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花月痕 第四十二章 流言四起
第四十二章 流言四起
凌笙在御书房里批阅奏折,清涟则在一旁研磨。凌笙不时抬头看她,道:“身上乏了,就先回去睡罢。”清涟摇头,道:“咱两个一道。”凌笙含笑,放下手中折子,拉起她的手,步出门去。
二人出得御书房,清涟见月华如水,洒落下一地银辉。凌笙见她唇角含笑,登时会意,道:“咱两个园子里走走罢。”挥手屏退身后内侍,只握着她的手,信步向前。心意相通之人,便是如此,一抬手一迈脚一个眼神,彼此便都省得所思所想。
少顷,一株合欢树罩住了两人眼光。合抱粗细,二丈来高,花瓣丝丝缕缕,花色艳压春桃。远望去,俨然绿衣舞娘,身佩玫瑰坠,含羞带怯。清涟近前,举起手来,凌笙忙伸手摘下一朵来,送到她面前。清涟接过,失笑道:“好好在树上,你摘下做甚么?我不过是想要摸摸罢了。”凌笙闻言,搔着耳朵,面上现出几分红晕。
正在两人含情脉脉对望之时,周匝草丛传来窸窣之声。凌笙警觉,拉起清涟,闪身躲在合欢树后。偷眼去瞧,见是十来个蒙面黑衣人,各各手持长剑大刀,东张西望寻人。眼见黑衣人已至目前,凌笙抽出腰间佩戴的匕首,奋力向前抛掷。旋即,挽过清涟的手,急急向后奔去。
转瞬之间,三四个黑衣人纵身跃过合欢树,落到二人面前。凌笙手无兵刃,有些失悔,只将清涟挡在身后。黑衣人举剑向两人劈去,凌笙闪身欲避。剑指之人却不是凌笙,而是他身后的清涟。凌笙一时慌乱,忙将清涟拉进怀中,肩膀却被一柄剑直削入骨,齿缝间蹦出“咝”的一声。清涟眼底寒光闪过,抬手生生将长剑折断,又是一甩手,仅有一半的长剑插入黑衣人胸口。其余黑衣人见状,忙围攻上来。凌笙忍痛,仍是死死将清涟护在怀里。
清涟撕下一截衣裙,替凌笙草草包扎肩上伤口。黑衣人趁此当口,白刃齐举。清涟一把推开凌笙,但为时已晚,只见一把长刀斜剌里砍出,正落在她背上。凌笙惊呼出声,爬过去替她验看。这时节,侍卫听得响动赶来,同黑衣人开始厮斗。凌笙翻过清涟,只见她背上衫子裂开,肌肤光洁,全无创痕。心下仍是暗暗骇异,脱下大氅将她裹住,打横抱起,径往寝殿而去。
第二日,长安城内流言四起。有的说是皇帝昨夜遇刺,皇后救驾,背上分明被人砍了一刀,却不见流血。有的说皇后历来不明,当年是跟着晋国的马队来秦的,到底是何籍贯,无人知晓。有的说,挨了一刀,没事人一般,定是妖邪。有的竟说,皇后是别国细作,练了歪门邪道的功夫,前来迷惑皇帝,祸乱朝政。总之,一人比一人的邪乎,一个赛一个的荒唐。
民间甚嚣尘上,朝堂之上,自然不得安稳。早朝后,以陶钧为首,前后四五个官员,一齐跪在御书房里。陶钧原已告老还乡,薛云从乱后,被请回朝中,出任丞相,重整朝纲。座上凌笙面色铁青,恨声道:“你们,当真如此逼迫于朕?”陶钧道:“皇后乃一国之母,合该母仪天下。当今皇后,不惟出身寒贱,与陛下成亲多年,更是无所出。”一旁的礼部尚书道:“陛下不肯充盈后宫,都传说是皇后善妒所致。”凌笙额头青筋,突突跳起,,一字一顿道:“此话是谁说的?”
礼部尚书见他生气,忙俯首在地,不敢出声。
陶钧道:“为今之计,在于安抚民心。皇后既已失去民心,自应废黜。”凌笙冷笑,道:“先生的意思,清涟的皇后之位是保不住了。如此,朕的帝位也不必要了。”众臣闻言,大惊失色,忙忙磕头。凌笙讥诮道:“不过是坊间传闻,无知愚民的玩话,竟也被拿来议政。大秦何时这般清闲太平,臣子却将民间笑话颠来倒去,说个不休?”
众臣见凌笙心思坚决,一时半刻难以扭转,只得退出。凌笙委派大理寺,查访民间,捉拿造谣之人。不想月余后,流言不惟没有消弭,晋国、齐国、楚国几个大国,并西蜀、北燕数个毗连的小国,纷纷得了消息,流言更盛。群臣隔三岔五觐见,分开前来,一遭五六人,一遭又是另替的五六个。凌笙被聒噪得脑仁生疼,又怕清涟知晓,平添烦恼。于是一腔怒火,尽总撒向眼前臣子。挥手扫落御案卷轴,抬腿踢翻香炉,甚而拿折子砸人。古来为人臣者,多少有几分骨气,再者,自认为有理,于国于家有利,纵是撞死在御阶前,也是名留青史的幸事。于是,不畏天子逆鳞之怒,前赴后继。
清涟睁开眼睛,身侧空无一人,于是披衣下床,推门果然看到凌笙独自坐在石阶上。取下大氅,步至他身后,罩在他身上,道:“更深露重,仔细着凉。”凌笙回首,握住清涟的手,将她抱在怀里,又扯过大氅遮了她半个身子,道:“地上凉。”清涟抬手抚摸凌笙的脸,道:“倘若烦心,就莫去想了。”凌笙叹气,问道:“你都知道了?”清涟应道:“我不曾放在心上,你也莫放在心上。”
这时节,天心一轮皎月团圞 ,月华恰好落在庭中,一时竟是亮如白昼。清涟起身,迎上月辉,向前两步,伸出手来。庭中有株合欢树,高约五丈,绿荫如伞,红花如扇,月华如水倾泻在枝叶间。于是,凌笙揽过清涟的腰,飞身跃上合欢树顶,道:“此处月光更多。”清涟失笑,道:“月光哪里有多少之说?”
两人仰面望月,良久,凌笙开言,道:“咱离开此地罢。”清涟歪着脑袋看他,道:“舍得下帝位?”凌笙笑道:“我从来无意于帝位。”略一沉吟,道:“只是,日后湖海漂泊,你要受苦了。”清涟挽过他的手臂,道:“只要有你在,苦处都是甜的。”凌笙低头,沉吟片刻,又道:“咱两个的孩子,只怕也要受苦。”清涟闻言,揪着他额前一绺青丝,娇嗔道:“哪个要同你生孩子?”凌笙哈哈一下,将人儿在怀中揉了又揉。
清涟下颌抵在凌笙肩头,道:“此一去,你便再不能回长安了。”凌笙静默,半晌方道:“长安城里,再没有我眷恋之人了。”父母亡故,兄弟阋墙,姊妹远嫁,何人仍是儿时模样?何地仍是旧日光景?清涟轻拍他的脊背,宽慰道:“我陪着你,我哪里也不去,只陪着你。”
良久,凌笙扳过清涟的肩膀,直目她道:“若是出走,大秦是不能留了。”清涟笑道:“你要离家出走,我只是作陪的。去往何方,都随你喜欢。”凌笙思忖,又道:“寻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盖个茅草屋,只咱两个。”清涟见他神色痴迷,揪过他额前另一绺青丝,笑道:“倘使你的臣民知道,你被我拐跑了,只怕凌迟也不为过。”凌笙忙道:“是我拐跑了你。”
树上夜合花,朵朵相依而开,相伴而生,直至零落成泥,骨肉亦是绞缠一处。名为苦情,花叶朝展暮合,生死相守,不离不弃。
此时满月当空,佳人在侧,正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边厢,内侍按时唤秦帝上朝,在门外连喊十数声,仍是声息全无。心下狐疑,推门进内查看。龙榻上无人,御案前亦无人,内侍大骇,一路叫嚷,往前朝而去。
敬王凌笏闭目歪在榻上,身旁的御医,花白胡须,替他盖上被子,道:“殿下的身子早已痊愈,不知找下臣来是何意?”凌笏睁开眼,道:“孤只想张院正替孤做个见证。”张院正不解,这般病症,不拘是患上,还是愈可,都是难以启齿的,敬王却要告诸天下。凌笏看出他的心思,道:“孤只想张院正说句公道话,其余的都不必挂在心上。”张院正听了,想到敬王阴晴不定的性子,只得唯唯称是。
原来,敬王凌笏的隐疾在秦宣帝在位时,业已痊愈,只是为计万全,便一直佯装。如今,凌箫身死,薛氏树倒猢狲散,几个亲王全然不是他的敌手。他此时只想为自己盘算,纾解多年忿懑。
凌笙在御书房里批阅奏折,清涟则在一旁研磨。凌笙不时抬头看她,道:“身上乏了,就先回去睡罢。”清涟摇头,道:“咱两个一道。”凌笙含笑,放下手中折子,拉起她的手,步出门去。
二人出得御书房,清涟见月华如水,洒落下一地银辉。凌笙见她唇角含笑,登时会意,道:“咱两个园子里走走罢。”挥手屏退身后内侍,只握着她的手,信步向前。心意相通之人,便是如此,一抬手一迈脚一个眼神,彼此便都省得所思所想。
少顷,一株合欢树罩住了两人眼光。合抱粗细,二丈来高,花瓣丝丝缕缕,花色艳压春桃。远望去,俨然绿衣舞娘,身佩玫瑰坠,含羞带怯。清涟近前,举起手来,凌笙忙伸手摘下一朵来,送到她面前。清涟接过,失笑道:“好好在树上,你摘下做甚么?我不过是想要摸摸罢了。”凌笙闻言,搔着耳朵,面上现出几分红晕。
正在两人含情脉脉对望之时,周匝草丛传来窸窣之声。凌笙警觉,拉起清涟,闪身躲在合欢树后。偷眼去瞧,见是十来个蒙面黑衣人,各各手持长剑大刀,东张西望寻人。眼见黑衣人已至目前,凌笙抽出腰间佩戴的匕首,奋力向前抛掷。旋即,挽过清涟的手,急急向后奔去。
转瞬之间,三四个黑衣人纵身跃过合欢树,落到二人面前。凌笙手无兵刃,有些失悔,只将清涟挡在身后。黑衣人举剑向两人劈去,凌笙闪身欲避。剑指之人却不是凌笙,而是他身后的清涟。凌笙一时慌乱,忙将清涟拉进怀中,肩膀却被一柄剑直削入骨,齿缝间蹦出“咝”的一声。清涟眼底寒光闪过,抬手生生将长剑折断,又是一甩手,仅有一半的长剑插入黑衣人胸口。其余黑衣人见状,忙围攻上来。凌笙忍痛,仍是死死将清涟护在怀里。
清涟撕下一截衣裙,替凌笙草草包扎肩上伤口。黑衣人趁此当口,白刃齐举。清涟一把推开凌笙,但为时已晚,只见一把长刀斜剌里砍出,正落在她背上。凌笙惊呼出声,爬过去替她验看。这时节,侍卫听得响动赶来,同黑衣人开始厮斗。凌笙翻过清涟,只见她背上衫子裂开,肌肤光洁,全无创痕。心下仍是暗暗骇异,脱下大氅将她裹住,打横抱起,径往寝殿而去。
第二日,长安城内流言四起。有的说是皇帝昨夜遇刺,皇后救驾,背上分明被人砍了一刀,却不见流血。有的说皇后历来不明,当年是跟着晋国的马队来秦的,到底是何籍贯,无人知晓。有的说,挨了一刀,没事人一般,定是妖邪。有的竟说,皇后是别国细作,练了歪门邪道的功夫,前来迷惑皇帝,祸乱朝政。总之,一人比一人的邪乎,一个赛一个的荒唐。
民间甚嚣尘上,朝堂之上,自然不得安稳。早朝后,以陶钧为首,前后四五个官员,一齐跪在御书房里。陶钧原已告老还乡,薛云从乱后,被请回朝中,出任丞相,重整朝纲。座上凌笙面色铁青,恨声道:“你们,当真如此逼迫于朕?”陶钧道:“皇后乃一国之母,合该母仪天下。当今皇后,不惟出身寒贱,与陛下成亲多年,更是无所出。”一旁的礼部尚书道:“陛下不肯充盈后宫,都传说是皇后善妒所致。”凌笙额头青筋,突突跳起,,一字一顿道:“此话是谁说的?”
礼部尚书见他生气,忙俯首在地,不敢出声。
陶钧道:“为今之计,在于安抚民心。皇后既已失去民心,自应废黜。”凌笙冷笑,道:“先生的意思,清涟的皇后之位是保不住了。如此,朕的帝位也不必要了。”众臣闻言,大惊失色,忙忙磕头。凌笙讥诮道:“不过是坊间传闻,无知愚民的玩话,竟也被拿来议政。大秦何时这般清闲太平,臣子却将民间笑话颠来倒去,说个不休?”
众臣见凌笙心思坚决,一时半刻难以扭转,只得退出。凌笙委派大理寺,查访民间,捉拿造谣之人。不想月余后,流言不惟没有消弭,晋国、齐国、楚国几个大国,并西蜀、北燕数个毗连的小国,纷纷得了消息,流言更盛。群臣隔三岔五觐见,分开前来,一遭五六人,一遭又是另替的五六个。凌笙被聒噪得脑仁生疼,又怕清涟知晓,平添烦恼。于是一腔怒火,尽总撒向眼前臣子。挥手扫落御案卷轴,抬腿踢翻香炉,甚而拿折子砸人。古来为人臣者,多少有几分骨气,再者,自认为有理,于国于家有利,纵是撞死在御阶前,也是名留青史的幸事。于是,不畏天子逆鳞之怒,前赴后继。
清涟睁开眼睛,身侧空无一人,于是披衣下床,推门果然看到凌笙独自坐在石阶上。取下大氅,步至他身后,罩在他身上,道:“更深露重,仔细着凉。”凌笙回首,握住清涟的手,将她抱在怀里,又扯过大氅遮了她半个身子,道:“地上凉。”清涟抬手抚摸凌笙的脸,道:“倘若烦心,就莫去想了。”凌笙叹气,问道:“你都知道了?”清涟应道:“我不曾放在心上,你也莫放在心上。”
这时节,天心一轮皎月团圞 ,月华恰好落在庭中,一时竟是亮如白昼。清涟起身,迎上月辉,向前两步,伸出手来。庭中有株合欢树,高约五丈,绿荫如伞,红花如扇,月华如水倾泻在枝叶间。于是,凌笙揽过清涟的腰,飞身跃上合欢树顶,道:“此处月光更多。”清涟失笑,道:“月光哪里有多少之说?”
两人仰面望月,良久,凌笙开言,道:“咱离开此地罢。”清涟歪着脑袋看他,道:“舍得下帝位?”凌笙笑道:“我从来无意于帝位。”略一沉吟,道:“只是,日后湖海漂泊,你要受苦了。”清涟挽过他的手臂,道:“只要有你在,苦处都是甜的。”凌笙低头,沉吟片刻,又道:“咱两个的孩子,只怕也要受苦。”清涟闻言,揪着他额前一绺青丝,娇嗔道:“哪个要同你生孩子?”凌笙哈哈一下,将人儿在怀中揉了又揉。
清涟下颌抵在凌笙肩头,道:“此一去,你便再不能回长安了。”凌笙静默,半晌方道:“长安城里,再没有我眷恋之人了。”父母亡故,兄弟阋墙,姊妹远嫁,何人仍是儿时模样?何地仍是旧日光景?清涟轻拍他的脊背,宽慰道:“我陪着你,我哪里也不去,只陪着你。”
良久,凌笙扳过清涟的肩膀,直目她道:“若是出走,大秦是不能留了。”清涟笑道:“你要离家出走,我只是作陪的。去往何方,都随你喜欢。”凌笙思忖,又道:“寻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盖个茅草屋,只咱两个。”清涟见他神色痴迷,揪过他额前另一绺青丝,笑道:“倘使你的臣民知道,你被我拐跑了,只怕凌迟也不为过。”凌笙忙道:“是我拐跑了你。”
树上夜合花,朵朵相依而开,相伴而生,直至零落成泥,骨肉亦是绞缠一处。名为苦情,花叶朝展暮合,生死相守,不离不弃。
此时满月当空,佳人在侧,正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这边厢,内侍按时唤秦帝上朝,在门外连喊十数声,仍是声息全无。心下狐疑,推门进内查看。龙榻上无人,御案前亦无人,内侍大骇,一路叫嚷,往前朝而去。
敬王凌笏闭目歪在榻上,身旁的御医,花白胡须,替他盖上被子,道:“殿下的身子早已痊愈,不知找下臣来是何意?”凌笏睁开眼,道:“孤只想张院正替孤做个见证。”张院正不解,这般病症,不拘是患上,还是愈可,都是难以启齿的,敬王却要告诸天下。凌笏看出他的心思,道:“孤只想张院正说句公道话,其余的都不必挂在心上。”张院正听了,想到敬王阴晴不定的性子,只得唯唯称是。
原来,敬王凌笏的隐疾在秦宣帝在位时,业已痊愈,只是为计万全,便一直佯装。如今,凌箫身死,薛氏树倒猢狲散,几个亲王全然不是他的敌手。他此时只想为自己盘算,纾解多年忿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