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花月痕 第三十七章 竟陵王
第三十六章 竟陵王
凌筱在幔帐之后,看得分明,豆大的泪珠扑簌簌滚落。姜如璧一手捂上她的嘴,一手揽着她的腰,仍是止不住她唔唔出声,手脚乱踢。姜如璧只得将她拉起,躲在更远处的柱子后。
孟葵心带领众人去后,二人仍前翻窗出来,藏进先前梳妆的偏殿。第二日,宫中传出皇帝凌箫崩逝的消息,震动朝野,宫禁内外亦随之大乱,姜如璧趁此带着凌筱出了秦宫。
姜如璧拖着凌筱走在朱雀大道上,步履匆匆,劈面有个妇人,四十来岁年纪,径自朝二人走来,将他两个上下打量。姜如璧见状蹙眉,整个身子挡着凌筱。妇人只拿眼看着凌筱,半晌,怯怯开口道:“可是九公主?”凌筱探出脑袋来,直目眼前人,问道:“李嬷嬷?”老妇忙忙点头,眼中几点泪花,闪烁不定。凌筱上前一步,挽着李嬷嬷的手,道:“李嬷嬷,许久不见。”姜如璧见她二人叙旧,街道行人渐多,于是在左近寻了个酒馆。这李嬷嬷原是先皇后,即凌筱生母薛氏的陪嫁丫头,凌筱自幼由她照管,直长到十岁,李嬷嬷被放出宫嫁人去了。
三人落座,李嬷嬷看着凌筱,犹豫再三,道:“公主为何穿着宫人的衣裳?”原来,姜如璧在偏殿换上了薛家仆从的衣衫,凌筱依旧是绯色的襦裙。李嬷嬷又自问自答,笑道:“公主年岁不小了,还是小孩子心性,是偷溜出宫?”这李嬷嬷离宫多年,住地偏僻,不晓得九公主凌筱早已在宫外立府别居,亦不晓得她嫁作人妇。含笑看看姜如璧,道:“这位莫不就是德妃娘娘的侄儿姜公子?长得真是一表人才。”顿了一顿,又看着凌筱道:“公主同姜公子成亲了没有?可有孩儿?”
凌筱面容一滞,偷眼去瞧姜如璧,却见姜如璧正看向自己,忙正色道:“嬷嬷说笑了,姜公子已有妻室。”李嬷嬷面色微红,却听得姜如璧道:“公主殿下如今贵为齐后。”李嬷嬷佯作掩口咳嗽,待脸色和缓,方才放下袖子。她离宫之时,凌筱虽幼小,但对姜如璧却是痴缠得紧,想着两人长大了,定是一对恩爱夫妻。现下竟是各自婚嫁,想来着实令人叹惋。
李嬷嬷家中长子近日升迁进京,在靖安坊新置了宅邸,于是力邀凌筱前来作客。凌筱应承下来,同姜如璧回到下处。一路之上,二人无话。临近客栈门前,姜如璧缓缓开口,道:“为何说我已有妻室?”凌筱道:“托词而已,御史大人莫怪。”姜如璧凝眉看她,道:“此话怎可轻易说出?”凌筱不睬,径自向前,姜如璧鬼使神差去扯她的衣袖,不承想,只听得咣当一声响,一柄匕首,黄金作底,镶宝错玉,从凌筱袖子里落地。姜如璧捡起,问道:“你随身带着这物件做甚么?”凌筱夺过,捧在怀中,道:“这是八哥送的,防身之用。”
第二日,凌筱穿了身随常的衣裳,命人驾车前往靖安坊。她心中有成算,昨日听闻,李嬷嬷家的儿子任职礼部,历来皇家婚丧嫁娶皆由礼部操办,她欲要借力此人,混入丧仪队伍中去。掀起帘子一角,偷眼看看马上之人,仍是临风玉树一般,暗自叹息。往日不见他殷勤如斯,如今竟是甩也甩不脱。
马车停驻在一所宅子前,门上匾额“戚府”二字,方正遒媚。门子报进内去,俄顷,李嬷嬷并一个年轻的妇人出门相迎。彼此叙礼,便邀进内堂来。一行人迈进脚来,却见堂内下首坐着一人,正自啜茗,见了众人,起身拱手一礼。姜如璧将他上下打量,见这人方面阔口,眉目疏朗,唇红齿白,英姿卓荦。身上一件乳白色素绢长袍,外罩黛蓝色毛领大氅,青丝如瀑,一条两指宽的月白色丝带挽起个发髻在脑袋后。那人先自报家门,道:“鄙人姓楚,草字易之。”李嬷嬷道:“楚公子是老奴在途中偶然遇上的,就搭了个伙,一道进京。”姜如璧收回眼光,问道:“楚公子何方人士?”楚易之道:“楚国竟陵。”姜如璧又道:“竟陵王易楷之实在是个人物,不知楚公子可有见过?”楚易之含笑应道:“竟陵王天潢贵胄,长居郢都,小可乃是一介乡野村夫,自是无缘得见。”
正在此时,一大一下两个孩子,迈着小腿跑进来,一个向楚易之行去,面皮白嫩,眼睛漆黑,眉心一点胭脂㾵,红豆大小,好一个粉香宁馨儿。凌筱看着喜欢,忙问道:“令郎贵庚?”楚易之答道:“虚年十岁。”说罢,那楚家小儿向众人一礼。另一个孩儿形容尚小,才得五六岁年纪,抱着李嬷嬷的腿。李嬷嬷笑对凌筱道:“这是老奴的小儿子。”
当下,众人分宾主坐定,说些家常。李嬷嬷借口厨下有事,便同媳妇退出,只留姜如璧、凌筱、楚易之三人,并一个半大孩儿在厅。姜如璧道:“楚公子来长安,是为何故?”楚易之应道:“小可常年在外采风。”姜如璧兴致转浓,问道:“楚公子是乐师?”楚易之拱手道:“小可不才,只琴技稍可示人。”凌筱听了,插话道:“可能一聆玉音?”楚易之点头,而后以目示意楚家小儿。
那楚家小儿跳下椅子,不一时,扛着一个青布包裹的狭长物事来。楚易之接过,扯起青布,竟是一把七弦古琴。楚易之落座,单脚支地,古琴置于膝上。挑弄丝弦,泠泠作响,松风过深谷,泉音出幽涧。曲阙,凌筱眼角泪痕莹然。姜如璧道:“楚公子高人,古琴古调,当世只怕没有几人。”楚易之起身拱手,道:“献丑了。”姜如璧又道:“不知楚公子师承何人?”楚易之笑道:“乡里无名之辈,不足贵人记挂。”姜如璧见他神情气宇昂藏如鹤,愈发断定,此人非比寻常。
楚易之道:“还不曾问公子高姓大名?”姜如璧道:“鄙人姓姜。”楚易之笑道:“姜公子,失敬。”又道:“秦国大丧,不巧得紧,只怕近日将有大事。平头百姓的,关好门窗,莫要随意在街上走动。”姜如璧兴致更浓,道:“何以见得?”楚易之向儿子使了个眼色,楚家小儿笑看向凌筱道:“姐姐,园子里的花儿开了,姐姐带我去看,可好?”这一声连一声的姐姐,直喊得凌筱半身酥软,拉着他的手出门去了。
见二人行远,楚易之始道:“秦帝死得蹊跷,后宫并无子嗣,几个亲王都是不安分的,朝堂上薛云从只手遮天。”姜如璧被一句“秦帝死得蹊跷”撞入心坎,问道:“如何死得蹊跷?”楚易之一愣,应道:“秦帝从居东宫为太子,不好女色是出了名的。但两年前,忽然在民间广纳姬妾,填充后宫。不惟如此,还时常派人在岭南采买良家女。”姜如璧曾听闻此事,在列国中实属寻常,当时不曾介怀,现下想来,确实可疑。既有佳丽三千,为何仍无子嗣?面上不肯露出,只道:“这同秦帝的死有何干系?”楚易之笑道:“姜兄可曾听过五石散?”所谓五石散,即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药性燥烈,须以寒物发之,又名寒食散,久服者非死即瘫。
姜如璧沉吟,道:“秦帝耽迷声色,是因为服食了五石散?”楚易之道:“两年前,地方上进贡了一坛酒,秦帝每日饭后必饮上一壶。据说,这酒正是加了五石散的药酒。”姜如璧将所见所闻,前后思量,其因大底不外如是。当日在紫宸殿,秦帝凌箫缠绵病榻,口不能言,浑身瘫软,必是中毒无疑。月余不朝,物议沸腾,民间纷纷猜度,流短蜚长。所以孟葵心等不得他毒发身亡,索性鸩杀结果了性命。想到此处,不得不叹上一句“最毒妇人心”。
姜如璧眯眼细觑楚易之,道:“此等宫廷秘事,楚公子从何得来?”楚易之笑道:“小可走南闯北,结交了不少奇人。”姜如璧又问道:“楚公子当真只是个琴师?”楚易之道:“楚易之端的是个琴师无疑。”姜如璧闻言,压低嗓音,道:“世间当真有楚易之此人?”楚易之轻笑出声,道:“这世上的事,真真假假,信真则为真,信假则为假。”
姜如璧顿了一顿,道:“楚公子将此事告知,是何用意?”楚易之拱手道:“姜兄是当世英杰,小可神往久矣。”大凡人被恭维,虽是心底受用,面上仍要谦逊。姜如璧则不然,面上心里,全然不为其所动,脸色肃然,口里道:“楚公子曾与姜某有旧?何来神往之说?”楚易之闻言,险些咬下自己的舌头,心下想道,这姜如璧果然是名不虚传,心比磐石,情压严霜,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于是脸上堆笑,道:“小可只想同姜兄做个朋友。”
凌筱在幔帐之后,看得分明,豆大的泪珠扑簌簌滚落。姜如璧一手捂上她的嘴,一手揽着她的腰,仍是止不住她唔唔出声,手脚乱踢。姜如璧只得将她拉起,躲在更远处的柱子后。
孟葵心带领众人去后,二人仍前翻窗出来,藏进先前梳妆的偏殿。第二日,宫中传出皇帝凌箫崩逝的消息,震动朝野,宫禁内外亦随之大乱,姜如璧趁此带着凌筱出了秦宫。
姜如璧拖着凌筱走在朱雀大道上,步履匆匆,劈面有个妇人,四十来岁年纪,径自朝二人走来,将他两个上下打量。姜如璧见状蹙眉,整个身子挡着凌筱。妇人只拿眼看着凌筱,半晌,怯怯开口道:“可是九公主?”凌筱探出脑袋来,直目眼前人,问道:“李嬷嬷?”老妇忙忙点头,眼中几点泪花,闪烁不定。凌筱上前一步,挽着李嬷嬷的手,道:“李嬷嬷,许久不见。”姜如璧见她二人叙旧,街道行人渐多,于是在左近寻了个酒馆。这李嬷嬷原是先皇后,即凌筱生母薛氏的陪嫁丫头,凌筱自幼由她照管,直长到十岁,李嬷嬷被放出宫嫁人去了。
三人落座,李嬷嬷看着凌筱,犹豫再三,道:“公主为何穿着宫人的衣裳?”原来,姜如璧在偏殿换上了薛家仆从的衣衫,凌筱依旧是绯色的襦裙。李嬷嬷又自问自答,笑道:“公主年岁不小了,还是小孩子心性,是偷溜出宫?”这李嬷嬷离宫多年,住地偏僻,不晓得九公主凌筱早已在宫外立府别居,亦不晓得她嫁作人妇。含笑看看姜如璧,道:“这位莫不就是德妃娘娘的侄儿姜公子?长得真是一表人才。”顿了一顿,又看着凌筱道:“公主同姜公子成亲了没有?可有孩儿?”
凌筱面容一滞,偷眼去瞧姜如璧,却见姜如璧正看向自己,忙正色道:“嬷嬷说笑了,姜公子已有妻室。”李嬷嬷面色微红,却听得姜如璧道:“公主殿下如今贵为齐后。”李嬷嬷佯作掩口咳嗽,待脸色和缓,方才放下袖子。她离宫之时,凌筱虽幼小,但对姜如璧却是痴缠得紧,想着两人长大了,定是一对恩爱夫妻。现下竟是各自婚嫁,想来着实令人叹惋。
李嬷嬷家中长子近日升迁进京,在靖安坊新置了宅邸,于是力邀凌筱前来作客。凌筱应承下来,同姜如璧回到下处。一路之上,二人无话。临近客栈门前,姜如璧缓缓开口,道:“为何说我已有妻室?”凌筱道:“托词而已,御史大人莫怪。”姜如璧凝眉看她,道:“此话怎可轻易说出?”凌筱不睬,径自向前,姜如璧鬼使神差去扯她的衣袖,不承想,只听得咣当一声响,一柄匕首,黄金作底,镶宝错玉,从凌筱袖子里落地。姜如璧捡起,问道:“你随身带着这物件做甚么?”凌筱夺过,捧在怀中,道:“这是八哥送的,防身之用。”
第二日,凌筱穿了身随常的衣裳,命人驾车前往靖安坊。她心中有成算,昨日听闻,李嬷嬷家的儿子任职礼部,历来皇家婚丧嫁娶皆由礼部操办,她欲要借力此人,混入丧仪队伍中去。掀起帘子一角,偷眼看看马上之人,仍是临风玉树一般,暗自叹息。往日不见他殷勤如斯,如今竟是甩也甩不脱。
马车停驻在一所宅子前,门上匾额“戚府”二字,方正遒媚。门子报进内去,俄顷,李嬷嬷并一个年轻的妇人出门相迎。彼此叙礼,便邀进内堂来。一行人迈进脚来,却见堂内下首坐着一人,正自啜茗,见了众人,起身拱手一礼。姜如璧将他上下打量,见这人方面阔口,眉目疏朗,唇红齿白,英姿卓荦。身上一件乳白色素绢长袍,外罩黛蓝色毛领大氅,青丝如瀑,一条两指宽的月白色丝带挽起个发髻在脑袋后。那人先自报家门,道:“鄙人姓楚,草字易之。”李嬷嬷道:“楚公子是老奴在途中偶然遇上的,就搭了个伙,一道进京。”姜如璧收回眼光,问道:“楚公子何方人士?”楚易之道:“楚国竟陵。”姜如璧又道:“竟陵王易楷之实在是个人物,不知楚公子可有见过?”楚易之含笑应道:“竟陵王天潢贵胄,长居郢都,小可乃是一介乡野村夫,自是无缘得见。”
正在此时,一大一下两个孩子,迈着小腿跑进来,一个向楚易之行去,面皮白嫩,眼睛漆黑,眉心一点胭脂㾵,红豆大小,好一个粉香宁馨儿。凌筱看着喜欢,忙问道:“令郎贵庚?”楚易之答道:“虚年十岁。”说罢,那楚家小儿向众人一礼。另一个孩儿形容尚小,才得五六岁年纪,抱着李嬷嬷的腿。李嬷嬷笑对凌筱道:“这是老奴的小儿子。”
当下,众人分宾主坐定,说些家常。李嬷嬷借口厨下有事,便同媳妇退出,只留姜如璧、凌筱、楚易之三人,并一个半大孩儿在厅。姜如璧道:“楚公子来长安,是为何故?”楚易之应道:“小可常年在外采风。”姜如璧兴致转浓,问道:“楚公子是乐师?”楚易之拱手道:“小可不才,只琴技稍可示人。”凌筱听了,插话道:“可能一聆玉音?”楚易之点头,而后以目示意楚家小儿。
那楚家小儿跳下椅子,不一时,扛着一个青布包裹的狭长物事来。楚易之接过,扯起青布,竟是一把七弦古琴。楚易之落座,单脚支地,古琴置于膝上。挑弄丝弦,泠泠作响,松风过深谷,泉音出幽涧。曲阙,凌筱眼角泪痕莹然。姜如璧道:“楚公子高人,古琴古调,当世只怕没有几人。”楚易之起身拱手,道:“献丑了。”姜如璧又道:“不知楚公子师承何人?”楚易之笑道:“乡里无名之辈,不足贵人记挂。”姜如璧见他神情气宇昂藏如鹤,愈发断定,此人非比寻常。
楚易之道:“还不曾问公子高姓大名?”姜如璧道:“鄙人姓姜。”楚易之笑道:“姜公子,失敬。”又道:“秦国大丧,不巧得紧,只怕近日将有大事。平头百姓的,关好门窗,莫要随意在街上走动。”姜如璧兴致更浓,道:“何以见得?”楚易之向儿子使了个眼色,楚家小儿笑看向凌筱道:“姐姐,园子里的花儿开了,姐姐带我去看,可好?”这一声连一声的姐姐,直喊得凌筱半身酥软,拉着他的手出门去了。
见二人行远,楚易之始道:“秦帝死得蹊跷,后宫并无子嗣,几个亲王都是不安分的,朝堂上薛云从只手遮天。”姜如璧被一句“秦帝死得蹊跷”撞入心坎,问道:“如何死得蹊跷?”楚易之一愣,应道:“秦帝从居东宫为太子,不好女色是出了名的。但两年前,忽然在民间广纳姬妾,填充后宫。不惟如此,还时常派人在岭南采买良家女。”姜如璧曾听闻此事,在列国中实属寻常,当时不曾介怀,现下想来,确实可疑。既有佳丽三千,为何仍无子嗣?面上不肯露出,只道:“这同秦帝的死有何干系?”楚易之笑道:“姜兄可曾听过五石散?”所谓五石散,即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药性燥烈,须以寒物发之,又名寒食散,久服者非死即瘫。
姜如璧沉吟,道:“秦帝耽迷声色,是因为服食了五石散?”楚易之道:“两年前,地方上进贡了一坛酒,秦帝每日饭后必饮上一壶。据说,这酒正是加了五石散的药酒。”姜如璧将所见所闻,前后思量,其因大底不外如是。当日在紫宸殿,秦帝凌箫缠绵病榻,口不能言,浑身瘫软,必是中毒无疑。月余不朝,物议沸腾,民间纷纷猜度,流短蜚长。所以孟葵心等不得他毒发身亡,索性鸩杀结果了性命。想到此处,不得不叹上一句“最毒妇人心”。
姜如璧眯眼细觑楚易之,道:“此等宫廷秘事,楚公子从何得来?”楚易之笑道:“小可走南闯北,结交了不少奇人。”姜如璧又问道:“楚公子当真只是个琴师?”楚易之道:“楚易之端的是个琴师无疑。”姜如璧闻言,压低嗓音,道:“世间当真有楚易之此人?”楚易之轻笑出声,道:“这世上的事,真真假假,信真则为真,信假则为假。”
姜如璧顿了一顿,道:“楚公子将此事告知,是何用意?”楚易之拱手道:“姜兄是当世英杰,小可神往久矣。”大凡人被恭维,虽是心底受用,面上仍要谦逊。姜如璧则不然,面上心里,全然不为其所动,脸色肃然,口里道:“楚公子曾与姜某有旧?何来神往之说?”楚易之闻言,险些咬下自己的舌头,心下想道,这姜如璧果然是名不虚传,心比磐石,情压严霜,软硬不吃,油盐不进。于是脸上堆笑,道:“小可只想同姜兄做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