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花月痕 第四十一章 为人作嫁
第四十章 为人作嫁
朝堂之上,凡同薛氏有牵扯的,纷纷告假,躲祸在家。堂上之臣,骤去其半。有人拿眼一扫,素来不理政事的敬王凌笏竟然来了早朝。凌笏向宁王凌竽使了个眼色,凌竽出班道:“大秦是凌氏先祖马征力战打下的江山,诸位大臣都是国之栋梁,断然不会教大秦落入外姓之手。”众臣闻言,纷纷点头。凌竽又道:“武将掌相位,本就逾矩。薛相不思报国尽忠,却大权独揽,威逼同僚。”众臣被他说中心事,更是点头附和。
凌竽又道:“薛氏的权柄重在兵将,若能将其兵权收回,不怕他翻上天去。”有人道:“长安内外的兵将,都只听薛云从一人。”凌竽笑道:“薛云从已死,他们如今都是无主的孤魂。”有人问到:“依康王的意思,该当如何?”凌竽不答,只看向敬王凌笏。
凌笏徐徐出班,缓缓开言道:“此事不难,只要诸位大臣舍得。”见众人不解,凌笏接着道:“大秦律法,百姓允许豢养私兵。孤同宁王的私兵,再有康王的,五弟临去齐国时,将他的龙骧军交付八弟。八弟离京后,曾传书与孤,将龙骧与他自己的私兵,一并归孤调遣。”顿上一顿,接着道:“再加上诸位大臣手上的私兵,同城郊的细柳营,未尝不可一战。”见众臣低头沉思,又道:“薛相弃世未久,军心不稳,此时出击,机不可失。若是错过,薛氏再出个领头之人,你我将来只能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信王凌笙与王妃清涟自从出了长安城,一路游山玩水,到了渭南。这日,二人正在渭水边垂钓。凌笙将丝纶向水中一抛,笑向清涟道:“今日谁做饭?”清涟尚未答话,但听得群马嘶鸣之声,渐渐转大,及至目前。最前端一人,凌笙识得,正是禁军将军。只见这禁军将军手执画戟,回身缠斗,浑身浴血。凌笙细视,待看清他身后数人,更觉骇异,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私兵。
于是丢下手中鱼竿,向前跑去。清涟欲要阻止,人却早已行远,只得紧几步跟上去,道:“当真要多管闲事?”凌笙低声道:“我只是去看看。”说着时,已至人群前。正在打斗的一干人见了,齐齐下马,为首的一个叫赵星,道:“信王殿下。”那禁卫军将军从杀意中回神,见是凌笙,挣扎着下马,不想身疲力竭,一头栽下马来,昏厥过去。
凌笙问道:“为何要追他?”赵星将薛云从事败身死,朝廷清缴薛氏一族的话,一五一十说出。清涟上前一步,探进凌笙的袖子,抓着他的手,悄声道:“不干咱的事。”凌笙点头,道:“他若随你们回去,该如何判处?”赵星应道:“五马分尸。”凌笙吸口气,道:“权当失去了此人踪迹,回去罢。”赵星面露难色,道:“目下,几个亲王的私兵都归敬王调遣,敬王的性子,殿下是晓得的。空手而归,怕有责罚。”凌笙闻言,冷笑道:“孤离开长安不久,你们就忘了谁才是主子。”赵星怔愣片刻,带领众人离去。
看着马下躺着的禁军将军,清涟伸出手指,戳戳凌笙的额角,恨道:“多管闲事。”凌笙笑道:“这禁军将军虽姓薛,却没干过坏事,无辜受累,令人叹惋。”他二人替这薛姓的将军包扎了伤口,又将他推进草丛,周匝掩上杂草,由他自然醒转。凌笙折回渭水滨,将鱼篓提在肩头,挽着清涟的手,一路商量着鱼的吃法,渐行渐远。
凌笙并清涟两个,在渭南停留数日,收拾了行装,正欲出城。客栈里小伙计拍门道:“公子,公子,有客人找。”凌笙开门,道:“我在此地并无相识之人,怕是找错了罢。”小伙计连连摇头,道:“就是公子,就是公子。”凌笙见他不过十三四岁年纪,又说得情真意切,心生恻隐,不忍拒绝,于是随他下楼。
比及看清来人,凌笙慌里慌张上前去,弓身行礼道:“先生。”楼下桌子的主座上坐着一个老者,白发苍髯,眉目安详,此人名叫陶钧,是信王凌笙的启蒙恩师。他身旁两侧各有一人,一个是御史大夫,一个是礼部尚书。陶钧扶起凌笙,礼部尚书让出位子,教他坐下。凌笙问道:“先生如何在此处?”陶钧道:“正是为了殿下而来。”凌笙不解,御史大夫道:“下臣此来,是应同僚之请,望殿下还朝,登上大宝。”
凌笙闻言大惊,险些从凳子上跌落。陶钧道:“陛下驾崩,还望殿下主持大局。”凌笙怔怔然看他,又看看御史大夫并礼部尚书,蓦得笑道:“孤只是个闲人,难堪大任。于国家之事,更是不通分毫。二哥、三哥、五哥、七哥俱在,个个远胜于我。”礼部尚书悠悠开口道:“敬王身患隐疾,康王下狱,宁王闭门谢客,端王身在齐国。如今能救大秦者,惟有信王。”陶钧接着道:“大秦百年基业,危在旦夕。信王殿下生为凌氏子孙,不当出一份力么?”凌笙默然片刻,道:“诸位真是看得起孤。”
楼上清涟凝眸看着楼下,眼含秋波,瞧不出情绪。御史大夫道:“朝堂乱作一盘散沙,长安城内人心惶惶。殿下合当还朝,以解民之倒悬。”陶钧抬首,瞥见清涟,捋着胡须,道:“殿下是成亲的人了,将来还会有子嗣。江湖逍遥,虽是自在,只是莫非殿下将来的孩儿,也要随着父母四海漂泊?”凌笙闻言,心下一惊,他的确不曾思虑过子孙之事。陶钧又道:“王妃性喜自由,也终归是妇人,终不能同殿下飘摇一生。薛氏不除,将来东山再起,难保不再派人刺杀殿下。彼时,殿下亦能保得住王妃周全?”凌笙听着,背上冷汗涔涔。
是夜,凌笙掀开被子,躺在清涟身侧,将她揽进怀里。清涟依偎在他胸前,伸手抚摸他的锁骨。良久,凌笙的声音响起,一贯的温和,问道:“你可想当皇后?”清涟抬头看他,弯起眉眼,道:“想做甚么,去做就是了,我都陪着你。”凌笙抚弄她的青丝,轻声叹息,只将她在怀里搂得更紧。
在一干臣子的拥护下,凌笙登上帝位。颁诏大赦,薛云从乱中被流放臣子回朝复职,康王凌竺无罪释放。下首众臣山呼万岁,惟有一人浑身阴戾,两眼直盯着高台上的新帝,低声道:“既是走了,为何还要回来?”
敬王凌笏自坐在书房中,只桌上燃着一支高烛,半张脸隐在暗处。不想费尽思量,却是为人作嫁衣裳。门上禀报说康王到了。不一时,凌竺跨过门槛,满脸杀气腾腾,见凌笏正自闭目养神,冷声道:“二哥的好算计,却教做弟弟的代你受过。”凌笏缓缓睁开眼,道:“你若想外头的人都晓得你我的勾当,大可到十二街上嚷去。”凌竺回身掩上房门,在凌笏对过坐下。
凌笏和缓了颜色,道:“在牢里可曾吃苦?”凌竺冷哼道:“假惺惺的,做出来哄骗哪个?”凌笏道:“非是我不帮你,依照当时的形势,我若替你说话,只怕也要下狱。我在外面,还能替你周旋。”凌竺冷笑,道:“老八回来,做了皇帝,就是你替我周旋的?若是如此,现下我出狱,当真是要谢过二哥了。”凌笏道:“三弟此言,倒是伤了我的心。我只一心替你谋划,你却要疑我?”凌竺歪过脑袋打量他,道:“一心替我谋划?你是要借我的手除掉薛姓一族。你身上的病,当我不知是如何来的?”凌笏面色平静,道:“你我各有所求,不必相互指责了。”
彼此沉默片刻,凌笏道:“老八的意思,是将薛云从嫡系亲族流放,旁系别支一概不予问罪。他是个有仁德的,哪里晓得斩草要除根的道理?”凌竺沉吟,附和道:“他年春风乍起,死灰复燃,未必无望。”两人对看一眼,心下了然。
凌竺佯作叹息,道:“八弟生性淳厚,合该有个好收场。”凌笏嗤笑,道:“你我都是过江的泥菩萨,还管顾得别人生死?”顿了一顿,接着道:“老八性子散淡,他所爱的,目下只有一人。”凌竺问道:“二哥有何好计策?”凌笏道:“对付一个妇人不是难事,对付一国皇后,却是不易。”凌竺探过脑袋,凌笏在他耳边低语,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凌竺听罢皱眉,道:“此计可行?谁人恁般憨傻?”凌笏笑道:“咱的这个八弟,可是个声名昭著的痴儿。”
朝堂之上,凡同薛氏有牵扯的,纷纷告假,躲祸在家。堂上之臣,骤去其半。有人拿眼一扫,素来不理政事的敬王凌笏竟然来了早朝。凌笏向宁王凌竽使了个眼色,凌竽出班道:“大秦是凌氏先祖马征力战打下的江山,诸位大臣都是国之栋梁,断然不会教大秦落入外姓之手。”众臣闻言,纷纷点头。凌竽又道:“武将掌相位,本就逾矩。薛相不思报国尽忠,却大权独揽,威逼同僚。”众臣被他说中心事,更是点头附和。
凌竽又道:“薛氏的权柄重在兵将,若能将其兵权收回,不怕他翻上天去。”有人道:“长安内外的兵将,都只听薛云从一人。”凌竽笑道:“薛云从已死,他们如今都是无主的孤魂。”有人问到:“依康王的意思,该当如何?”凌竽不答,只看向敬王凌笏。
凌笏徐徐出班,缓缓开言道:“此事不难,只要诸位大臣舍得。”见众人不解,凌笏接着道:“大秦律法,百姓允许豢养私兵。孤同宁王的私兵,再有康王的,五弟临去齐国时,将他的龙骧军交付八弟。八弟离京后,曾传书与孤,将龙骧与他自己的私兵,一并归孤调遣。”顿上一顿,接着道:“再加上诸位大臣手上的私兵,同城郊的细柳营,未尝不可一战。”见众臣低头沉思,又道:“薛相弃世未久,军心不稳,此时出击,机不可失。若是错过,薛氏再出个领头之人,你我将来只能沦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信王凌笙与王妃清涟自从出了长安城,一路游山玩水,到了渭南。这日,二人正在渭水边垂钓。凌笙将丝纶向水中一抛,笑向清涟道:“今日谁做饭?”清涟尚未答话,但听得群马嘶鸣之声,渐渐转大,及至目前。最前端一人,凌笙识得,正是禁军将军。只见这禁军将军手执画戟,回身缠斗,浑身浴血。凌笙细视,待看清他身后数人,更觉骇异,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私兵。
于是丢下手中鱼竿,向前跑去。清涟欲要阻止,人却早已行远,只得紧几步跟上去,道:“当真要多管闲事?”凌笙低声道:“我只是去看看。”说着时,已至人群前。正在打斗的一干人见了,齐齐下马,为首的一个叫赵星,道:“信王殿下。”那禁卫军将军从杀意中回神,见是凌笙,挣扎着下马,不想身疲力竭,一头栽下马来,昏厥过去。
凌笙问道:“为何要追他?”赵星将薛云从事败身死,朝廷清缴薛氏一族的话,一五一十说出。清涟上前一步,探进凌笙的袖子,抓着他的手,悄声道:“不干咱的事。”凌笙点头,道:“他若随你们回去,该如何判处?”赵星应道:“五马分尸。”凌笙吸口气,道:“权当失去了此人踪迹,回去罢。”赵星面露难色,道:“目下,几个亲王的私兵都归敬王调遣,敬王的性子,殿下是晓得的。空手而归,怕有责罚。”凌笙闻言,冷笑道:“孤离开长安不久,你们就忘了谁才是主子。”赵星怔愣片刻,带领众人离去。
看着马下躺着的禁军将军,清涟伸出手指,戳戳凌笙的额角,恨道:“多管闲事。”凌笙笑道:“这禁军将军虽姓薛,却没干过坏事,无辜受累,令人叹惋。”他二人替这薛姓的将军包扎了伤口,又将他推进草丛,周匝掩上杂草,由他自然醒转。凌笙折回渭水滨,将鱼篓提在肩头,挽着清涟的手,一路商量着鱼的吃法,渐行渐远。
凌笙并清涟两个,在渭南停留数日,收拾了行装,正欲出城。客栈里小伙计拍门道:“公子,公子,有客人找。”凌笙开门,道:“我在此地并无相识之人,怕是找错了罢。”小伙计连连摇头,道:“就是公子,就是公子。”凌笙见他不过十三四岁年纪,又说得情真意切,心生恻隐,不忍拒绝,于是随他下楼。
比及看清来人,凌笙慌里慌张上前去,弓身行礼道:“先生。”楼下桌子的主座上坐着一个老者,白发苍髯,眉目安详,此人名叫陶钧,是信王凌笙的启蒙恩师。他身旁两侧各有一人,一个是御史大夫,一个是礼部尚书。陶钧扶起凌笙,礼部尚书让出位子,教他坐下。凌笙问道:“先生如何在此处?”陶钧道:“正是为了殿下而来。”凌笙不解,御史大夫道:“下臣此来,是应同僚之请,望殿下还朝,登上大宝。”
凌笙闻言大惊,险些从凳子上跌落。陶钧道:“陛下驾崩,还望殿下主持大局。”凌笙怔怔然看他,又看看御史大夫并礼部尚书,蓦得笑道:“孤只是个闲人,难堪大任。于国家之事,更是不通分毫。二哥、三哥、五哥、七哥俱在,个个远胜于我。”礼部尚书悠悠开口道:“敬王身患隐疾,康王下狱,宁王闭门谢客,端王身在齐国。如今能救大秦者,惟有信王。”陶钧接着道:“大秦百年基业,危在旦夕。信王殿下生为凌氏子孙,不当出一份力么?”凌笙默然片刻,道:“诸位真是看得起孤。”
楼上清涟凝眸看着楼下,眼含秋波,瞧不出情绪。御史大夫道:“朝堂乱作一盘散沙,长安城内人心惶惶。殿下合当还朝,以解民之倒悬。”陶钧抬首,瞥见清涟,捋着胡须,道:“殿下是成亲的人了,将来还会有子嗣。江湖逍遥,虽是自在,只是莫非殿下将来的孩儿,也要随着父母四海漂泊?”凌笙闻言,心下一惊,他的确不曾思虑过子孙之事。陶钧又道:“王妃性喜自由,也终归是妇人,终不能同殿下飘摇一生。薛氏不除,将来东山再起,难保不再派人刺杀殿下。彼时,殿下亦能保得住王妃周全?”凌笙听着,背上冷汗涔涔。
是夜,凌笙掀开被子,躺在清涟身侧,将她揽进怀里。清涟依偎在他胸前,伸手抚摸他的锁骨。良久,凌笙的声音响起,一贯的温和,问道:“你可想当皇后?”清涟抬头看他,弯起眉眼,道:“想做甚么,去做就是了,我都陪着你。”凌笙抚弄她的青丝,轻声叹息,只将她在怀里搂得更紧。
在一干臣子的拥护下,凌笙登上帝位。颁诏大赦,薛云从乱中被流放臣子回朝复职,康王凌竺无罪释放。下首众臣山呼万岁,惟有一人浑身阴戾,两眼直盯着高台上的新帝,低声道:“既是走了,为何还要回来?”
敬王凌笏自坐在书房中,只桌上燃着一支高烛,半张脸隐在暗处。不想费尽思量,却是为人作嫁衣裳。门上禀报说康王到了。不一时,凌竺跨过门槛,满脸杀气腾腾,见凌笏正自闭目养神,冷声道:“二哥的好算计,却教做弟弟的代你受过。”凌笏缓缓睁开眼,道:“你若想外头的人都晓得你我的勾当,大可到十二街上嚷去。”凌竺回身掩上房门,在凌笏对过坐下。
凌笏和缓了颜色,道:“在牢里可曾吃苦?”凌竺冷哼道:“假惺惺的,做出来哄骗哪个?”凌笏道:“非是我不帮你,依照当时的形势,我若替你说话,只怕也要下狱。我在外面,还能替你周旋。”凌竺冷笑,道:“老八回来,做了皇帝,就是你替我周旋的?若是如此,现下我出狱,当真是要谢过二哥了。”凌笏道:“三弟此言,倒是伤了我的心。我只一心替你谋划,你却要疑我?”凌竺歪过脑袋打量他,道:“一心替我谋划?你是要借我的手除掉薛姓一族。你身上的病,当我不知是如何来的?”凌笏面色平静,道:“你我各有所求,不必相互指责了。”
彼此沉默片刻,凌笏道:“老八的意思,是将薛云从嫡系亲族流放,旁系别支一概不予问罪。他是个有仁德的,哪里晓得斩草要除根的道理?”凌竺沉吟,附和道:“他年春风乍起,死灰复燃,未必无望。”两人对看一眼,心下了然。
凌竺佯作叹息,道:“八弟生性淳厚,合该有个好收场。”凌笏嗤笑,道:“你我都是过江的泥菩萨,还管顾得别人生死?”顿了一顿,接着道:“老八性子散淡,他所爱的,目下只有一人。”凌竺问道:“二哥有何好计策?”凌笏道:“对付一个妇人不是难事,对付一国皇后,却是不易。”凌竺探过脑袋,凌笏在他耳边低语,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凌竺听罢皱眉,道:“此计可行?谁人恁般憨傻?”凌笏笑道:“咱的这个八弟,可是个声名昭著的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