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新科榜眼
扬州,裴府。
沈云舒站在院中那棵紫薇树下,陷入回忆。
这已经是裴湛离开的第八个月了。
这八个月,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杨茗已经和泰兴钱庄的大小姐成亲一月有余,日子过得很是圆满;杨萱的婚期也定下了,就在今年六月,对方是扬州府通判之子,不久前随其父到沈府拜会沈佑之时,偶然遇见了来找沈云舒的杨萱,一见倾心,便由沈佑之夫妇作保定下了这门亲事。
街头杨大婶的小孙子也到了上学堂的年纪,沈云舒偶尔路过时,还会进去“指点”一下。毕竟她跟着曹老夫人这么些年,也是学到了不少的。
还有沈怀渊,今年秋天就满三周岁,如今都能开口说话了。
“阿姐,我饿了。”
沈云舒的衣角被人扯了扯。她低头一看,就看到沈怀渊眨巴着双眼,一脸期盼地看着她。
行吧,可别把这小家伙给饿坏了。
正要转身离开,却又被身后的小人扯住了衣角。
“阿姐,抱抱。”
沈云舒叹了口气,这都快三岁的人了,怎么还要她抱?罢了,自己弟弟,当然是得自己宠着了。于是她蹲下身子,十分娴熟地将沈怀渊抱了起来,而后一手托着他,另一只手去将裴府的大门给关上。
刚回到家里,把沈怀渊放了下来,就见冬青一路小跑了进来,还边跑边高声喊道:“小姐!裴公子中了!”
一听到这话,沈云舒脑中顿时一片空白,只剩下了一个念头。
裴湛中了!
还未等她开口细问,冬青便继续说道:“方才在府衙里,老爷收到了京中传来的消息,说是裴公子在殿试中被陛下钦点为新科榜眼,任翰林院编修。”
裴湛不但中了,还是榜眼!
沈云舒大喜过望,将沈怀渊高高抱起,“阿渊,子澈哥哥中榜眼啦!”
怀中的糯米团子还不明所以,只是咿咿呀呀地复述着她的话,“子澈哥哥?”
沈云舒又解释道:“就是住在我们隔壁的裴家哥哥呀!他以前还抱过你,给你买过不少好东西呢!”
“裴哥哥!”沈怀渊似乎想起来了,挥舞着他的小手,“榜眼!”
只是沈云舒高兴每一会,又开始隐隐发愁。裴湛本就是在京城长大的,家世不算差,相貌又俊朗,如今还得了榜眼,只怕是上门说亲的人都能踏破裴家的门槛了。
她回到屋内,开始琢磨着要写封信给裴湛,好好问一问。
京城中,裴府果然如沈云舒料想的那般热闹非凡。揭榜第二日,裴英便大摆宴席,请了不少同僚和亲朋过府赴宴。
其中自然也有梁国公一家人。
“这杯酒,卑职敬国公爷!没有国公爷的扶持,子澈也没有今日!”裴英拉着裴湛,一齐向梁国公陆琪敬酒。
陆琪按住裴英的手,客气道:“诶,你这是什么话,子澈今日的成绩,都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
对于梁国公,裴湛还是打心底里感激的,毕竟陆琪对于裴英确实是多有提携,且对他们裴家也是十分关照。
这时,陆家二公子陆予明上前拍了拍裴湛的肩膀,笑着说道:“当初我爹非把我塞进国子监去念书,我还怕太无聊,才把你给拉了过去,没承想竟带出了一个榜眼郎!”
这话一出,倒是让裴湛十分惶恐。
的确,他本来是没机会踏入国子监的。若是没有陆予明将他拉过去作伴,或许他就是跟着他爹练武,和其他武将之子一样在京中谋份武职,决计不会想到要去考科举的。只是陆予明如今这么一说,他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或许陆予明也看出了裴湛眼中闪过的一丝惊慌,嗤笑一声,又继续说道:“我就这么随口一说,又没有怪你,你紧张什么?”
裴湛在心中松了口气,却还是十分郑重地抱拳向他行了个礼,“陆二哥的提携之恩,子澈今生绝不会忘。”
陆予明道:“好啦,都是兄弟,说这些做甚。我还要谢谢你呢,替我狠狠地挫了国子监那帮人的锐气。一天天地仗着出身书香门第就自命清高,到头来还不是连你都考不过!真是太解气了!”
和梁国公一家闲谈一番之后,裴湛转身便到角落寻人去了。
“你怎么过来了也不吱一声?”裴湛看着眼前这两日不见的人,轻笑出声。
此人正是已经回了永宁伯府的曹景彦。此次春闱,他得了二甲第十。得知这消息之后,他拜别了裴湛一家,到永宁伯府去拜见他的姑姑和姑父。
裴湛见他不似往常那般嬉皮笑脸,反而略带愁容,便有些担心地问道:“怎么了,你不是去永宁伯府了吗?他们亏待你了?”
曹景彦摇摇头,解释道:“本以为我姑姑嫁入高门大户,生活必然是不错的。可没想到那永宁伯袭爵之后,没了长辈的约束,便露出了本性,纳了好几房小妾。我姑姑现在每天都要打理伯府琐事,还要受他们的气,身子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了。如今祖父又辞官回乡,远在扬州,这京城里已经没人能为我姑姑撑腰了。”
“怎么没有了?”裴湛看向他,语气坚定地说道,“不是还有你吗?怎么说你也是二甲第十,封个京官不是问题。以你的才干,不出几年便能做出一番成绩,只要有你在,便还有人能为你姑姑撑腰。再说了,这不是还有我们裴家吗?等过几日我母亲得空了,我便让她上伯爵府给你姑姑看一看,一定会没事的。”
“子澈,多谢你了。”
曹景彦虽然平日里不是很着调,可今日和裴湛说的都是掏心窝的话。他是打心底里感激裴湛,把他当自家兄弟对待的。裴湛嘴上嫌他吵嫌他烦,但每每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他都主动伸出援手。
或许这便是君子之交。
皇宫内,梁帝正坐在宫殿里,将身子靠在龙椅上,用手指轻轻揉了一下太阳穴。
近来政务繁忙,还得盯着科举,看了不少卷子,还真是有些头疼。他命人将太医院的柳闻安给传了过来,为自己好好看一看。
如今柳闻安已是太医院的院首,深得梁帝和一众宫妃的器重。只要是他当值,宫中那些贵人们必定都会指名让他过去。
柳闻安为进殿后,为梁帝切了切脉,又问了几句话之后,才诊断道:“陛下的身子并无大碍,只是近来过于操劳,又恰逢季节更替,气候多变,这才会时常觉得有些头晕,气血不顺。微臣这就为陛下开个方子,陛下也要多注意休息,很快就能好起来了。”
梁帝点了点头,说道:“你的医术,朕还是相信的。只是这朝堂之中有真才实干的人还是有些少,一个个地都不知道为朕分忧,安心静养,谈何容易啊。”
一听梁帝这话,柳闻安立刻警觉了起来。梁帝这无缘无故地说起政事,不知是何用意。都说伴君如伴虎,此刻他也不敢胡乱说话,以免惹祸上身。既然梁帝没问他,那他也可以不回答。于是他面带微笑,一言不发,静静地等梁帝的后话。
梁帝见他不出声,便知他是个谨慎的性子,也不打算为难他,自顾自地往下说道:“好在春闱刚刚结束,又新出了一批进士,给个机会让他们历练一番,或许其中还有可造之才。对了,朕隐约记得,新科榜眼是你外孙?”
“回陛下,确有此事。”柳闻安颔首回道。
梁帝点点头,眼神中流露出赞赏之情,“朕对他印象不错,文章针砭时弊,说话有理有据,样貌也很俊朗。听闻他父亲在京卫指挥使司任职,没想到一介武将,竟也能教出榜眼郎,柳卿真是好福气啊!”
柳闻安有些惶恐地回道:“陛下谬赞了。主要还是这孩子有自己的机缘,又肯努力,才能有今日的成绩。”
“哦?机缘?”梁帝挑了挑眉,“朕倒是有些好奇,是何机缘?”
柳闻安回道:“那孩子自幼便和梁国公家的二公子投缘,时常一块儿玩耍。后来他随着陆二公子入国子监念书,有幸得郭祭酒指点过几回。前些年随父母回乡守孝,恰好住在隔壁的便是扬州知州,又将他推荐给了扬州城内的白石先生,这才没有耽误学业。”
梁帝越听越有兴趣,“白石先生……可是曹俞?”
“回陛下,正是曹大学士。”
其实柳闻安听说此事的时候,也很是震惊。能得郭祭酒指点一二已是大幸,谁能想到裴湛竟还能拜入曹俞门下。要知道曹俞乃当世大儒,虽然已经辞官隐退十数年,可当今朝中清流,却有多半是他的门生。
“朕当初还一直挽留曹卿,让他留下来教教朕的皇子们,可他却执意要回扬州颐养天年。没想到柳卿倒是比朕有福气啊。”梁帝这话,竟让柳闻安听出了几分羡慕的意思。
只是这话不能细想,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宫中皇子都不得曹俞指点,可这好事却偏偏让裴湛给撞上了,谁知道梁帝这话是真羡慕还是在阴阳怪气?
于是柳闻安又解释道:“说起来还是运气好,若非那位住在隔壁的知州引荐,小女一家也不可能认识曹大学士这样的人物。”
言下之意便是一切皆为偶然,他们裴家小门小户不值一提,全靠运气好遇见了贵人。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梁帝也明白他的意思,便没再继续追问,闲聊了两句后便让他走了。待他离开之后,梁帝问起一旁的内侍李公公:“裴湛的父亲,如今是什么职位?”
“回陛下,裴大人自前年结束丁忧期回京复职后,便升了指挥同知。”李公公回道。
梁帝若有所思道:“朕记得,京卫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已经空缺月余。你让吏部查验一下,若是裴英没什么大问题,便让他任指挥使吧。”
李公公点头应道:“是,奴才这就去办。”
梁帝在桌上的一种奏章中,又翻出了新科进士的名单,细细地看了一遍。
如今各处都紧缺官员,是时候培养一批新人了。
沈云舒站在院中那棵紫薇树下,陷入回忆。
这已经是裴湛离开的第八个月了。
这八个月,发生了太多的事情。杨茗已经和泰兴钱庄的大小姐成亲一月有余,日子过得很是圆满;杨萱的婚期也定下了,就在今年六月,对方是扬州府通判之子,不久前随其父到沈府拜会沈佑之时,偶然遇见了来找沈云舒的杨萱,一见倾心,便由沈佑之夫妇作保定下了这门亲事。
街头杨大婶的小孙子也到了上学堂的年纪,沈云舒偶尔路过时,还会进去“指点”一下。毕竟她跟着曹老夫人这么些年,也是学到了不少的。
还有沈怀渊,今年秋天就满三周岁,如今都能开口说话了。
“阿姐,我饿了。”
沈云舒的衣角被人扯了扯。她低头一看,就看到沈怀渊眨巴着双眼,一脸期盼地看着她。
行吧,可别把这小家伙给饿坏了。
正要转身离开,却又被身后的小人扯住了衣角。
“阿姐,抱抱。”
沈云舒叹了口气,这都快三岁的人了,怎么还要她抱?罢了,自己弟弟,当然是得自己宠着了。于是她蹲下身子,十分娴熟地将沈怀渊抱了起来,而后一手托着他,另一只手去将裴府的大门给关上。
刚回到家里,把沈怀渊放了下来,就见冬青一路小跑了进来,还边跑边高声喊道:“小姐!裴公子中了!”
一听到这话,沈云舒脑中顿时一片空白,只剩下了一个念头。
裴湛中了!
还未等她开口细问,冬青便继续说道:“方才在府衙里,老爷收到了京中传来的消息,说是裴公子在殿试中被陛下钦点为新科榜眼,任翰林院编修。”
裴湛不但中了,还是榜眼!
沈云舒大喜过望,将沈怀渊高高抱起,“阿渊,子澈哥哥中榜眼啦!”
怀中的糯米团子还不明所以,只是咿咿呀呀地复述着她的话,“子澈哥哥?”
沈云舒又解释道:“就是住在我们隔壁的裴家哥哥呀!他以前还抱过你,给你买过不少好东西呢!”
“裴哥哥!”沈怀渊似乎想起来了,挥舞着他的小手,“榜眼!”
只是沈云舒高兴每一会,又开始隐隐发愁。裴湛本就是在京城长大的,家世不算差,相貌又俊朗,如今还得了榜眼,只怕是上门说亲的人都能踏破裴家的门槛了。
她回到屋内,开始琢磨着要写封信给裴湛,好好问一问。
京城中,裴府果然如沈云舒料想的那般热闹非凡。揭榜第二日,裴英便大摆宴席,请了不少同僚和亲朋过府赴宴。
其中自然也有梁国公一家人。
“这杯酒,卑职敬国公爷!没有国公爷的扶持,子澈也没有今日!”裴英拉着裴湛,一齐向梁国公陆琪敬酒。
陆琪按住裴英的手,客气道:“诶,你这是什么话,子澈今日的成绩,都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
对于梁国公,裴湛还是打心底里感激的,毕竟陆琪对于裴英确实是多有提携,且对他们裴家也是十分关照。
这时,陆家二公子陆予明上前拍了拍裴湛的肩膀,笑着说道:“当初我爹非把我塞进国子监去念书,我还怕太无聊,才把你给拉了过去,没承想竟带出了一个榜眼郎!”
这话一出,倒是让裴湛十分惶恐。
的确,他本来是没机会踏入国子监的。若是没有陆予明将他拉过去作伴,或许他就是跟着他爹练武,和其他武将之子一样在京中谋份武职,决计不会想到要去考科举的。只是陆予明如今这么一说,他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或许陆予明也看出了裴湛眼中闪过的一丝惊慌,嗤笑一声,又继续说道:“我就这么随口一说,又没有怪你,你紧张什么?”
裴湛在心中松了口气,却还是十分郑重地抱拳向他行了个礼,“陆二哥的提携之恩,子澈今生绝不会忘。”
陆予明道:“好啦,都是兄弟,说这些做甚。我还要谢谢你呢,替我狠狠地挫了国子监那帮人的锐气。一天天地仗着出身书香门第就自命清高,到头来还不是连你都考不过!真是太解气了!”
和梁国公一家闲谈一番之后,裴湛转身便到角落寻人去了。
“你怎么过来了也不吱一声?”裴湛看着眼前这两日不见的人,轻笑出声。
此人正是已经回了永宁伯府的曹景彦。此次春闱,他得了二甲第十。得知这消息之后,他拜别了裴湛一家,到永宁伯府去拜见他的姑姑和姑父。
裴湛见他不似往常那般嬉皮笑脸,反而略带愁容,便有些担心地问道:“怎么了,你不是去永宁伯府了吗?他们亏待你了?”
曹景彦摇摇头,解释道:“本以为我姑姑嫁入高门大户,生活必然是不错的。可没想到那永宁伯袭爵之后,没了长辈的约束,便露出了本性,纳了好几房小妾。我姑姑现在每天都要打理伯府琐事,还要受他们的气,身子已经一日不如一日了。如今祖父又辞官回乡,远在扬州,这京城里已经没人能为我姑姑撑腰了。”
“怎么没有了?”裴湛看向他,语气坚定地说道,“不是还有你吗?怎么说你也是二甲第十,封个京官不是问题。以你的才干,不出几年便能做出一番成绩,只要有你在,便还有人能为你姑姑撑腰。再说了,这不是还有我们裴家吗?等过几日我母亲得空了,我便让她上伯爵府给你姑姑看一看,一定会没事的。”
“子澈,多谢你了。”
曹景彦虽然平日里不是很着调,可今日和裴湛说的都是掏心窝的话。他是打心底里感激裴湛,把他当自家兄弟对待的。裴湛嘴上嫌他吵嫌他烦,但每每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他都主动伸出援手。
或许这便是君子之交。
皇宫内,梁帝正坐在宫殿里,将身子靠在龙椅上,用手指轻轻揉了一下太阳穴。
近来政务繁忙,还得盯着科举,看了不少卷子,还真是有些头疼。他命人将太医院的柳闻安给传了过来,为自己好好看一看。
如今柳闻安已是太医院的院首,深得梁帝和一众宫妃的器重。只要是他当值,宫中那些贵人们必定都会指名让他过去。
柳闻安为进殿后,为梁帝切了切脉,又问了几句话之后,才诊断道:“陛下的身子并无大碍,只是近来过于操劳,又恰逢季节更替,气候多变,这才会时常觉得有些头晕,气血不顺。微臣这就为陛下开个方子,陛下也要多注意休息,很快就能好起来了。”
梁帝点了点头,说道:“你的医术,朕还是相信的。只是这朝堂之中有真才实干的人还是有些少,一个个地都不知道为朕分忧,安心静养,谈何容易啊。”
一听梁帝这话,柳闻安立刻警觉了起来。梁帝这无缘无故地说起政事,不知是何用意。都说伴君如伴虎,此刻他也不敢胡乱说话,以免惹祸上身。既然梁帝没问他,那他也可以不回答。于是他面带微笑,一言不发,静静地等梁帝的后话。
梁帝见他不出声,便知他是个谨慎的性子,也不打算为难他,自顾自地往下说道:“好在春闱刚刚结束,又新出了一批进士,给个机会让他们历练一番,或许其中还有可造之才。对了,朕隐约记得,新科榜眼是你外孙?”
“回陛下,确有此事。”柳闻安颔首回道。
梁帝点点头,眼神中流露出赞赏之情,“朕对他印象不错,文章针砭时弊,说话有理有据,样貌也很俊朗。听闻他父亲在京卫指挥使司任职,没想到一介武将,竟也能教出榜眼郎,柳卿真是好福气啊!”
柳闻安有些惶恐地回道:“陛下谬赞了。主要还是这孩子有自己的机缘,又肯努力,才能有今日的成绩。”
“哦?机缘?”梁帝挑了挑眉,“朕倒是有些好奇,是何机缘?”
柳闻安回道:“那孩子自幼便和梁国公家的二公子投缘,时常一块儿玩耍。后来他随着陆二公子入国子监念书,有幸得郭祭酒指点过几回。前些年随父母回乡守孝,恰好住在隔壁的便是扬州知州,又将他推荐给了扬州城内的白石先生,这才没有耽误学业。”
梁帝越听越有兴趣,“白石先生……可是曹俞?”
“回陛下,正是曹大学士。”
其实柳闻安听说此事的时候,也很是震惊。能得郭祭酒指点一二已是大幸,谁能想到裴湛竟还能拜入曹俞门下。要知道曹俞乃当世大儒,虽然已经辞官隐退十数年,可当今朝中清流,却有多半是他的门生。
“朕当初还一直挽留曹卿,让他留下来教教朕的皇子们,可他却执意要回扬州颐养天年。没想到柳卿倒是比朕有福气啊。”梁帝这话,竟让柳闻安听出了几分羡慕的意思。
只是这话不能细想,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宫中皇子都不得曹俞指点,可这好事却偏偏让裴湛给撞上了,谁知道梁帝这话是真羡慕还是在阴阳怪气?
于是柳闻安又解释道:“说起来还是运气好,若非那位住在隔壁的知州引荐,小女一家也不可能认识曹大学士这样的人物。”
言下之意便是一切皆为偶然,他们裴家小门小户不值一提,全靠运气好遇见了贵人。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梁帝也明白他的意思,便没再继续追问,闲聊了两句后便让他走了。待他离开之后,梁帝问起一旁的内侍李公公:“裴湛的父亲,如今是什么职位?”
“回陛下,裴大人自前年结束丁忧期回京复职后,便升了指挥同知。”李公公回道。
梁帝若有所思道:“朕记得,京卫指挥使司的指挥使已经空缺月余。你让吏部查验一下,若是裴英没什么大问题,便让他任指挥使吧。”
李公公点头应道:“是,奴才这就去办。”
梁帝在桌上的一种奏章中,又翻出了新科进士的名单,细细地看了一遍。
如今各处都紧缺官员,是时候培养一批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