碎屑,这才抬起头冲张京墨笑笑,试图挽回最后一丝丝形象:“江南这边的点心甜丝丝的,一下没忍住吃得比平时快了点。”
张京墨抿下翘起的唇角,将纸巾推到苏悦的面前,示意她嘴角有碎屑没擦干净。苏悦有些没摸准张京墨的意思,以为她刚把茶水洒在桌子上了,拿着纸巾低头盯着桌面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来那里有水渍。
张京墨轻轻叹了口气,从苏悦手里将纸巾拿了出来,微微弯下腰,仔细地蹭掉了苏悦唇边的几粒碎屑后,目光又投回戏台上。苏悦还没反应过来,轻轻地摸了摸自己的嘴唇,又好像被火烫到了一样,连忙将手移开,强行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戏台上。
恰巧此时台上正演到杜丽娘同柳梦梅在花园初遇,只看见台上扮演杜丽娘的正旦微微向前迈了两步,衣襟微微晃动,却又好似并没有走一般:“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这唱腔节奏缓慢递进,婉转动人,华丽却不失素雅,一曲三叹,唱出百转情思。演员的身段亦是一绝,身姿轻盈,裙裾飘飞间一颦一笑勾人魂魄。
张京墨用一根手指撑着头,随着那唱腔一下一下点头,有时金丝边的眼睛会从鼻梁上滑落,他也不在意随手推了推,目光仍旧投在戏台上,像是个古董老学究。
苏悦虽然听不太清唱词,却也不乏觉得其曲调华丽优美,丝竹悠扬,吴侬软语,颇有水乡风情。可单凭这一知半解,回去之后这材料实在没法整理,虽感缠绵悱恻之韵,不解其中的曲折,听了也算是白听。
正当苏悦为难之际,张京墨缓缓开了口,声音有些低沉:“台上唱得这出是《牡丹亭》里头的《游园惊梦》,阿悦知道牡丹亭讲得什么吗?”
苏悦点了点头,她来之前查过一些有关于昆曲的资料,对牡丹亭的故事还算知道些许,但是细节已经有些记不太清了,于是苏悦含蓄道:“了解过一些大概的故事,这《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写得本子,讲得是富家千金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在梦中相爱,亦幻亦真的爱情故事。但具体的故事我现在记不太清了,还劳烦先生您讲解一下?”
苏悦的话说得有些含糊,但她心中还是很期望张京墨能够答应这个请求,话语中也带了些试探意味。
张京墨把手放了下来,纤细修长的手指在桌子上轻轻敲打,他无奈地摇摇头,低头浅笑:“你这丫头啊,功课没做足就来看戏了?”
听到这嬉笑的语气,苏悦心里头就有了八九分自信,心情也就跟着放松下来,态度跟着变得轻松起来。
“这不是请了先生您这位名师吗?我了解些许的书面知识,就等着您给我上课了。”苏悦将手肘放在桌子上,手掌托着下巴,不太好意思地笑笑,垂下了眼帘,细长浓密的睫毛像是一把小扇子遮住了她眼中的情绪。
张京墨抬手给了她一个“脑崩儿”,似笑非笑地道:“那我要是不给你讲,你岂不是白瞎两张票了?”
苏悦装模作样地思考了下,往前探探身子,语速缓慢而暧昧:“那我就当是掷金博美人一笑喽。”她那漆黑的眸子看起来深情极了,让人一时间分不清她究竟是认真的还是在说笑,气氛恰到好处地带上一丝暧昧色彩。
张京墨觉得这动作不过是这个小戏精稀奇古怪的新戏路,低头淡淡笑了下,不经意地向后移移靠在椅背上,扭过头解释道:“要说起昆曲先想起来的必定是《牡丹亭》,这《牡丹亭》算是昆曲的招牌戏,讲得呢是南宋时期长期遭受来自家庭封建压力的富家千金杜丽娘在一次游园中梦见了携着半条柳枝的俊秀书生柳梦梅,两人两厢情悦,于牡丹亭边幽会。杜丽娘梦醒后日渐憔悴,一病不起,弥留之际要求母亲将自己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这些基础性的故事苏悦脑子里还是有些印象的,但配着《牡丹亭》的戏腔听这些故事总有些形容不出来的味道,灵感好像就在边缘反复横跳却不肯靠近,她决定抓住这一丝感觉。
苏悦从包中取出牛皮本子,认真地记录下来每一句话。张京墨低头看到她这副样子,心中觉得有些好笑,顿了顿继续道:“杜丽娘的父亲后来升迁至淮阳安抚使,委托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将女儿安葬并在修建了一座“梅花庵观”来供奉丽娘神位。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磁性的声音讲解起这些长篇大论竟然丝毫不让人觉得古板困倦,反而有种缓缓道来的感觉,带着历史的沧桑穿越时间落在耳边,恍然间竟然有了些穿越时空的感觉。
自带着点空间感的声音落在苏悦的耳边,让她舒服地撑起下巴,缓慢地点点头,显然有些没有听够,颇有些遗憾的说:“这就结束了?”
张京墨看到她脸侧晃动的发丝,皱了皱眉头,顺手将那缕头发捋到苏悦耳后,再次目光投向戏台,低声解释道:“还早着呢!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便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苏悦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突然顿住了笔,抬头看向张京墨,眸子里面写满了震惊:“这还是个反封建的本子啊!”随后她又砸吧砸吧嘴,低下头嘟囔道:“就是这戏词儿太高雅了些,没研究过文言文的怕是听不太懂。”
戏台上也非常配合地唱道:“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一阵香风,送到林园。”这声音一波三折,直戳进人心窝子,勾得人心神不定。
那戏腔道尽人世间的缠绵悱恻,顺着胭脂香风飘入人耳中,直勾勾缠绕在人心尖尖上,好似是一条魅惑凡人的青蛇在吞吐舌头,让人霎时间抛去红尘三千,在云端漂泊。
“能把暧昧之态写得如此高雅华丽……实在厉害。”苏悦吓得笔都掉了,无辜的圆珠笔在桌面上打了个滚,被张京墨及时握在了手里,这才幸免于难。
“昆曲的词句向来讲究,无论南昆北昆皆不可改变戏词,这是老规矩了。”张京墨将圆珠笔在手里打了个转儿,要是追诉起转笔这事儿,最开始还是在他八九岁那会儿跟着老师父学三弦的时候,因着学习三弦之前要先学着捻黄豆,时间久了张京墨也就养成了手里头得转点东西的习惯,便时常在课堂上和写作业时转笔玩儿,常年下来三弦练得算不上好,但他这转笔的技术可谓是登峰造极了。
昆曲的词藻华丽苏悦早就见识到了,但里面的弯弯绕绕她还是第一次听说。苏悦歪歪头,眼里写满了不解,低声询问道:“南昆和北昆?这里面又有什么讲究?”
张京墨轻扣了下笔,抬手拎过茶壶给苏悦的杯子添到七分满, 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放到唇边轻抿一口:“南昆北昆是三大支派中的两大支派,具体分为南昆、北昆、湘昆。这倒是没什么讲究,只不过是因为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分支,唱词没什么区别,但各有各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