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乡亲渐渐寄希望 非愿“乌纱”猛扣来
十一、乡亲渐渐寄希望 非愿“乌纱”猛扣来
红星四队是一个有名的后进队。
队长卢福全是个刚愎自用却又无材自用之人。解放前他帮人家行行船,糊口饭吃。行船这一行,苦起来寒冻冰水,三面朝天,一面向水,顶风劈浪,逢到进港过闸,一篙千钧力,光脚板,在船上一篙撑去,那竹篙弯成一把弓,该花多大力气,所以人们说:“要得苦,行船打铁磨豆腐。”可是行船又有句俗语,说是“要得懒,躺船板。”布帆一升,船行八面风,撑篙的水手要是不想动,整天躺着都行。
大军南下,他随船送解放军渡江,一颗子弹打进他的腰部,从此他不能在船上干了,回到家里,参加村里的斗地主分田地,他一马当先,十分积极,工作队见他肯干,委他当了个村长。
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过后,该本本份份种田了,可是他不会种,也怕种,行船在外那么多年,浪荡惯了,现在要他一钉钯一大锹到分来的田地里去实实在在地种庄稼,不是要了他的命吗?单凭他那位病恹恹的妻子,怎么折腾田里的草也比庄稼高。
他倒好,不去管这些,前后三个圩塘一百几十户是一个村,断不了这家儿子结婚,那家老太太祝寿,或者两家村民争地界,少不了请他这位地方长官去吃喝,苦只苦了妻子儿女。
幸亏党号召办互助组,接下来搞合作化,他这个村长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社长,才没有再度跌进田无一垅草无一根的绝境。合作社是个大家庭,一百几十户,四五百亩地,他一家一户的生产还没法搞好,这么个大家庭的生产能搞好吗?与其说是卢社长在发号施令,倒不如说是在受罪,无庸讳言,他这个社就成了当地闻名的后进社。又亏了形势的发展,初级社合并成大联社、高级社,随后又变成人民公社,那扛榜的十三社社员的灾难才没有继续下去。他降了级,回本圩塘当了三十几户的头头——红星四队的队长。
社长不能当好,队长就能当好?同样地糟。搞生产不比搞运动,什么时候种什么庄稼、怎么种、如何管,得有心计,会组织,能指挥,自家小块地的庄稼还种不好的人怎能种好大片田呢?有人说没本事没问题,只要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没有本事就会有本事了,可是遗憾的是,他又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生产队会计向泽民——向河渠的二伯父是个种田的老把式,识文断字,因家道陡然败落,没能进一步深造,十九岁就来沿江新圩种田,二十一岁时把十四岁的弟弟向泽周带来,自己干不算,还得教弟弟,年终得把地里的收益带回家去维持几十里外一家人的生活,就不得不既花力气也动脑筋地种好地,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副种地的好身手,合作化前他家地里怎么着也要比别人家多收几百斤稻麦几十斤棉花。
人挺忠诚、厚道,就是吃不开。会计管的是工肥钱粮却又管不着,一切都是队长说了算。有一年生产队组织劳力下滩积肥,队里又正值棉花培管关键时候,从有利于生产考虑,留会计在家指挥为宜,队长自然知道,就是会计的妻子有意见,因为下滩的工分一天要抵在队里干两三天。队长一想,说是向会计留在家里,工分与下滩的同样记,事情就这样说下了。谁知积肥过后,队长不认帐了,说什么国家有规定,同工同酬,会计整天与妇女们一起干,应该与妇女同等记工,不能和下滩的劳力一样拿高工分。向会计不用扳手指头就能算出一棵稻多产一穗,每亩能多产多少稻谷,但纵使借别人的手指头来扳,也没法说他应该与下滩的劳力记同等工,妻子虽说不忠厚,那是在家里,在生产队还能厉害过队长去?也只好自认倒楣,谁让她丈夫太懦弱呢?
连会计都做不了主,社员就更不用说了,有一回,几个社员见那露天大粪池已满满的了,联想到以往,大雨一下,就粪水横溢,而现在漫天的乌云,说不定又会下雨,怎么办呢?有的说挑掉几担,有的说在上面搭个棚子,最后的一致意见是搭棚子,队长开会去了,就去告诉会计,会计认为这个主意好。竹枝从哪儿来呢?队长的亲家说他回去斫。于是劈的劈,扎的扎,编草帘的编草帘,到上午收工时,三个大池的骨架搭成了,人们准备下午苫盖。
谁知人们刚端上饭碗,就听得队长在大池旁大叫大嚷,由于路远,没听清他在嚷些什么,不过下午上了大场,人们看到三个棚子的骨架全扯倒了,队长怒气不息地说:“好哇,离家才半天,就背着我这样干,眼里还有我这个领导吗?老实说不拔掉它,我就吃不下饭,还得了哇,下次再……”
“噢—”人们全明白了。自那以后,嘿嘿,哪怕堆个草垛,也得问问队长堆在哪?堆多大?场上晒着粮,雨要来,队长不喊,谁也不上场。哪个愿意白花力气讨没趣呢?有人开玩笑地说:“不知道我们走路,左脚跨出去后,要不要请示队长右脚跨不跨?要放屁了恐怕憋的再急也得问问放不放吧。”社员的主动性全没了。既没经验不会抓,又独揽全权一人抓,能搞好吗?
红星四队有一条自然分界线,由起初是沙滩上的一条流槽,后来整成的一条大河为界,河东是粘土,河西是沙土。按照会计的意见,种棉花粘土每亩四千棵,沙土四千五,施肥呢,粘土重施基肥,沙土要少吃多餐,队长呢却拘泥于上级的规定,结果是沙土棉苗发不开,因为肥不足;粘土后发,疯长又太密,产量都不高,累得四队社员每年的平均收入要比兄弟队一般低六七十块,与收入高的比,一半都不到,人们都意见纷纷。
当然也有欢迎他的,队长老婆去世后他就同紧壁邻居寡妇姘居,被镇压了的反革命分子的妻子与他也不清不白的,另外还有关系暧昧的不止一人,这些人家都盼望他永远当下去,因为讨巧的农活儿、每年冬春的救济浪、照顾粮都少不了她们的,有一次为了讨好一个姘头,竟然强行照顾她家五十元,引起了轩然大波。
四队的落后可以说是县里有名州里有榜的了,落后的关键在队长,这也是路人皆知的事实。为什么他能十多年安坐在土皇帝宝座上呢?原来他有妙计。别看他生产上外行,可钻营官场还颇有一套。他不请客,老实说就是请,也没人敢坐他家的桌子,太脏了。四时八节的送礼,队里的小猪、鱼,都少不了大队干部、公社分管领导的份,以劳动粮为名的馈赠,更是公开的秘密……
向河渠离校回家后,劳动中常听到人们的议论,凭观察他知道人们说的也是事实,不过他没有参加议论的行列,因为一来他的政治处境不容许去议论当权者,他有自知之明;二来爸爸的案子够他动脑筋的了,队长长队长短的,他没那份心思去考虑,到队里去出工为的是养家糊口。
别看向河渠是个刚离校门不久的学生,干活儿可肯吃苦。下滩斫积肥草,人家分期轮班,他连轴转,斫得不快但不偷懒,扛得不多但跑得快,而且不管在船上在滩上,拾草烧火,打水洗碗,他都争着干;围垦工地上受了伤,被徐晓云逼回了家,大队让他边休养边编文艺节目,他不干,只混在妇女组干了一段时间后又上了工地;婚后没几天就挑起泥络子在民工队伍里穿梭奔波了;他不拈轻怕重,而是拣重担子挑,队里的大粪池,有的池里全是牛粪,有的池里却是猪渣粪,猪粪薄且轻,牛粪厚且重,向河渠主动招呼一班青年人去挑牛粪,让年龄大些的去挑猪粪。人们常说眼睛塘儿最浅,担子一有轻重,青年人中有人就有点不愿,向河渠说:“牛掣桩子也是老,力气不花又不能存起来慢慢用,我们年轻,挑重一点的也是应该的。再说人总是要老的,将来我们老了,不也需要后人照顾吗?”他这么一说,要计较的人也不好意思再说了……
向河渠很愿意帮别人的忙。在红星四队的青年人当中要数他的文化水平最高,却比文化水平不如他的人还要朴实。人们只要是来求到他的,基本上个个答应。朱大妈的儿子在新疆,大妈想请向河渠代写封信,他说声:“行。”丢下正写的申诉书,提笔就帮大妈写,还边写边问,写完了,给大妈念一遍,问大妈可有遗漏的;陈大叔捉小猪没有钱,想向队里予付二十块,央向河渠给写个报告,也是一个“行”字,先写报告,再继续切猪草;周叔叔儿子从部队来了信,老人拿了信对向河渠说:“大侄子,你给念念。”他立刻放下饭碗先念信,念完了还问可曾听清楚了,直到老人弄明白了信的全部意思,才重新捧起饭碗……
向河渠曾与姐姐一齐从师学裁缝,遗憾的是只学了几个月又走进了学校捧起了书本,现在重操裁缝活儿,最多只能算个半料匠,土布或者三四角钱一尺的白胚布、削价布,姐姐在家的时候就让他裁,姐姐出嫁时,考虑到家里的实际困难,没带走缝纫机,向河渠就用它帮人家缝,给多少钱他从不计较;要是谁的裤子膝盖上磨破了,衬衫上挂了个洞,他给人家补一补,既贴功夫又贴线,这是常事,甚至不少时候连另头布也得贴上;围垦工地,他也带上针线剪刀和另头布,谁个肩头破了,休息回驻地后就能帮补好。顺便说一句,他在风雷中学人缘那么好,也与这半料匠手艺有部分关系。
回家以后的向河渠一直处于郁郁寡欢之中,纵使他认识到不应冷淡凤莲后,也只是勉强承欢,理智地注意温存妻子,内心里快乐不起来,其实也难怪,巨石还在心上压着呢。古医家孙思邈说:“凡人孰能无思,当以渐遣除之”为了不久囚于忧愁之国,他寻找着排遣的途径,那就是拼命地劳动,挤时间热心帮人家的忙,从中得到乐趣,忘却苦恼。
四队的落后帽子扣在人们的头上,许多人都在愁:已落后好多年了,原是一个村的五队两人上工可以分六个人的粮草,还能得款一百元,而四队同样的情形就得多养两头猪才不亏社。这样下去何日之了呢?有人私下里嘀咕,要是让向河渠当上队长,恐怕就有救了。会计家年后来闲聊的人多了,谈到穷,谈到落后,谈到翻身,扯扯就扯到向河渠身上。老会计感叹地说:“伢儿是个好伢儿,有头脑,懂事,肯干,水平又高,我也想把担子交给他呢,可是老三头上的帽子——”是啊,“历史反革命、走资派”的儿子能当干部吗?
冬去春来,麦苗儿咕嘟咕嘟地直往上窜,惊蛰过去了,春分过去了,清明也过去了,临江县农村渐渐显得忙起来。
这一天,童凤莲与姑娘、媳妇们一道穿行于田野里,她们将一担担河泥送往地里,准备作小秧的基肥。向河渠和几个男劳力在南河边支水车,打算车水坳田。
“叮咛咛——”一阵车铃声从队西传来,两位年轻女子和一位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进队来了。这三人沿着陇头的马路径直向东骑去,直到向家屋前下车,并一齐将车向场院里推。
是谁呀?满担子向北的人们不禁纳闷了。本来嘛,作为医生家,特别是沿江乡有名的医生家,对于特殊运动前是门庭若市的:登门求医者有之,病愈致谢者有之,亲朋来访者有之;运动一来,向家门前也就史无前例地冷落起来,向河渠结婚热闹过一回,以后就门前小径生青苔了。今天来了三个,还都骑着自行车,是谁呢?
“莲姐,你家来客了。”向河渠家隔壁的姑娘姜桂芳对正向南急走的童凤莲说。“哦—?”童凤莲停下脚步,回头一看,可不是嘛,两女一男正在撑自行车呢。虽说是姨娘家,又是从小结的亲,由于婚前几乎没有来往,所以对丈夫家的亲友,除魏家一门的,差不多谁也不认识,来客是谁?她是不知道的。另外她是不想多管闲事的人,客人是谁,管他呢,我挑我的泥,因而略略停顿了一下,又继续向南走去。“婶婶,是谁来啦?你也不回去看看?”向河渠的堂侄女儿向玲从南边走过来,遇到童凤莲,这样问道。“有你爷爷在家呢,用不着我回去。是谁也看不清啊。”童凤莲边笑着回答边继续向南。
挑泥的人群中先向北走的,有人认出来了,一位是向医生的干女儿,一位是常到向家来的徐晓云。
说起徐晓云,红星四队很有些人知道她的故事,比如在工地上,向河渠受了伤,医生和大队干部叫他回家休息养伤,他犟着不走,姑娘到工地上来看他,听周兵一说,姑娘“哼”了一声,就风风火火地走了,结果怎么着,放工回驻地时,向河渠连人带行李不见了;听向妈妈说,向河渠的婚事,这姑娘好象当了大半个家;也有人说,姑娘过去就跟向河渠谈恋爱来着,还来看过人家,幸亏是向妈妈不肯,要不然……童凤莲嫁过来后,没见她再来过,人们由于新娘初来窄到,说话还比较注意分寸,今天一见徐晓云又来了,好事的多舌者不免又叽叽喳喳起来:“哎,哪个短辫子的叫什么的嘞?”“好象叫徐什么云的?”“是的,是的,不就是她同向河渠……”“嘘,别瞎说”……
童凤莲隐隐约约觉得人们在就来客议论着什么,似乎还同自己有关,猛听得“徐什么云”,心头就不由地一怔,动荡开了。当她再一次往南走时,用心朝河边眺望,只见丈夫已脱掉外衣,正起劲地忙着呢,她的那颗心才又定了下来。
自打结婚以来,她跟向河渠从没吵过嘴,虽说起初那一段时间里他好象无视于她的温情,但自将她接回来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清晨她一觉醒来,见窗户已发白,厨房里也已有了响动,连忙起身,却被丈夫揿住肩膀,要她再睡会儿,他自己呢,却披衣下床,帮她掖掖被子,将脚头拍紧,随后挑水、扫地、浸洗衣服去了;家里的生活很清苦,饭里、粥里都掺进了不少胡箩卜、青菜,姨娘,噢,来后已改了口,不叫姨娘叫妈了,妈留给自己的稠粥、纯饭被她回回倒到锅里搅拌后不再坚持另留了,丈夫却常常狼吞虎咽地拣掉他碗里的箩卜菜,将较纯一点的饭拨给自己;他说话之前先带着笑;围垦工地离家十来里,他天天回家……。
她不识字不懂什么如胶似漆,可是在娘家从未享受过的体贴、温存,让她陶醉了,再加上公婆、姑娘的亲情,更使她心满意足。尽管嫂嫂笑她有了丈夫忘了娘,打趣地问她可再哭哭啼啼赖在娘家了,她也没向嫂嫂倾吐心里话;尽管妈也怪她不常回家,她也没作任何解释。但是从内心说,她离不开丈夫,要是有谁将丈夫藏这么三天两天不让她见面的,心里不知该怎么想呢。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她曾以女人特有的细心观察丈夫,既没有发现什么女朋友来往,也没看到什么照片,连那位让她担心的徐晓云也没再露面。过去关于向河渠同这个与那个的许多流言,在她心里渐渐地淡薄了,消失了。可现在突然来了两个女的,其中就有那个徐晓云,这好比在平静的湖水中抛下一块石头,童凤莲的心里又翻腾开了。
人们的眼光设有错,来者确实是徐晓云。徐晓云今天来干嘛的?说来话就长了,为不将话题扯开去,这儿简略地说说。徐晓云是个比较有心计的姑娘,前面已经说过了,她同向河渠的关系非同一般,王梨花绝望中的哀求常使她的心难以平静,决心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帮助向河渠去争取幸福。
在推促两人夫妻关系融洽以后,她又将工作的重心移向帮助老医生平反方面。她不象向河渠一举一动有人注意,她是自由民。几个月来她走上窜下,凭着叔叔的朋友、城里老同学的关系四处打听消息,也常常穿梭于曹老师、王梨花之间。
在学校时张仕飞要批斗徐晓云的一个罪状是与县里一个大特务来往密切。这事说冤也不冤,因为她与那个据说是特务的原县委统战部长的女儿是初中时的同学,她俩很要好,回城时常去那位部长家玩,张仕飞诬告褚国柱一案是这位部长带工作组来处理的,后来部长被揪斗挂了起来,闲居在家。
在徐晓云的眼中,她认为那位部长是个英雄,《临江火花》上有记载,解放临江城,就亏了那位部长打入敌军司令部做策反工作呢,要真是特务,他能打死敌团长,胁迫参谋长起义吗?经常去玩,她知道那部长办法很多,当然啦,连敌人一个团都能策反,办法会少吗?为老医生翻案,曾偷偷问计于他,部长说真的假不了,终会水落石出的,至于目前怎么办?他认为除找正直又有权的人,只能等。
徐晓云又去向曹老师汇报,几经分析、探讨,终于找到一条路,于是他们就一起来了。
向妈妈当时正在大场上拣稻种,有人认出了来的三人,告诉了她,她就请假回了家,三人跟老医生没说几句话,她就到家了,告诉他们说河渠在南河边支水车,徐晓云说她去喊,向妈妈说:“还是让燕子去喊,你们累了,歇一会儿。”燕子早知道徐晓云的心思,调皮地说:“云姐去吧,我比她更累,我小嘛。”向妈妈笑了,只好随他们。
徐晓云站到门口朝南河边一望,发现了那鲜红、翠绿相间的绒线衣,心头一颤,知道那是梨花的手艺。她认准了方向,径直朝南边走去,将近中段,见一女社员挑着一担泥迎面走来,正要让路,忽然认出是向河渠的爱人童凤莲,就又收回已跨向田间的那条腿,热情地招呼说:“凤莲姐,你好。”
童凤莲正急急朝前走着,虽然前边有人,她也不放慢速度,因为来人会让路的。眼见得来人已向田间跨去,不料又没让出去,对方没让,她要是不把担子顺一顺,那泥络子就会撞到人家身上了。是谁这么不懂规矩,“轻担让重担,空身让扁担”,而今空身竟不让重担?心里虽然这么想,泥担子可不能往人家身上撞,忙本能地将原与走向一致的担子横了过来,正要发话,不料对方跨步向前,手一伸,肩上的担子竟被来人接过去,转身就走了。“哎——哎——”童凤莲喊着,这才发现是个不认识的女人接了她的担子。
几分钟的时间里,对方挑着空担子回来了,这一回童凤莲认出来了,是徐晓云。“她来干什么?怎么帮我挑起泥来了?”边想边去接空担子,可人家不让,两人正争着,收工的哨子响了,来人“格格格格”地笑着说:“别争啦,凤莲姐,我们回走吧。”
说罢将担子换到左肩,率先在前边往北走,边走边说:“莲姐还记得我吗?大喜日那天我曾与同学们执旗去迎接你的。”凤莲说:“认识,认识,下车时见你站在东边旗旁。”来人说:“认识?那天女同学就来了六个,你都认识?”“认不全,我只知道你和燕妹子的名字。”“那些男同学你就更认不全了?”“除了曹老师,我一个也不知道叫什么?”“我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慧姐和霞妹妹说的。”“怪不得。我已插队插到这儿好长时间了,在红旗大队九队,今天陪曹老师和小燕子来拜访你们来了。”
故事已讲到第十二章,从第一章起就出现了李晓燕、小燕子,这儿又出现了小燕子。小燕子是个什么人,怎么频繁出现却不见介绍呢?这也怨笔者疏忽,现插空介绍一下。
李晓燕是风雷中学的学生,向河渠曾是她的辅导员。那该是六五年的事了。那一年李晓燕上初一,被分在四班,而向河渠所在团支部挂钩的班就是初一(四),因而高三(二)班的团员们就都成了初一(四)班的辅导员。李晓燕以她的伶俐、嘴甜成为高三(二)班同学最喜欢的小妹妹,“秀梅姐”“紫娟姐”“卫兵哥”“成义哥”全班同学都成了她的大哥哥大姐姐,唯一不称名直接喊哥的只有向河渠一人,有时向大哥大姐们打听向河渠的去向时,甚至称“我哥”。为什么李晓燕不带名字叫哥呢?多数人都不清楚,只有高三(二)的同学隐约知道。
据说是有一次向河渠星期日从家里回校,途经竹岭大队田旁,忽见有几个恶少欺侮一个女孩,被向河渠冲上去一顿拳打脚踢打跑了恶徒,并揪住其中一个警告说下次如果听这女孩告诉他,哪个欺侮了她,定打断他的狗腿,决不轻饶。这个女孩就是李晓燕。
并且自那以后,李晓燕常在星期六下午带着自行车到南街头等向河渠,直到第二天的下晚才又出现在南街头,然后回家的回家,回校的回校;有时候只见她一人骑车东去,第二天才回来,这种现象通常是向河渠星期天不回家的时候,据说李晓燕的东去是到向家向老医生学习防身健体武功,前后持续时间一年多,直到六七年的师生全国大串连。向河渠的爸爸也就成了李晓燕的干爹,当然这些只是据说。不过至今向河渠书桌上的一本李晓燕亲笔莶名留言的称向河渠为哥的笔记本却是真的。当年欺侮过她的几个恶少都曾捱过她的打,其中一个还被她单臂甩下河,据说也是真的。闲话扯过,再接前言。
两人边说边走,童凤莲今天是第二次见到徐晓云,上次就注意过她,今天又一次打量她,见她个子与自己相仿,但比自己胖得多;晒得微黑的圆脸上两只大眼睛顾盼有光,双眼皮,一笑两酒涡;梳两条短辫子;上身穿一件蓝卡其的女式两用衫,扶着扁担的左手上戴着一只手表,露出来的小臂浑圆、雪白、粉嫩,拉着自己的右手是这样的温暖;下罩一条米黄色的罩裤;一双洗得发了白的球鞋;一张小嘴叽叽喳喳地说过不停,那话语又亲切又甜……不用说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
徐晓云的整齐、惹人动情更使童凤莲生疑:一个姑娘家抛头露面到一个已婚男同学家来干什么?联系起过去的流言,她边疑虑地打量着徐晓云,边沉思着。按童凤莲的想法,不,追根溯源应当说是按老祖宗的想法,女人,尤其是年轻的女人是不该同男人接触的,她不相信男女之间有什么朋友关系,要是说有,一定是私情,不然图什么呢?
“嫂嫂!”一声亲热的招呼将童凤莲从思虑中惊醒,她一凝神,噢——,是晓燕,连忙热情地应酬说:“唷,是燕妹子呀,这些时怎没来的?”
“早就想来,偏偏这些时活动多。”李晓燕解释说,随后将身体一侧说:“嫂嫂,还记得吗?这位是曹老师。”童凤莲本准备去接徐晓云肩上的空担子的,一见曹老师也迎到了门边,忙笑着说:“记得记得,曹老师您请坐。”
“放工回来啦?”“哎——,放工了。”说罢就去推让徐晓云,“大妹子,快进屋坐坐,看你,一来就帮我挑担。”“看你说的,这有什么呢。”徐晓云将空担子竖靠在前壁檐下,没再推辞,走进屋去。
就在童凤莲寒喧之中,向河渠也披着衣服拎着鞋回来了,李晓燕一眼看见他,就对曹老师说,“向河渠回来了。”同时又几步跳出门外,迎上去说:“哥,你猜谁来了?”
向河渠是个视力只有零点三的近视眼,隔个一两丈远就看不清人,在南河边就听说家里来了人,徐晓云跟童凤莲争挑泥的时候他看见了人,但只能估计可能是徐晓云,由于支水车的人手少,他一走就转不过来,所以没有走,不过思想上没空着,他一直在考虑:晓云与两个人来干什么的呢?现在见燕子迎出来了,就笑着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燕子飞回来了,还用猜吗?”
“不是!不是!我问的是与我一起来的是谁?”“这个哥就猜不到了。”向河渠边回答边往陇头走。学生的近视老师当然知道,走到门口说:“河渠啊,放工啦?”“哎呀,曹老师,是您来了。”向河渠喜出望外地大步奔来,丢下提在手中的鞋,紧紧握住老师的手。“好哇,看到老师就不认识我啦?”徐晓云在一旁大声说。向河渠立刻抱嫌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引得徐晓云和李晓燕都笑了。
在一旁密切注视向、徐会面神态的童凤莲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关切地说:“还不快去洗了脚,再来陪老师说话,看着了凉。”就走进了厨房。
从河边洗了脚,穿上鞋,回到明间的向河渠边擦脸边问:“曹老师,今天是什么风把你们三位给吹来了?石老师身体可好?”“谢谢你,她身体还跟从前一样,挺好的。我和晓云是跟随燕子报春讯来了。”“报春讯?什么好消息?”向河渠忙问。
“还不帮老师添点水,尽是问。”老医生说,“刚才老师说了,喜讯就是我的平反有了希望,希望是你妹子带来的,具体情况等你回来再说。”
向河渠边帮客人们添水,边对燕子说:“我已回来了,你快说吧。”李晓燕笑着说:“主意是云姐出的,上啊下的到处跑,也是云姐,还是云姐说,我和曹老师补充。”徐晓云说:“也好,我来说。说起来真是个喜讯呢,事情得从梨花爸爸的被释放说起……
前面就已经告诉过读者了,王梨花的爸爸原任王庄公社合作商店副经理,因有人私欲未遂,挟私借机抄家、揪斗。她家的成份是小业主,按照党的政策是团结对象,但由于大队造反派头头个人的愿望没有达到,就将革命的矛头对准了她家。一经查出了东西,便扣上反动资本家的帽子,关进了牛棚。
在那“帽子漫天飞舞,动轭挂牌游”的年代里,无数革命干部、开国元勋尚且被揪斗遭摧残,不少人被折磨至死,更何况王梨花的爸爸从表面上看确实罪不容赦呢?过去雇店员,有人证,金银古玩是物证,现在继续拿定息,吸人民的血汗,有凭据,这还赖得了吗?不用说身陷其境的王梨花六神无主,要满含有泪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有尽头?”即便是徐晓云、向河渠也觉得这个案子棘手呢,甚至连曹老师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
是的,论党的一贯政策,王副经理不是资本家,但是论政策他自己不更是没反党么?韩立志的叔叔能解王家倒悬之苦,这无疑在那“黑云压城阴飕飕”的年代里,是一条生路。生活的弱者向河渠、王梨花们只好走这条恨悠悠的路,成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韩立志的爸爸就是昔日王家的雇员,娶老板的女儿为媳,在过去是想也别想的,在今天就成了乐不可支的了,他觉得应该赶快放掉亲家,儿子呢比爸爸想得更远,他爱姑娘的花容,也爱“女秀才”的才艺,不过更怕将来在政审材料中出现岳父是反动资本家,从而影响他的升官路,于是也积极地要求叔叔赶紧设法。
自然界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题虾米的现象到处都有,人类是自然界万物之中的一类,当然也有这类现象,尤其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里则更甚。韩立志的叔叔韩维山原在公社人武部当干事,造反时一马当先,跃上红农司令部坐上司令的宝座,各大队造反派都属他管,权势确实灸手可热。王梨花,他见过多次,侄儿要要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至于该大队造反派也垂涎已久,他也早有耳闻,原也随他们的便,“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造反有利,要不给点好处,谁愿跟着你?至于说王家不愿,那就不关他的事了。现在侄儿要要,王家又愿给,条件自己完全能办到,能不帮忙吗?
于是他装模作样地派了两个人搞了个调查,弄出份调查报告,然后将那位为渊驱鱼的宝贝会计和另几个头头找来,说是韩家山在王家当店员,算不上剥削,因为韩、王两家原本是儿女亲家,是帮忙的,更何况还发了工资呢。雇工剥削一否定,其他就好说了。那会计也知道儿女亲家一说原属无稽,但韩立志想要王梨花却是真的,也只好罢了。于是王副经理无罪释放,至于那会计也不是一无所获,抄去的东西谁还敢再要呢?
“这样一来,久压在王家人头上的巨石搬掉了,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只有梨花她”“晓云!”曹老师突然打断徐晓云的叙述,同时将自己面前的茶杯推到徐晓云面前说:“嘴干了吧,喝口茶再说。”徐晓云一愣,紧接着立刻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她拿过茶杯,咕咚咕咚喝了个痛快,然后说:“梨花她家这桩事与我老同学的爸爸一番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曹老师的筹划下,我们有了个想法,并做了一些活动,下面该老师说了。”说罢她向向河渠笑笑,并扮了个鬼脸。
向河渠完全明白老师的苦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情不自禁地“噢”了一声。
曹老师望了向河渠一眼,转向老医生说:“大伯,这王法如家法、官场象剧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在现在的情况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全搅乱了,因而我们的思想也得有个适应。您的冤情从道理上讲迟早总会昭雪的,但什么时候才能昭雪,这就不能只凭公理,也得走点后门。谁有门路呢?您是医生,医务界不会没熟人,虽然我们距离这么远,但在我县医务界您掩护地下党和救护武工队还是出名的,于是我去找医生们聊天。聊天中,医生们对您的遭遇既了解也同情,据说他们中有人拾到一份传单,不过他们都爱莫能助,尽管如此,也提供了一条线索,说是县卫生局革委会主任韦明礼的外甥女儿是我校的学生,叫我走她的门路。”
“哦——,是谁呀?”向河渠插嘴问道。曹老师笑着说:“是她,李晓燕。”
李晓燕接口说:“那天我从阅览室旁经过,被石老师叫住,说是曹老师喊我。曹老师叫我干嘛,他不当书记不教课的。不过哥说过曹老师是好人,于是我就去了。进门后老师叫我坐,我问什么事,他说坐下谈,还倒杯茶给我,然后他问我‘晓燕同学,我问你,你们过去的辅导员向河渠这个人怎么样啊?’我说‘好哇,他辅导我们学功课,教育我们做好人,维护我们不挨欺。不好,我会叫他哥吗?’曹老师说”“简捷点,抓住主题。”徐晓云提醒说。“我就说了多少罗嗦话啦,就你能,好的,我不说你说。”李晓燕嘴一噘,赌起气来。向河渠笑着说:“别听她咋呼,嫌不简捷别听就是,你说你的。”李晓燕得意地瞪了徐晓云一眼,继续说起来。
原来曹老师从平常的观察和徐晓云的叙述中知道李晓燕是将向河渠当亲哥哥看待的,她在徐晓云面前骂了那些造反派不少,因而估计只要跟她一说,准会出力,所以就找到她,果然不出所料,当即表示不管叫她干什么都可以,于是曹老师将考虑的方法告诉了她。
因为是干爹,晓燕对向泽周的事迹很熟悉,去向家学功夫,感到干爹和霭可亲,不象她爸那样严厉。风起云涌的特殊运动将干爹冲进了牛棚,转眼之间成了历史反革命、走资派,怎么也想不通,但是她,当时才十六七岁,又有什么办法呢?回家告诉了父母,也只得到几声同情的叹息。曾幻想有朝一日她当了大干部,一定要将那班整人的家伙关到牢里去,有几次梦中她狠狠地揍了那班造反派一顿,并由她宣布了干爹的恢复名誉和地位,如今真的能为干爹想办法出力气了,心里十分激动。
怎么说呢?她想去找徐晓云,还用她去找吗?徐晓云已来了。为老医生的事,她常往曹老师这儿跑,听老师说已跟李晓燕谈过,就马上来找晓燕。
李晓燕心中有了谱以后,就来跟母亲商讨,她说:“妈,同学中有人说我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人家说我干爹的冤案,我家能帮而不帮,就是忘恩负义。”“瞎说。妈是个工人,你爹是个修补匠,没权没势的,能帮什么忙?”“人家说我舅是县局的一把手,只要舅说了,谁敢不服从?”
“是人家的事,你舅”“妈—”晓燕打断妈的沉吟,说,“河渠哥和干爹对我那么好,不是他们女儿就会受人家欺侮,我们就没点良心?就真的忘恩负义了?”“只是你干爹的历史”妈妈担心地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临江火花》上早就登过了,没问题的,真的。曹老师有什么问题,不也被揪斗吗?梨花姐的爸爸还真的雇过工呢,不也没事了,问题在有没有人帮?”
见妈还在犹豫,李晓燕小嘴一嘟,说:“哼,真没良心,还叫人进城呢,不去,就不去。”说罢身子一扭,回房去了。妈不放心,跟进房来,见女儿在哭,说:“咦——,小祖宗,哭什么呀?”晓燕抽泣着说:“人家拿我当亲人,我,我,我们却却”“好啦,好啦,小祖宗,我同你舅舅去说。”
李晓燕的舅舅是局里的政工股长,特殊运动中见机而作,也起来造反,大联合后成立革委会,他当了主任。由于他是政工,与县革会、省厅革委会里的不少人都很熟,跟运动中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关系更好,因而全县卫生战线上的造反派确实都听他的。这一天接到家里的电话,说是姐姐与女儿来了,非常高兴,立刻驱车回家。
舅舅一进门,拉着晓燕的手说:“小燕子,这些时怎么不来了?跟小哥哥闹矛盾了?”李晓燕嘟着嘴,望望妈,没吭声。妈妈笑了,说:“正同她舅母说呢,这个小祖宗任性得很,说是这件事一定要舅舅帮忙,不帮忙就一世也不登舅舅家门呢。”“嗬!什么事说得这么厉害呀?”舅舅笑着问。妈妈就将向河渠当辅导员怎么关心燕子,怎么救她脱身,怎么让父亲收她当义女,怎么教她练武防身以及向泽周的遭遇和历史有根有绊地进行了叙述。舅舅听了以后沉默着一声不吭。
李晓燕的舅舅是一个医科大学的毕业生。被分配到这个不算小的县城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他除有一般医学院学生所具有的医学知识外,还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被局领导选中,担任卫生局文书;以后又入了党,当上政工股政工、副股长,社教运动中被提拔为股长;虽然靠特殊运动当上了一把手,他的良心并没有泯灭,用小孩子看电影和小人书的行话说,他还差不多算个好人。
听了姐姐的叙述,他也喜欢上了这个没见过面的小伙子。同时记忆使他想起了江边是有一位掩护过地下党的医生。在省里时曾碰巧听到一位叫周则的首长在讲话中说过,临江县一位农村医生打入敌方,担任匪职,掩护了不少我方人员,而这位首长便是他掩护的武工队人员之一,并且好象这名医生就姓向。姐姐的话使他觉得从良心上说是应当帮帮忙,尽管省里的这位首长现在已到五七干校去了。
不过他又在考虑着另外的一个问题——怎么对沿江的战友们说。心有灵犀一点通,造反派究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哇,唐太宗李世明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自己能当上一把手,造反派出的力可不少哇,要是惹恼了他们——,虽说自己县里省里都有靠山,而且凭良心说工作上也吃得开,但终究——,他犹豫着。
“明礼,能帮忙吗?这个小祖宗”“舅舅,云姐说为了舅舅好办事,只要舅舅觉得可以,她能让全城一天内撒满呼冤的传单,并在卫生局门前墙上布满大字报。”李晓燕插进来说。
“云姐是谁?能有这么大的能耐?”韦明礼眉头一动问。“她是我哥的朋友、同学,和我哥好的人多得很哪,只要云姐一句话,城里她的许多同学都能帮我哥出力。”“哦——,”韦明礼陷入了沉思。
“云姐说为了不使舅舅为难,她准备这样做了以后,舅舅只要派个调查组去一调查,重作个结论,恢复名誉,有个饭碗,就完了,我干爹又不想再当院长。她要我请舅舅放心,红联在全县并不是孤立的,工总司的王春涛舅舅不是不认识。云姐说她盼望舅舅能帮帮忙,申张一下正义,做了好事,人们心中是有数的。”李晓燕按照徐晓云的吩咐发挥着。
“这个——”韦明礼继续沉吟着。外甥女的话他不得不考虑,大名鼎鼎的王春涛他认识,现在是县革会副主任;红联死而复生,肯拼命,能量大,他也知道,如果不顺着外甥女的办,后果如何,也难以预料,而且从良心上说……
“舅舅,妈已说过了,人家待我很好,要是”李晓燕的妈妈知道女儿要说些什么,她打断女儿的话头说:“明礼,向医生的事迹我们应该都看到过,凭良心说他真是个好人,你看是不是”韦明礼的爱人这时插话了,她说:“燕子说得还要好哪,要是舅舅不帮忙,她这世里也不再来了,她说”“舅母”晓燕娇声打断舅母的话。“好好,不说,我不说。”舅母笑呵呵地说。
韦明礼的眉头又是一动,随即一扬,笑着说:“好哇,给舅舅下通牒令啦,我问你,你那个云姐真能在城里撒上传单,贴上大字报?”“有什么不能的?只要她写好了,印好了,我也敢贴敢撒。”“呣—”韦明礼摇摇头说“要我干涉,你就不许抛头露面。”“为什么?”“人家会说我循情包庇。”“好嘞。”
说到这儿,向河渠怀疑地问:“你舅真肯帮忙?”“当然真的!”李晓燕肯定地说,不知为什么脸却红了。向河渠轻轻地摇摇头,他不怎么敢相信。
“格格格格”徐晓云笑了,她说“燕子还打了埋伏,没说全哪,她”李晓燕忙去堵徐晓云的嘴说:“你这个坏蛋,说话又不算数了,你”徐晓云笑嘻嘻地招架。向泽周父子莫明其妙地望着两个姑娘的搅打。曹老师笑着说:“燕子,我说这儿没有外人,公开一下也没有什么嘛。”李晓燕一听曹老师的发话,脸更红了,用她那美丽的大眼睛含怨也含羞地横瞪了徐晓云一眼,低下了头。
曹老师笑呵呵地说:“晓燕的舅舅有个独生儿子只比晓燕大一岁,舅舅很喜欢这个外甥女儿,噢,得说明一下,晓燕的妈妈叫韦明芳,是韦家带的押头女儿,表兄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舅舅要外甥女儿做儿媳,小时候谁也没说什么,现在燕子懂事了,舅舅问她几次,都没点头;她表哥呢也因为大了,常缠着母亲,要妈跟姑母说,早点把亲事定下来,两家都希望燕子常来舅舅家,所以燕子使出了这一招,燕子妈固然懂得弟弟的心思,因而在谈话中也突出这一点。”
“噢——”向河渠点了点头。老医生感动地说:“难得姑娘这么有心计,孩子,你”“干爹,不是我,是云姐教我的。”李晓燕喃喃地说。
“当然也还有另外的因素促使他点头,那就是他不能不顾忌‘工总司’‘红联’这些全县有名的造反派组织的力量。虽然说大联合了,革委会都成立了,但是内在的联系还在,力量犹存;云姐是个什么人?王春涛与这位云姐是什么关系?他也弄不清楚;而这个忙在他来说并不难帮;并且据了解他还算比较正直,按说也应该帮这个忙。”曹老师接着他刚才的话茬说。
“有道理,有道理。”老医生连连点头说。
“本来我让她俩来和你们商量一下下一步的做法,晓云同学说她们来怕说不全,我反正也没什么事,就一齐来了。”“伯伯,这一切都在曹老师的计划和指挥中,我们哪能说得清呢?”徐晓云笑着说。“为我们家你做得很多,我们都知道,也很感激。你的能干早就听燕子说过了。”老医生也笑着说。
“大伯,这次来有两个任务,一是将情况向您作个汇报。”“哎呀,曹老师,那可不敢当。在造反派眼里我是个罪不容赦的坏人,而您和您的学生却能不弃我这朽木,长时间为我奔波,我何德何能怎能承受得起,而今您却说汇报”“大伯,在我们眼里,您可是革命前辈、有功之臣哪。”“这,这,这,唉——,不提它了,过去的事是应该做的,谈不上什么功不功的,只求没罪也就谢天谢地了。”
“不!”曹老师说,“功过谁与评说?人民,只有人民!对革命有功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上一次批斗会上人民爆发的怒火就是个证明。”“伯伯,这是真的,人民没有忘记您。只不过在高压手段下对那些坏家伙敢怒而不敢言罢了。”徐晓云接过曹老师的话头说。“姑娘,还亏了你们唤起了民众啊。”“伯伯,当年您不也是这样做的吗?”老医生笑了。
曹老师继续说:“第二个任务就是来商量一下,下一步怎么办?......”
明间里的谈话通过手指头能通得过的芦芭壁,通过没有门的门洞清清楚楚地传进厨房,听了个一 字不漏的童凤莲暗地里脸红了。瞧瞧,人家在全心全意地为自家的事奔波,而自己呢,却疑三惑四地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哇,她为自己感到了羞愧,于是由专心致志地听隔壁说话变成了施展本领忙饭了。
明间里呢,下一步的行动继续在商量着。
魏青山的出走实在有些出乎向河渠的意料之外。
向河渠只比魏青山大两岁,两人的关系很密切。舅母说两人与其说是表兄弟,倒不如说象双胞胎的亲兄弟。这里指的不是相貌,而是性格举止。他俩学习都很用功,成绩也都拔尖,都爱好文学,在学校里也都怕与女孩接触,运动前魏青山还有个青梅竹马的同龄伙伴薛晓琴同来同往,而向河渠则几乎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忠实信徒。魏青山一向佩服他这位表哥,也注意向表哥学习。表哥课余自学大学教材,他就高一兼学高二的课程;表哥学写诗词,他也学,并且象表哥一样给自己学写诗的笔记本取名为《习作录》。
向河渠也觉得表弟是自己的知己,不料表弟在舅舅久久得不到平反后,竟然离家出走了,这实在是不明智的行动啊。当然舅母所说的魏青山婚姻上的挫折,也确实是令人难以接受,吃过黄莲的人知道什么叫苦,但是受了挫折就应当出走吗?家庭的困境决不会因你的出走而改观,父亲陷身牛棚,母亲身体不好,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怎能走呢?
看起来表弟不象自己啊。自己的处境并不比他好,但自己的态度呢?是决不屈服,是坚持抗争。地球不是只属于那些有权有势者的,我也得住住,我就是要硬着头皮顶住,要不停地抗争,正如同学们所赠对联中所说的“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走—?哪里去?战场就在这里!至于婚姻,她薛晓琴攀高枝儿去了,不管出于那种因素,都不值得惋惜,天下女人有的是,除了她难道就找不到一个知音?这个魏青山啊,真是—!
别说人家的事了,无独有偶,自己家里不也有这么一位吗?想到这儿,向河渠禁不住摇摇头,唉——,这个妹妹呀。
原来向霞也想脱离困境中的家庭,时而托同学的爸爸说情去蚕种场养蚕,时而请堂姐介绍去农场做临工,很少安心在家的,即使在家,也怨天尤人。她抱怨爸爸当年不该去当那个匪乡长,说她倒楣投生在这样的家庭。自觉连累了子女的向泽周不言不语地忍受着,可向河渠不依,他大声喝斥着妹妹,有时火大起来,甚至想揍她,幸亏童凤莲常打挡,这样一来,妹妹更是少着家了。
向河渠的抗争是一直没有停歇过的,自从春天曹老师和徐、李二位来过以后,虽然相信那个韦明礼能帮忙,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忙是会帮的,但他向上申诉、控告的信件依然一封接一封地寄出去,是庙就叩头,随它灵不灵,反正一天不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他决不罢休。
与此同时,临江城里也不定时地出现许多为向泽周鸣冤叫屈的传单、大字报,《千古奇冤》《用心何在?》还有在沿江用过的文章撒遍了临城的大街小巷。
红星四队是一个有名的后进队。
队长卢福全是个刚愎自用却又无材自用之人。解放前他帮人家行行船,糊口饭吃。行船这一行,苦起来寒冻冰水,三面朝天,一面向水,顶风劈浪,逢到进港过闸,一篙千钧力,光脚板,在船上一篙撑去,那竹篙弯成一把弓,该花多大力气,所以人们说:“要得苦,行船打铁磨豆腐。”可是行船又有句俗语,说是“要得懒,躺船板。”布帆一升,船行八面风,撑篙的水手要是不想动,整天躺着都行。
大军南下,他随船送解放军渡江,一颗子弹打进他的腰部,从此他不能在船上干了,回到家里,参加村里的斗地主分田地,他一马当先,十分积极,工作队见他肯干,委他当了个村长。
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过后,该本本份份种田了,可是他不会种,也怕种,行船在外那么多年,浪荡惯了,现在要他一钉钯一大锹到分来的田地里去实实在在地种庄稼,不是要了他的命吗?单凭他那位病恹恹的妻子,怎么折腾田里的草也比庄稼高。
他倒好,不去管这些,前后三个圩塘一百几十户是一个村,断不了这家儿子结婚,那家老太太祝寿,或者两家村民争地界,少不了请他这位地方长官去吃喝,苦只苦了妻子儿女。
幸亏党号召办互助组,接下来搞合作化,他这个村长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社长,才没有再度跌进田无一垅草无一根的绝境。合作社是个大家庭,一百几十户,四五百亩地,他一家一户的生产还没法搞好,这么个大家庭的生产能搞好吗?与其说是卢社长在发号施令,倒不如说是在受罪,无庸讳言,他这个社就成了当地闻名的后进社。又亏了形势的发展,初级社合并成大联社、高级社,随后又变成人民公社,那扛榜的十三社社员的灾难才没有继续下去。他降了级,回本圩塘当了三十几户的头头——红星四队的队长。
社长不能当好,队长就能当好?同样地糟。搞生产不比搞运动,什么时候种什么庄稼、怎么种、如何管,得有心计,会组织,能指挥,自家小块地的庄稼还种不好的人怎能种好大片田呢?有人说没本事没问题,只要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没有本事就会有本事了,可是遗憾的是,他又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生产队会计向泽民——向河渠的二伯父是个种田的老把式,识文断字,因家道陡然败落,没能进一步深造,十九岁就来沿江新圩种田,二十一岁时把十四岁的弟弟向泽周带来,自己干不算,还得教弟弟,年终得把地里的收益带回家去维持几十里外一家人的生活,就不得不既花力气也动脑筋地种好地,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副种地的好身手,合作化前他家地里怎么着也要比别人家多收几百斤稻麦几十斤棉花。
人挺忠诚、厚道,就是吃不开。会计管的是工肥钱粮却又管不着,一切都是队长说了算。有一年生产队组织劳力下滩积肥,队里又正值棉花培管关键时候,从有利于生产考虑,留会计在家指挥为宜,队长自然知道,就是会计的妻子有意见,因为下滩的工分一天要抵在队里干两三天。队长一想,说是向会计留在家里,工分与下滩的同样记,事情就这样说下了。谁知积肥过后,队长不认帐了,说什么国家有规定,同工同酬,会计整天与妇女们一起干,应该与妇女同等记工,不能和下滩的劳力一样拿高工分。向会计不用扳手指头就能算出一棵稻多产一穗,每亩能多产多少稻谷,但纵使借别人的手指头来扳,也没法说他应该与下滩的劳力记同等工,妻子虽说不忠厚,那是在家里,在生产队还能厉害过队长去?也只好自认倒楣,谁让她丈夫太懦弱呢?
连会计都做不了主,社员就更不用说了,有一回,几个社员见那露天大粪池已满满的了,联想到以往,大雨一下,就粪水横溢,而现在漫天的乌云,说不定又会下雨,怎么办呢?有的说挑掉几担,有的说在上面搭个棚子,最后的一致意见是搭棚子,队长开会去了,就去告诉会计,会计认为这个主意好。竹枝从哪儿来呢?队长的亲家说他回去斫。于是劈的劈,扎的扎,编草帘的编草帘,到上午收工时,三个大池的骨架搭成了,人们准备下午苫盖。
谁知人们刚端上饭碗,就听得队长在大池旁大叫大嚷,由于路远,没听清他在嚷些什么,不过下午上了大场,人们看到三个棚子的骨架全扯倒了,队长怒气不息地说:“好哇,离家才半天,就背着我这样干,眼里还有我这个领导吗?老实说不拔掉它,我就吃不下饭,还得了哇,下次再……”
“噢—”人们全明白了。自那以后,嘿嘿,哪怕堆个草垛,也得问问队长堆在哪?堆多大?场上晒着粮,雨要来,队长不喊,谁也不上场。哪个愿意白花力气讨没趣呢?有人开玩笑地说:“不知道我们走路,左脚跨出去后,要不要请示队长右脚跨不跨?要放屁了恐怕憋的再急也得问问放不放吧。”社员的主动性全没了。既没经验不会抓,又独揽全权一人抓,能搞好吗?
红星四队有一条自然分界线,由起初是沙滩上的一条流槽,后来整成的一条大河为界,河东是粘土,河西是沙土。按照会计的意见,种棉花粘土每亩四千棵,沙土四千五,施肥呢,粘土重施基肥,沙土要少吃多餐,队长呢却拘泥于上级的规定,结果是沙土棉苗发不开,因为肥不足;粘土后发,疯长又太密,产量都不高,累得四队社员每年的平均收入要比兄弟队一般低六七十块,与收入高的比,一半都不到,人们都意见纷纷。
当然也有欢迎他的,队长老婆去世后他就同紧壁邻居寡妇姘居,被镇压了的反革命分子的妻子与他也不清不白的,另外还有关系暧昧的不止一人,这些人家都盼望他永远当下去,因为讨巧的农活儿、每年冬春的救济浪、照顾粮都少不了她们的,有一次为了讨好一个姘头,竟然强行照顾她家五十元,引起了轩然大波。
四队的落后可以说是县里有名州里有榜的了,落后的关键在队长,这也是路人皆知的事实。为什么他能十多年安坐在土皇帝宝座上呢?原来他有妙计。别看他生产上外行,可钻营官场还颇有一套。他不请客,老实说就是请,也没人敢坐他家的桌子,太脏了。四时八节的送礼,队里的小猪、鱼,都少不了大队干部、公社分管领导的份,以劳动粮为名的馈赠,更是公开的秘密……
向河渠离校回家后,劳动中常听到人们的议论,凭观察他知道人们说的也是事实,不过他没有参加议论的行列,因为一来他的政治处境不容许去议论当权者,他有自知之明;二来爸爸的案子够他动脑筋的了,队长长队长短的,他没那份心思去考虑,到队里去出工为的是养家糊口。
别看向河渠是个刚离校门不久的学生,干活儿可肯吃苦。下滩斫积肥草,人家分期轮班,他连轴转,斫得不快但不偷懒,扛得不多但跑得快,而且不管在船上在滩上,拾草烧火,打水洗碗,他都争着干;围垦工地上受了伤,被徐晓云逼回了家,大队让他边休养边编文艺节目,他不干,只混在妇女组干了一段时间后又上了工地;婚后没几天就挑起泥络子在民工队伍里穿梭奔波了;他不拈轻怕重,而是拣重担子挑,队里的大粪池,有的池里全是牛粪,有的池里却是猪渣粪,猪粪薄且轻,牛粪厚且重,向河渠主动招呼一班青年人去挑牛粪,让年龄大些的去挑猪粪。人们常说眼睛塘儿最浅,担子一有轻重,青年人中有人就有点不愿,向河渠说:“牛掣桩子也是老,力气不花又不能存起来慢慢用,我们年轻,挑重一点的也是应该的。再说人总是要老的,将来我们老了,不也需要后人照顾吗?”他这么一说,要计较的人也不好意思再说了……
向河渠很愿意帮别人的忙。在红星四队的青年人当中要数他的文化水平最高,却比文化水平不如他的人还要朴实。人们只要是来求到他的,基本上个个答应。朱大妈的儿子在新疆,大妈想请向河渠代写封信,他说声:“行。”丢下正写的申诉书,提笔就帮大妈写,还边写边问,写完了,给大妈念一遍,问大妈可有遗漏的;陈大叔捉小猪没有钱,想向队里予付二十块,央向河渠给写个报告,也是一个“行”字,先写报告,再继续切猪草;周叔叔儿子从部队来了信,老人拿了信对向河渠说:“大侄子,你给念念。”他立刻放下饭碗先念信,念完了还问可曾听清楚了,直到老人弄明白了信的全部意思,才重新捧起饭碗……
向河渠曾与姐姐一齐从师学裁缝,遗憾的是只学了几个月又走进了学校捧起了书本,现在重操裁缝活儿,最多只能算个半料匠,土布或者三四角钱一尺的白胚布、削价布,姐姐在家的时候就让他裁,姐姐出嫁时,考虑到家里的实际困难,没带走缝纫机,向河渠就用它帮人家缝,给多少钱他从不计较;要是谁的裤子膝盖上磨破了,衬衫上挂了个洞,他给人家补一补,既贴功夫又贴线,这是常事,甚至不少时候连另头布也得贴上;围垦工地,他也带上针线剪刀和另头布,谁个肩头破了,休息回驻地后就能帮补好。顺便说一句,他在风雷中学人缘那么好,也与这半料匠手艺有部分关系。
回家以后的向河渠一直处于郁郁寡欢之中,纵使他认识到不应冷淡凤莲后,也只是勉强承欢,理智地注意温存妻子,内心里快乐不起来,其实也难怪,巨石还在心上压着呢。古医家孙思邈说:“凡人孰能无思,当以渐遣除之”为了不久囚于忧愁之国,他寻找着排遣的途径,那就是拼命地劳动,挤时间热心帮人家的忙,从中得到乐趣,忘却苦恼。
四队的落后帽子扣在人们的头上,许多人都在愁:已落后好多年了,原是一个村的五队两人上工可以分六个人的粮草,还能得款一百元,而四队同样的情形就得多养两头猪才不亏社。这样下去何日之了呢?有人私下里嘀咕,要是让向河渠当上队长,恐怕就有救了。会计家年后来闲聊的人多了,谈到穷,谈到落后,谈到翻身,扯扯就扯到向河渠身上。老会计感叹地说:“伢儿是个好伢儿,有头脑,懂事,肯干,水平又高,我也想把担子交给他呢,可是老三头上的帽子——”是啊,“历史反革命、走资派”的儿子能当干部吗?
冬去春来,麦苗儿咕嘟咕嘟地直往上窜,惊蛰过去了,春分过去了,清明也过去了,临江县农村渐渐显得忙起来。
这一天,童凤莲与姑娘、媳妇们一道穿行于田野里,她们将一担担河泥送往地里,准备作小秧的基肥。向河渠和几个男劳力在南河边支水车,打算车水坳田。
“叮咛咛——”一阵车铃声从队西传来,两位年轻女子和一位中年男子骑着自行车进队来了。这三人沿着陇头的马路径直向东骑去,直到向家屋前下车,并一齐将车向场院里推。
是谁呀?满担子向北的人们不禁纳闷了。本来嘛,作为医生家,特别是沿江乡有名的医生家,对于特殊运动前是门庭若市的:登门求医者有之,病愈致谢者有之,亲朋来访者有之;运动一来,向家门前也就史无前例地冷落起来,向河渠结婚热闹过一回,以后就门前小径生青苔了。今天来了三个,还都骑着自行车,是谁呢?
“莲姐,你家来客了。”向河渠家隔壁的姑娘姜桂芳对正向南急走的童凤莲说。“哦—?”童凤莲停下脚步,回头一看,可不是嘛,两女一男正在撑自行车呢。虽说是姨娘家,又是从小结的亲,由于婚前几乎没有来往,所以对丈夫家的亲友,除魏家一门的,差不多谁也不认识,来客是谁?她是不知道的。另外她是不想多管闲事的人,客人是谁,管他呢,我挑我的泥,因而略略停顿了一下,又继续向南走去。“婶婶,是谁来啦?你也不回去看看?”向河渠的堂侄女儿向玲从南边走过来,遇到童凤莲,这样问道。“有你爷爷在家呢,用不着我回去。是谁也看不清啊。”童凤莲边笑着回答边继续向南。
挑泥的人群中先向北走的,有人认出来了,一位是向医生的干女儿,一位是常到向家来的徐晓云。
说起徐晓云,红星四队很有些人知道她的故事,比如在工地上,向河渠受了伤,医生和大队干部叫他回家休息养伤,他犟着不走,姑娘到工地上来看他,听周兵一说,姑娘“哼”了一声,就风风火火地走了,结果怎么着,放工回驻地时,向河渠连人带行李不见了;听向妈妈说,向河渠的婚事,这姑娘好象当了大半个家;也有人说,姑娘过去就跟向河渠谈恋爱来着,还来看过人家,幸亏是向妈妈不肯,要不然……童凤莲嫁过来后,没见她再来过,人们由于新娘初来窄到,说话还比较注意分寸,今天一见徐晓云又来了,好事的多舌者不免又叽叽喳喳起来:“哎,哪个短辫子的叫什么的嘞?”“好象叫徐什么云的?”“是的,是的,不就是她同向河渠……”“嘘,别瞎说”……
童凤莲隐隐约约觉得人们在就来客议论着什么,似乎还同自己有关,猛听得“徐什么云”,心头就不由地一怔,动荡开了。当她再一次往南走时,用心朝河边眺望,只见丈夫已脱掉外衣,正起劲地忙着呢,她的那颗心才又定了下来。
自打结婚以来,她跟向河渠从没吵过嘴,虽说起初那一段时间里他好象无视于她的温情,但自将她接回来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清晨她一觉醒来,见窗户已发白,厨房里也已有了响动,连忙起身,却被丈夫揿住肩膀,要她再睡会儿,他自己呢,却披衣下床,帮她掖掖被子,将脚头拍紧,随后挑水、扫地、浸洗衣服去了;家里的生活很清苦,饭里、粥里都掺进了不少胡箩卜、青菜,姨娘,噢,来后已改了口,不叫姨娘叫妈了,妈留给自己的稠粥、纯饭被她回回倒到锅里搅拌后不再坚持另留了,丈夫却常常狼吞虎咽地拣掉他碗里的箩卜菜,将较纯一点的饭拨给自己;他说话之前先带着笑;围垦工地离家十来里,他天天回家……。
她不识字不懂什么如胶似漆,可是在娘家从未享受过的体贴、温存,让她陶醉了,再加上公婆、姑娘的亲情,更使她心满意足。尽管嫂嫂笑她有了丈夫忘了娘,打趣地问她可再哭哭啼啼赖在娘家了,她也没向嫂嫂倾吐心里话;尽管妈也怪她不常回家,她也没作任何解释。但是从内心说,她离不开丈夫,要是有谁将丈夫藏这么三天两天不让她见面的,心里不知该怎么想呢。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她曾以女人特有的细心观察丈夫,既没有发现什么女朋友来往,也没看到什么照片,连那位让她担心的徐晓云也没再露面。过去关于向河渠同这个与那个的许多流言,在她心里渐渐地淡薄了,消失了。可现在突然来了两个女的,其中就有那个徐晓云,这好比在平静的湖水中抛下一块石头,童凤莲的心里又翻腾开了。
人们的眼光设有错,来者确实是徐晓云。徐晓云今天来干嘛的?说来话就长了,为不将话题扯开去,这儿简略地说说。徐晓云是个比较有心计的姑娘,前面已经说过了,她同向河渠的关系非同一般,王梨花绝望中的哀求常使她的心难以平静,决心在她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帮助向河渠去争取幸福。
在推促两人夫妻关系融洽以后,她又将工作的重心移向帮助老医生平反方面。她不象向河渠一举一动有人注意,她是自由民。几个月来她走上窜下,凭着叔叔的朋友、城里老同学的关系四处打听消息,也常常穿梭于曹老师、王梨花之间。
在学校时张仕飞要批斗徐晓云的一个罪状是与县里一个大特务来往密切。这事说冤也不冤,因为她与那个据说是特务的原县委统战部长的女儿是初中时的同学,她俩很要好,回城时常去那位部长家玩,张仕飞诬告褚国柱一案是这位部长带工作组来处理的,后来部长被揪斗挂了起来,闲居在家。
在徐晓云的眼中,她认为那位部长是个英雄,《临江火花》上有记载,解放临江城,就亏了那位部长打入敌军司令部做策反工作呢,要真是特务,他能打死敌团长,胁迫参谋长起义吗?经常去玩,她知道那部长办法很多,当然啦,连敌人一个团都能策反,办法会少吗?为老医生翻案,曾偷偷问计于他,部长说真的假不了,终会水落石出的,至于目前怎么办?他认为除找正直又有权的人,只能等。
徐晓云又去向曹老师汇报,几经分析、探讨,终于找到一条路,于是他们就一起来了。
向妈妈当时正在大场上拣稻种,有人认出了来的三人,告诉了她,她就请假回了家,三人跟老医生没说几句话,她就到家了,告诉他们说河渠在南河边支水车,徐晓云说她去喊,向妈妈说:“还是让燕子去喊,你们累了,歇一会儿。”燕子早知道徐晓云的心思,调皮地说:“云姐去吧,我比她更累,我小嘛。”向妈妈笑了,只好随他们。
徐晓云站到门口朝南河边一望,发现了那鲜红、翠绿相间的绒线衣,心头一颤,知道那是梨花的手艺。她认准了方向,径直朝南边走去,将近中段,见一女社员挑着一担泥迎面走来,正要让路,忽然认出是向河渠的爱人童凤莲,就又收回已跨向田间的那条腿,热情地招呼说:“凤莲姐,你好。”
童凤莲正急急朝前走着,虽然前边有人,她也不放慢速度,因为来人会让路的。眼见得来人已向田间跨去,不料又没让出去,对方没让,她要是不把担子顺一顺,那泥络子就会撞到人家身上了。是谁这么不懂规矩,“轻担让重担,空身让扁担”,而今空身竟不让重担?心里虽然这么想,泥担子可不能往人家身上撞,忙本能地将原与走向一致的担子横了过来,正要发话,不料对方跨步向前,手一伸,肩上的担子竟被来人接过去,转身就走了。“哎——哎——”童凤莲喊着,这才发现是个不认识的女人接了她的担子。
几分钟的时间里,对方挑着空担子回来了,这一回童凤莲认出来了,是徐晓云。“她来干什么?怎么帮我挑起泥来了?”边想边去接空担子,可人家不让,两人正争着,收工的哨子响了,来人“格格格格”地笑着说:“别争啦,凤莲姐,我们回走吧。”
说罢将担子换到左肩,率先在前边往北走,边走边说:“莲姐还记得我吗?大喜日那天我曾与同学们执旗去迎接你的。”凤莲说:“认识,认识,下车时见你站在东边旗旁。”来人说:“认识?那天女同学就来了六个,你都认识?”“认不全,我只知道你和燕妹子的名字。”“那些男同学你就更认不全了?”“除了曹老师,我一个也不知道叫什么?”“我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慧姐和霞妹妹说的。”“怪不得。我已插队插到这儿好长时间了,在红旗大队九队,今天陪曹老师和小燕子来拜访你们来了。”
故事已讲到第十二章,从第一章起就出现了李晓燕、小燕子,这儿又出现了小燕子。小燕子是个什么人,怎么频繁出现却不见介绍呢?这也怨笔者疏忽,现插空介绍一下。
李晓燕是风雷中学的学生,向河渠曾是她的辅导员。那该是六五年的事了。那一年李晓燕上初一,被分在四班,而向河渠所在团支部挂钩的班就是初一(四),因而高三(二)班的团员们就都成了初一(四)班的辅导员。李晓燕以她的伶俐、嘴甜成为高三(二)班同学最喜欢的小妹妹,“秀梅姐”“紫娟姐”“卫兵哥”“成义哥”全班同学都成了她的大哥哥大姐姐,唯一不称名直接喊哥的只有向河渠一人,有时向大哥大姐们打听向河渠的去向时,甚至称“我哥”。为什么李晓燕不带名字叫哥呢?多数人都不清楚,只有高三(二)的同学隐约知道。
据说是有一次向河渠星期日从家里回校,途经竹岭大队田旁,忽见有几个恶少欺侮一个女孩,被向河渠冲上去一顿拳打脚踢打跑了恶徒,并揪住其中一个警告说下次如果听这女孩告诉他,哪个欺侮了她,定打断他的狗腿,决不轻饶。这个女孩就是李晓燕。
并且自那以后,李晓燕常在星期六下午带着自行车到南街头等向河渠,直到第二天的下晚才又出现在南街头,然后回家的回家,回校的回校;有时候只见她一人骑车东去,第二天才回来,这种现象通常是向河渠星期天不回家的时候,据说李晓燕的东去是到向家向老医生学习防身健体武功,前后持续时间一年多,直到六七年的师生全国大串连。向河渠的爸爸也就成了李晓燕的干爹,当然这些只是据说。不过至今向河渠书桌上的一本李晓燕亲笔莶名留言的称向河渠为哥的笔记本却是真的。当年欺侮过她的几个恶少都曾捱过她的打,其中一个还被她单臂甩下河,据说也是真的。闲话扯过,再接前言。
两人边说边走,童凤莲今天是第二次见到徐晓云,上次就注意过她,今天又一次打量她,见她个子与自己相仿,但比自己胖得多;晒得微黑的圆脸上两只大眼睛顾盼有光,双眼皮,一笑两酒涡;梳两条短辫子;上身穿一件蓝卡其的女式两用衫,扶着扁担的左手上戴着一只手表,露出来的小臂浑圆、雪白、粉嫩,拉着自己的右手是这样的温暖;下罩一条米黄色的罩裤;一双洗得发了白的球鞋;一张小嘴叽叽喳喳地说过不停,那话语又亲切又甜……不用说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
徐晓云的整齐、惹人动情更使童凤莲生疑:一个姑娘家抛头露面到一个已婚男同学家来干什么?联系起过去的流言,她边疑虑地打量着徐晓云,边沉思着。按童凤莲的想法,不,追根溯源应当说是按老祖宗的想法,女人,尤其是年轻的女人是不该同男人接触的,她不相信男女之间有什么朋友关系,要是说有,一定是私情,不然图什么呢?
“嫂嫂!”一声亲热的招呼将童凤莲从思虑中惊醒,她一凝神,噢——,是晓燕,连忙热情地应酬说:“唷,是燕妹子呀,这些时怎没来的?”
“早就想来,偏偏这些时活动多。”李晓燕解释说,随后将身体一侧说:“嫂嫂,还记得吗?这位是曹老师。”童凤莲本准备去接徐晓云肩上的空担子的,一见曹老师也迎到了门边,忙笑着说:“记得记得,曹老师您请坐。”
“放工回来啦?”“哎——,放工了。”说罢就去推让徐晓云,“大妹子,快进屋坐坐,看你,一来就帮我挑担。”“看你说的,这有什么呢。”徐晓云将空担子竖靠在前壁檐下,没再推辞,走进屋去。
就在童凤莲寒喧之中,向河渠也披着衣服拎着鞋回来了,李晓燕一眼看见他,就对曹老师说,“向河渠回来了。”同时又几步跳出门外,迎上去说:“哥,你猜谁来了?”
向河渠是个视力只有零点三的近视眼,隔个一两丈远就看不清人,在南河边就听说家里来了人,徐晓云跟童凤莲争挑泥的时候他看见了人,但只能估计可能是徐晓云,由于支水车的人手少,他一走就转不过来,所以没有走,不过思想上没空着,他一直在考虑:晓云与两个人来干什么的呢?现在见燕子迎出来了,就笑着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燕子飞回来了,还用猜吗?”
“不是!不是!我问的是与我一起来的是谁?”“这个哥就猜不到了。”向河渠边回答边往陇头走。学生的近视老师当然知道,走到门口说:“河渠啊,放工啦?”“哎呀,曹老师,是您来了。”向河渠喜出望外地大步奔来,丢下提在手中的鞋,紧紧握住老师的手。“好哇,看到老师就不认识我啦?”徐晓云在一旁大声说。向河渠立刻抱嫌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引得徐晓云和李晓燕都笑了。
在一旁密切注视向、徐会面神态的童凤莲看不出什么名堂来,于是关切地说:“还不快去洗了脚,再来陪老师说话,看着了凉。”就走进了厨房。
从河边洗了脚,穿上鞋,回到明间的向河渠边擦脸边问:“曹老师,今天是什么风把你们三位给吹来了?石老师身体可好?”“谢谢你,她身体还跟从前一样,挺好的。我和晓云是跟随燕子报春讯来了。”“报春讯?什么好消息?”向河渠忙问。
“还不帮老师添点水,尽是问。”老医生说,“刚才老师说了,喜讯就是我的平反有了希望,希望是你妹子带来的,具体情况等你回来再说。”
向河渠边帮客人们添水,边对燕子说:“我已回来了,你快说吧。”李晓燕笑着说:“主意是云姐出的,上啊下的到处跑,也是云姐,还是云姐说,我和曹老师补充。”徐晓云说:“也好,我来说。说起来真是个喜讯呢,事情得从梨花爸爸的被释放说起……
前面就已经告诉过读者了,王梨花的爸爸原任王庄公社合作商店副经理,因有人私欲未遂,挟私借机抄家、揪斗。她家的成份是小业主,按照党的政策是团结对象,但由于大队造反派头头个人的愿望没有达到,就将革命的矛头对准了她家。一经查出了东西,便扣上反动资本家的帽子,关进了牛棚。
在那“帽子漫天飞舞,动轭挂牌游”的年代里,无数革命干部、开国元勋尚且被揪斗遭摧残,不少人被折磨至死,更何况王梨花的爸爸从表面上看确实罪不容赦呢?过去雇店员,有人证,金银古玩是物证,现在继续拿定息,吸人民的血汗,有凭据,这还赖得了吗?不用说身陷其境的王梨花六神无主,要满含有泪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有尽头?”即便是徐晓云、向河渠也觉得这个案子棘手呢,甚至连曹老师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
是的,论党的一贯政策,王副经理不是资本家,但是论政策他自己不更是没反党么?韩立志的叔叔能解王家倒悬之苦,这无疑在那“黑云压城阴飕飕”的年代里,是一条生路。生活的弱者向河渠、王梨花们只好走这条恨悠悠的路,成为政治交易的牺牲品。
韩立志的爸爸就是昔日王家的雇员,娶老板的女儿为媳,在过去是想也别想的,在今天就成了乐不可支的了,他觉得应该赶快放掉亲家,儿子呢比爸爸想得更远,他爱姑娘的花容,也爱“女秀才”的才艺,不过更怕将来在政审材料中出现岳父是反动资本家,从而影响他的升官路,于是也积极地要求叔叔赶紧设法。
自然界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题虾米的现象到处都有,人类是自然界万物之中的一类,当然也有这类现象,尤其在那史无前例的年代里则更甚。韩立志的叔叔韩维山原在公社人武部当干事,造反时一马当先,跃上红农司令部坐上司令的宝座,各大队造反派都属他管,权势确实灸手可热。王梨花,他见过多次,侄儿要要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至于该大队造反派也垂涎已久,他也早有耳闻,原也随他们的便,“水太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造反有利,要不给点好处,谁愿跟着你?至于说王家不愿,那就不关他的事了。现在侄儿要要,王家又愿给,条件自己完全能办到,能不帮忙吗?
于是他装模作样地派了两个人搞了个调查,弄出份调查报告,然后将那位为渊驱鱼的宝贝会计和另几个头头找来,说是韩家山在王家当店员,算不上剥削,因为韩、王两家原本是儿女亲家,是帮忙的,更何况还发了工资呢。雇工剥削一否定,其他就好说了。那会计也知道儿女亲家一说原属无稽,但韩立志想要王梨花却是真的,也只好罢了。于是王副经理无罪释放,至于那会计也不是一无所获,抄去的东西谁还敢再要呢?
“这样一来,久压在王家人头上的巨石搬掉了,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只有梨花她”“晓云!”曹老师突然打断徐晓云的叙述,同时将自己面前的茶杯推到徐晓云面前说:“嘴干了吧,喝口茶再说。”徐晓云一愣,紧接着立刻明白了老师的用意,她拿过茶杯,咕咚咕咚喝了个痛快,然后说:“梨花她家这桩事与我老同学的爸爸一番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曹老师的筹划下,我们有了个想法,并做了一些活动,下面该老师说了。”说罢她向向河渠笑笑,并扮了个鬼脸。
向河渠完全明白老师的苦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情不自禁地“噢”了一声。
曹老师望了向河渠一眼,转向老医生说:“大伯,这王法如家法、官场象剧场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在现在的情况下,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全搅乱了,因而我们的思想也得有个适应。您的冤情从道理上讲迟早总会昭雪的,但什么时候才能昭雪,这就不能只凭公理,也得走点后门。谁有门路呢?您是医生,医务界不会没熟人,虽然我们距离这么远,但在我县医务界您掩护地下党和救护武工队还是出名的,于是我去找医生们聊天。聊天中,医生们对您的遭遇既了解也同情,据说他们中有人拾到一份传单,不过他们都爱莫能助,尽管如此,也提供了一条线索,说是县卫生局革委会主任韦明礼的外甥女儿是我校的学生,叫我走她的门路。”
“哦——,是谁呀?”向河渠插嘴问道。曹老师笑着说:“是她,李晓燕。”
李晓燕接口说:“那天我从阅览室旁经过,被石老师叫住,说是曹老师喊我。曹老师叫我干嘛,他不当书记不教课的。不过哥说过曹老师是好人,于是我就去了。进门后老师叫我坐,我问什么事,他说坐下谈,还倒杯茶给我,然后他问我‘晓燕同学,我问你,你们过去的辅导员向河渠这个人怎么样啊?’我说‘好哇,他辅导我们学功课,教育我们做好人,维护我们不挨欺。不好,我会叫他哥吗?’曹老师说”“简捷点,抓住主题。”徐晓云提醒说。“我就说了多少罗嗦话啦,就你能,好的,我不说你说。”李晓燕嘴一噘,赌起气来。向河渠笑着说:“别听她咋呼,嫌不简捷别听就是,你说你的。”李晓燕得意地瞪了徐晓云一眼,继续说起来。
原来曹老师从平常的观察和徐晓云的叙述中知道李晓燕是将向河渠当亲哥哥看待的,她在徐晓云面前骂了那些造反派不少,因而估计只要跟她一说,准会出力,所以就找到她,果然不出所料,当即表示不管叫她干什么都可以,于是曹老师将考虑的方法告诉了她。
因为是干爹,晓燕对向泽周的事迹很熟悉,去向家学功夫,感到干爹和霭可亲,不象她爸那样严厉。风起云涌的特殊运动将干爹冲进了牛棚,转眼之间成了历史反革命、走资派,怎么也想不通,但是她,当时才十六七岁,又有什么办法呢?回家告诉了父母,也只得到几声同情的叹息。曾幻想有朝一日她当了大干部,一定要将那班整人的家伙关到牢里去,有几次梦中她狠狠地揍了那班造反派一顿,并由她宣布了干爹的恢复名誉和地位,如今真的能为干爹想办法出力气了,心里十分激动。
怎么说呢?她想去找徐晓云,还用她去找吗?徐晓云已来了。为老医生的事,她常往曹老师这儿跑,听老师说已跟李晓燕谈过,就马上来找晓燕。
李晓燕心中有了谱以后,就来跟母亲商讨,她说:“妈,同学中有人说我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人家说我干爹的冤案,我家能帮而不帮,就是忘恩负义。”“瞎说。妈是个工人,你爹是个修补匠,没权没势的,能帮什么忙?”“人家说我舅是县局的一把手,只要舅说了,谁敢不服从?”
“是人家的事,你舅”“妈—”晓燕打断妈的沉吟,说,“河渠哥和干爹对我那么好,不是他们女儿就会受人家欺侮,我们就没点良心?就真的忘恩负义了?”“只是你干爹的历史”妈妈担心地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临江火花》上早就登过了,没问题的,真的。曹老师有什么问题,不也被揪斗吗?梨花姐的爸爸还真的雇过工呢,不也没事了,问题在有没有人帮?”
见妈还在犹豫,李晓燕小嘴一嘟,说:“哼,真没良心,还叫人进城呢,不去,就不去。”说罢身子一扭,回房去了。妈不放心,跟进房来,见女儿在哭,说:“咦——,小祖宗,哭什么呀?”晓燕抽泣着说:“人家拿我当亲人,我,我,我们却却”“好啦,好啦,小祖宗,我同你舅舅去说。”
李晓燕的舅舅是局里的政工股长,特殊运动中见机而作,也起来造反,大联合后成立革委会,他当了主任。由于他是政工,与县革会、省厅革委会里的不少人都很熟,跟运动中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关系更好,因而全县卫生战线上的造反派确实都听他的。这一天接到家里的电话,说是姐姐与女儿来了,非常高兴,立刻驱车回家。
舅舅一进门,拉着晓燕的手说:“小燕子,这些时怎么不来了?跟小哥哥闹矛盾了?”李晓燕嘟着嘴,望望妈,没吭声。妈妈笑了,说:“正同她舅母说呢,这个小祖宗任性得很,说是这件事一定要舅舅帮忙,不帮忙就一世也不登舅舅家门呢。”“嗬!什么事说得这么厉害呀?”舅舅笑着问。妈妈就将向河渠当辅导员怎么关心燕子,怎么救她脱身,怎么让父亲收她当义女,怎么教她练武防身以及向泽周的遭遇和历史有根有绊地进行了叙述。舅舅听了以后沉默着一声不吭。
李晓燕的舅舅是一个医科大学的毕业生。被分配到这个不算小的县城医院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他除有一般医学院学生所具有的医学知识外,还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被局领导选中,担任卫生局文书;以后又入了党,当上政工股政工、副股长,社教运动中被提拔为股长;虽然靠特殊运动当上了一把手,他的良心并没有泯灭,用小孩子看电影和小人书的行话说,他还差不多算个好人。
听了姐姐的叙述,他也喜欢上了这个没见过面的小伙子。同时记忆使他想起了江边是有一位掩护过地下党的医生。在省里时曾碰巧听到一位叫周则的首长在讲话中说过,临江县一位农村医生打入敌方,担任匪职,掩护了不少我方人员,而这位首长便是他掩护的武工队人员之一,并且好象这名医生就姓向。姐姐的话使他觉得从良心上说是应当帮帮忙,尽管省里的这位首长现在已到五七干校去了。
不过他又在考虑着另外的一个问题——怎么对沿江的战友们说。心有灵犀一点通,造反派究竟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哇,唐太宗李世明说得好,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自己能当上一把手,造反派出的力可不少哇,要是惹恼了他们——,虽说自己县里省里都有靠山,而且凭良心说工作上也吃得开,但终究——,他犹豫着。
“明礼,能帮忙吗?这个小祖宗”“舅舅,云姐说为了舅舅好办事,只要舅舅觉得可以,她能让全城一天内撒满呼冤的传单,并在卫生局门前墙上布满大字报。”李晓燕插进来说。
“云姐是谁?能有这么大的能耐?”韦明礼眉头一动问。“她是我哥的朋友、同学,和我哥好的人多得很哪,只要云姐一句话,城里她的许多同学都能帮我哥出力。”“哦——,”韦明礼陷入了沉思。
“云姐说为了不使舅舅为难,她准备这样做了以后,舅舅只要派个调查组去一调查,重作个结论,恢复名誉,有个饭碗,就完了,我干爹又不想再当院长。她要我请舅舅放心,红联在全县并不是孤立的,工总司的王春涛舅舅不是不认识。云姐说她盼望舅舅能帮帮忙,申张一下正义,做了好事,人们心中是有数的。”李晓燕按照徐晓云的吩咐发挥着。
“这个——”韦明礼继续沉吟着。外甥女的话他不得不考虑,大名鼎鼎的王春涛他认识,现在是县革会副主任;红联死而复生,肯拼命,能量大,他也知道,如果不顺着外甥女的办,后果如何,也难以预料,而且从良心上说……
“舅舅,妈已说过了,人家待我很好,要是”李晓燕的妈妈知道女儿要说些什么,她打断女儿的话头说:“明礼,向医生的事迹我们应该都看到过,凭良心说他真是个好人,你看是不是”韦明礼的爱人这时插话了,她说:“燕子说得还要好哪,要是舅舅不帮忙,她这世里也不再来了,她说”“舅母”晓燕娇声打断舅母的话。“好好,不说,我不说。”舅母笑呵呵地说。
韦明礼的眉头又是一动,随即一扬,笑着说:“好哇,给舅舅下通牒令啦,我问你,你那个云姐真能在城里撒上传单,贴上大字报?”“有什么不能的?只要她写好了,印好了,我也敢贴敢撒。”“呣—”韦明礼摇摇头说“要我干涉,你就不许抛头露面。”“为什么?”“人家会说我循情包庇。”“好嘞。”
说到这儿,向河渠怀疑地问:“你舅真肯帮忙?”“当然真的!”李晓燕肯定地说,不知为什么脸却红了。向河渠轻轻地摇摇头,他不怎么敢相信。
“格格格格”徐晓云笑了,她说“燕子还打了埋伏,没说全哪,她”李晓燕忙去堵徐晓云的嘴说:“你这个坏蛋,说话又不算数了,你”徐晓云笑嘻嘻地招架。向泽周父子莫明其妙地望着两个姑娘的搅打。曹老师笑着说:“燕子,我说这儿没有外人,公开一下也没有什么嘛。”李晓燕一听曹老师的发话,脸更红了,用她那美丽的大眼睛含怨也含羞地横瞪了徐晓云一眼,低下了头。
曹老师笑呵呵地说:“晓燕的舅舅有个独生儿子只比晓燕大一岁,舅舅很喜欢这个外甥女儿,噢,得说明一下,晓燕的妈妈叫韦明芳,是韦家带的押头女儿,表兄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舅舅要外甥女儿做儿媳,小时候谁也没说什么,现在燕子懂事了,舅舅问她几次,都没点头;她表哥呢也因为大了,常缠着母亲,要妈跟姑母说,早点把亲事定下来,两家都希望燕子常来舅舅家,所以燕子使出了这一招,燕子妈固然懂得弟弟的心思,因而在谈话中也突出这一点。”
“噢——”向河渠点了点头。老医生感动地说:“难得姑娘这么有心计,孩子,你”“干爹,不是我,是云姐教我的。”李晓燕喃喃地说。
“当然也还有另外的因素促使他点头,那就是他不能不顾忌‘工总司’‘红联’这些全县有名的造反派组织的力量。虽然说大联合了,革委会都成立了,但是内在的联系还在,力量犹存;云姐是个什么人?王春涛与这位云姐是什么关系?他也弄不清楚;而这个忙在他来说并不难帮;并且据了解他还算比较正直,按说也应该帮这个忙。”曹老师接着他刚才的话茬说。
“有道理,有道理。”老医生连连点头说。
“本来我让她俩来和你们商量一下下一步的做法,晓云同学说她们来怕说不全,我反正也没什么事,就一齐来了。”“伯伯,这一切都在曹老师的计划和指挥中,我们哪能说得清呢?”徐晓云笑着说。“为我们家你做得很多,我们都知道,也很感激。你的能干早就听燕子说过了。”老医生也笑着说。
“大伯,这次来有两个任务,一是将情况向您作个汇报。”“哎呀,曹老师,那可不敢当。在造反派眼里我是个罪不容赦的坏人,而您和您的学生却能不弃我这朽木,长时间为我奔波,我何德何能怎能承受得起,而今您却说汇报”“大伯,在我们眼里,您可是革命前辈、有功之臣哪。”“这,这,这,唉——,不提它了,过去的事是应该做的,谈不上什么功不功的,只求没罪也就谢天谢地了。”
“不!”曹老师说,“功过谁与评说?人民,只有人民!对革命有功的人,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上一次批斗会上人民爆发的怒火就是个证明。”“伯伯,这是真的,人民没有忘记您。只不过在高压手段下对那些坏家伙敢怒而不敢言罢了。”徐晓云接过曹老师的话头说。“姑娘,还亏了你们唤起了民众啊。”“伯伯,当年您不也是这样做的吗?”老医生笑了。
曹老师继续说:“第二个任务就是来商量一下,下一步怎么办?......”
明间里的谈话通过手指头能通得过的芦芭壁,通过没有门的门洞清清楚楚地传进厨房,听了个一 字不漏的童凤莲暗地里脸红了。瞧瞧,人家在全心全意地为自家的事奔波,而自己呢,却疑三惑四地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哇,她为自己感到了羞愧,于是由专心致志地听隔壁说话变成了施展本领忙饭了。
明间里呢,下一步的行动继续在商量着。
魏青山的出走实在有些出乎向河渠的意料之外。
向河渠只比魏青山大两岁,两人的关系很密切。舅母说两人与其说是表兄弟,倒不如说象双胞胎的亲兄弟。这里指的不是相貌,而是性格举止。他俩学习都很用功,成绩也都拔尖,都爱好文学,在学校里也都怕与女孩接触,运动前魏青山还有个青梅竹马的同龄伙伴薛晓琴同来同往,而向河渠则几乎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忠实信徒。魏青山一向佩服他这位表哥,也注意向表哥学习。表哥课余自学大学教材,他就高一兼学高二的课程;表哥学写诗词,他也学,并且象表哥一样给自己学写诗的笔记本取名为《习作录》。
向河渠也觉得表弟是自己的知己,不料表弟在舅舅久久得不到平反后,竟然离家出走了,这实在是不明智的行动啊。当然舅母所说的魏青山婚姻上的挫折,也确实是令人难以接受,吃过黄莲的人知道什么叫苦,但是受了挫折就应当出走吗?家庭的困境决不会因你的出走而改观,父亲陷身牛棚,母亲身体不好,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怎能走呢?
看起来表弟不象自己啊。自己的处境并不比他好,但自己的态度呢?是决不屈服,是坚持抗争。地球不是只属于那些有权有势者的,我也得住住,我就是要硬着头皮顶住,要不停地抗争,正如同学们所赠对联中所说的“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走—?哪里去?战场就在这里!至于婚姻,她薛晓琴攀高枝儿去了,不管出于那种因素,都不值得惋惜,天下女人有的是,除了她难道就找不到一个知音?这个魏青山啊,真是—!
别说人家的事了,无独有偶,自己家里不也有这么一位吗?想到这儿,向河渠禁不住摇摇头,唉——,这个妹妹呀。
原来向霞也想脱离困境中的家庭,时而托同学的爸爸说情去蚕种场养蚕,时而请堂姐介绍去农场做临工,很少安心在家的,即使在家,也怨天尤人。她抱怨爸爸当年不该去当那个匪乡长,说她倒楣投生在这样的家庭。自觉连累了子女的向泽周不言不语地忍受着,可向河渠不依,他大声喝斥着妹妹,有时火大起来,甚至想揍她,幸亏童凤莲常打挡,这样一来,妹妹更是少着家了。
向河渠的抗争是一直没有停歇过的,自从春天曹老师和徐、李二位来过以后,虽然相信那个韦明礼能帮忙,不管其出发点是什么,忙是会帮的,但他向上申诉、控告的信件依然一封接一封地寄出去,是庙就叩头,随它灵不灵,反正一天不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他决不罢休。
与此同时,临江城里也不定时地出现许多为向泽周鸣冤叫屈的传单、大字报,《千古奇冤》《用心何在?》还有在沿江用过的文章撒遍了临城的大街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