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花月痕 第五十五章 拒敌于外
第五十五章 拒敌于外
翌日,陶奎林饭罢,仍前抱着盆中玉树,一叶叶擦拭,一寸寸查看。末了,复又将玉树放回窗前。这树,他原曾托卫茂漪照拂,卫茂漪走后,他便安置在自己寝殿里。而后陶国覆亡,他随身将带出来。
卫容与此时正在卫柔祇房里,这一大一小两人,正自互猜拳中暗藏之物。卫容与每番多能说中,反而是卫柔祇屡屡落败,气得瞪圆了两眼,捏起卫容与的嫩脸,道:“容与不乖,你使诈。”卫容与一行挣扎,一行答道:“我没有,小姨输了耍赖。”卫柔祇听了,捏着他脸颊的两指愈发用力。卫容与吃痛,呀呀叫嚷起来。
陶奎林倚在门框上,看了半晌,甚是自得于儿子的聪慧,脸上不禁浮起笑意。不及听得卫容与喊叫,心下老大不忍,近前劝阻道:“柔祇手重了。”卫柔祇自知理亏,闻言便松开了手。卫容与一得松快,扭头便扑倒在陶奎林怀中,声音绵软喊道:“阿爹。”陶奎林笑应一声,将小小的人儿搁在自己膝头,卫容与吮着手指,抬头看着父亲。陶奎林将手探进衣襟,取出两件物事来。一个是三指阔,半掌高的玉牌,通体琥珀色,上刻山川湖海,并有日光普照,用一条金线串起;一个是翠绿如碧的玉叶,一端缀有金钱,一端穿有红绳。陶奎林略微敞开卫容与的衣领,将这两个物件,一前一后,带在卫容与的脖子上,道:“容与,你好生戴着,切勿取下。这两个东西就是天下富贵,万万不可小觑。”卫容与闻言,只讷讷点头,似懂非懂。
卫柔祇在一旁看着,抓过卫容与脖颈,顺着丝线下滑,玉牌并玉叶托在掌中仔细把玩,喃喃道:“这是甚么稀罕物,竟同于天下富贵?”卫容与听了,似亦有此疑惑,于是看向陶奎林,面露不解之色。陶奎林抚摸着他的发顶,叹口气,说道:“你将来就懂了。”
正在此时,只听得寨子里一叠声闹嚷起来,有人道:“敌兵来了。”又有人道:“敌军足足有五六百人。”竹楼上的两人听了,互觑了一眼,立时奔下楼来,只见满寨的老人与幼童,各各手中都拿着锅铲、铁锹之类,脸上满是戒惧之色。正挤挤挨挨在一处,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林子里敌军的怖人之状,却没有一人道出解局之良策。
卫柔祇展眼不见兄姐,晓得定然是在瞭望台,于是脚不点地往寨门而去。陶奎林怀抱着卫容与,紧随其后,及至见她纵身跃上瞭望台去,只得无奈摇首,扬起脑袋静听上方响动。卫柔祇手扶栏杆,向下俯视,远见敌兵皆作短打装扮,足有五百之众。有的面目黧黑,有的脸皮白净,既无甲胄,亦无兵刃,却队列齐整,行动稳健。不由暗自吃惊,纵是年幼之时,刚刚遁逃大荒山时,前来搜捕的敌兵,也不及如此之多。
卫茂漪对卫圆灵道:“你在林子里摆的阵,究竟能挡多久?”卫圆灵面色微赪,道:“从没有百人之多闯进阵中,能否抵挡,我也不知。”俛面瞥见陶奎林正自抬头往瞭望台上瞧,于是对卫柔祇附耳低言几句。卫柔祇旋身跃下高台,对陶奎林道:“哥哥教我带你上去。”陶奎林挑眉,问道:“你说的是哥哥,而不是阿姐?”卫柔祇歪过脑袋看他,应道:“正是哥哥。”陶奎林回身,向前走上几步,将卫容与教由长影照管。卫柔祇一手抓着他的腰,足尖轻点地面,旋踵之际,两人已立在瞭望台,台上不免拥挤起来。
陶奎林扶着栏杆,游目敛眉向下细觑,见数百人在密林里分散前行,有的抽出短刀在树干上作下标识。孰料,低头俯瞰时,脸色不由煞白,且渐渐透出青色来。卫茂漪对卫圆灵道:“圆灵,你同柔祇先下去,替我看顾好容与。林子里的人,一时半刻是出不来的。”卫圆灵看了陶奎林一眼,眸色情绪不明。卫柔祇待要分辨几句,就被卫圆灵拽起袖子,两人一先一后,飞身跃下瞭望台。
这边厢,卫茂漪紧贴在陶奎林身侧,随之凭栏下视,问道:“林子里这些,是来寻你的罢?”陶奎林不答,面色白里见青。卫茂漪不由心慌,按上他扶栏的手,柔声道:“在我的地界,绝计能护你周全。”陶奎林摇头,两眼仍是盯着林中,哑声道:“你晓得这些人是何人指派的么?”卫茂漪正凝睇着他,闻言,扭头看向林中,恨声道:“不拘是谁,都休想靠近大荒山半步。”灵修亡国时,她尚且年幼,无力回天。现如今,她绝不能容敌兵再行侵犯寸土,杀伤一人。
陶奎林始才扭头看她,双目颇有波光潋滟之色,低声:“倘使真是此人,却是我带累了你的族人。只是,我从没想过,他也要寻我。”卫茂漪听他说得可怜,心下早是化作一汪春水,上前抱着他的腰,只觉衣带又赊了三分。轻轻拍打他的脊背,道:“莫怕,莫怕。不拘他是哪个,都休想伤你分毫。”说着时,声带哭腔,分明是在打颤。想是多年,她从未见过陶奎林悚然不安,今番既然亲睹,想必是有大祸。于是问道:“此人是谁?”陶奎林淡红的唇一开一闭,恨不能银牙咬碎,答道:“慕容铮。”
卫茂漪闻言,不由一惊,松开环着他腰身的手臂,仰面道:“南燕国广成王?”陶奎林冷哼一声,道:“去年已经是南燕国主了。”卫茂漪不解,问道:“派兵灭陶的是北燕,南燕寻你作甚?”陶奎林闻言,心头一滞,冷笑道:“慕容铮此人,动辄要打要杀,天生的武人性子。脱获将来二十七国遍地狼烟,多是他所为。”卫茂漪听到此处,忆起昔年在长安端王府里,曾见月有双晕之相,心下一紧。然而,目下最为紧要的,当是驱赶密林中人。于是问道:“慕容铮开战与否,干你何事?”陶奎林长叹一声,悠悠说道:“打仗是须要钱粮的。”
想起陶奎林素日举止豪奢,卫茂漪原想数落他一阵儿,今见他脸色现出病态,哪儿说得出口?于是接过他的话头问道:“慕容铮究竟想从你身上得到甚么?”陶奎林闭目轻叹一声,答道:“我陶国先祖曾将无算的珍玩宝器藏于一地,称作帑藏。可惜,我不晓得究竟埋在何处。”卫茂漪闻言皱眉,陶奎林接着道:“我那侄儿是晓得的。”听到此处,卫茂漪业已心下雪亮。陶奎林宫变上位,并未从先代陶君口中得知这天大机密,陶澍亦没有向他吐露分毫。
春葱似的手指拳起又松开,如是再三,卫茂漪低声道:“北燕灭陶,正是因为帑藏?”陶奎林不答,但以眸光示意,她所言不差。卫茂漪垂首沉思片刻,嗫嚅道:“凡所为者,必有所图。十七年前,南燕灭我灵修,究竟意欲何为?”正自思绪如泉涌,理不出头绪,不承想陶奎林却问道:“谁与你说,灭灵修古族的是南燕?”卫茂漪忙不迭抬起头来,睁圆两眼看向他,道:“我亲见队伍里有面旗子,上书有燕字。”话到此处,她亦觉察出了端倪,盘古大陆二十七国里,国号为燕的,有南北之分。因为南燕国与灵修相近,她便自以为当年所见的正是南燕兵卒。
陶奎林见卫茂漪面上忽红忽白又忽绿,一时竟如开了染坊一般,伸手握住她的肩头道:“此事已过十几年,我也不怕教你知道。当年亡你故国的,晋国绝计有天大干系。”卫茂漪顿觉头顶一记焦雷闪过,她对乌国与蛮国心怀怨怼,却从不曾想过报复。今日听闻,北方最为强盛的晋国,亦参预了当年之事。不愿回想前尘,不想愤懑萦怀,只想田园一世,看来都是妄求了。
陶奎林继而解释道:“近百年来,北燕式微,不得已附庸晋国,是人尽皆知的。晋国若有人教北燕国主派兵南下,攻打一个早已被世人遗忘的古族,燕主断然不致回绝。”顿上一顿,看了眼卫茂漪渐次转白的脸色,接着道:“灵修亡国消息传来时,我正在晋国。数日后,就在晋国国都绛城街头见到一二百灵修人,桎梏在身,被押往司天台去了。”
卫茂漪待要详细问询,只见身后卫圆灵与卫柔祇重又跃上瞭望台来。卫圆灵两三步上前,凭栏骋目,口中说道:“我想到了退敌之策。”只见他将卫柔祇唤至身前,手指着远处密林,向小妹低低说上几句。卫柔祇听罢,郑重点了头,飞分身而下。斯须之间,密林中有一个黑点闪过,仿佛兔起鹰隼落。一炷香功夫后,林子里的人已去了十之七八,其余数十人似是方寸大乱,有的在林子里狂奔起来,有的索性坐在地上。台上三人向下看,卫柔祇已然叉腰立在瞭望台下,仰头向上望,面上尽是得意之色。
翌日,陶奎林饭罢,仍前抱着盆中玉树,一叶叶擦拭,一寸寸查看。末了,复又将玉树放回窗前。这树,他原曾托卫茂漪照拂,卫茂漪走后,他便安置在自己寝殿里。而后陶国覆亡,他随身将带出来。
卫容与此时正在卫柔祇房里,这一大一小两人,正自互猜拳中暗藏之物。卫容与每番多能说中,反而是卫柔祇屡屡落败,气得瞪圆了两眼,捏起卫容与的嫩脸,道:“容与不乖,你使诈。”卫容与一行挣扎,一行答道:“我没有,小姨输了耍赖。”卫柔祇听了,捏着他脸颊的两指愈发用力。卫容与吃痛,呀呀叫嚷起来。
陶奎林倚在门框上,看了半晌,甚是自得于儿子的聪慧,脸上不禁浮起笑意。不及听得卫容与喊叫,心下老大不忍,近前劝阻道:“柔祇手重了。”卫柔祇自知理亏,闻言便松开了手。卫容与一得松快,扭头便扑倒在陶奎林怀中,声音绵软喊道:“阿爹。”陶奎林笑应一声,将小小的人儿搁在自己膝头,卫容与吮着手指,抬头看着父亲。陶奎林将手探进衣襟,取出两件物事来。一个是三指阔,半掌高的玉牌,通体琥珀色,上刻山川湖海,并有日光普照,用一条金线串起;一个是翠绿如碧的玉叶,一端缀有金钱,一端穿有红绳。陶奎林略微敞开卫容与的衣领,将这两个物件,一前一后,带在卫容与的脖子上,道:“容与,你好生戴着,切勿取下。这两个东西就是天下富贵,万万不可小觑。”卫容与闻言,只讷讷点头,似懂非懂。
卫柔祇在一旁看着,抓过卫容与脖颈,顺着丝线下滑,玉牌并玉叶托在掌中仔细把玩,喃喃道:“这是甚么稀罕物,竟同于天下富贵?”卫容与听了,似亦有此疑惑,于是看向陶奎林,面露不解之色。陶奎林抚摸着他的发顶,叹口气,说道:“你将来就懂了。”
正在此时,只听得寨子里一叠声闹嚷起来,有人道:“敌兵来了。”又有人道:“敌军足足有五六百人。”竹楼上的两人听了,互觑了一眼,立时奔下楼来,只见满寨的老人与幼童,各各手中都拿着锅铲、铁锹之类,脸上满是戒惧之色。正挤挤挨挨在一处,你一言,我一语,说着林子里敌军的怖人之状,却没有一人道出解局之良策。
卫柔祇展眼不见兄姐,晓得定然是在瞭望台,于是脚不点地往寨门而去。陶奎林怀抱着卫容与,紧随其后,及至见她纵身跃上瞭望台去,只得无奈摇首,扬起脑袋静听上方响动。卫柔祇手扶栏杆,向下俯视,远见敌兵皆作短打装扮,足有五百之众。有的面目黧黑,有的脸皮白净,既无甲胄,亦无兵刃,却队列齐整,行动稳健。不由暗自吃惊,纵是年幼之时,刚刚遁逃大荒山时,前来搜捕的敌兵,也不及如此之多。
卫茂漪对卫圆灵道:“你在林子里摆的阵,究竟能挡多久?”卫圆灵面色微赪,道:“从没有百人之多闯进阵中,能否抵挡,我也不知。”俛面瞥见陶奎林正自抬头往瞭望台上瞧,于是对卫柔祇附耳低言几句。卫柔祇旋身跃下高台,对陶奎林道:“哥哥教我带你上去。”陶奎林挑眉,问道:“你说的是哥哥,而不是阿姐?”卫柔祇歪过脑袋看他,应道:“正是哥哥。”陶奎林回身,向前走上几步,将卫容与教由长影照管。卫柔祇一手抓着他的腰,足尖轻点地面,旋踵之际,两人已立在瞭望台,台上不免拥挤起来。
陶奎林扶着栏杆,游目敛眉向下细觑,见数百人在密林里分散前行,有的抽出短刀在树干上作下标识。孰料,低头俯瞰时,脸色不由煞白,且渐渐透出青色来。卫茂漪对卫圆灵道:“圆灵,你同柔祇先下去,替我看顾好容与。林子里的人,一时半刻是出不来的。”卫圆灵看了陶奎林一眼,眸色情绪不明。卫柔祇待要分辨几句,就被卫圆灵拽起袖子,两人一先一后,飞身跃下瞭望台。
这边厢,卫茂漪紧贴在陶奎林身侧,随之凭栏下视,问道:“林子里这些,是来寻你的罢?”陶奎林不答,面色白里见青。卫茂漪不由心慌,按上他扶栏的手,柔声道:“在我的地界,绝计能护你周全。”陶奎林摇头,两眼仍是盯着林中,哑声道:“你晓得这些人是何人指派的么?”卫茂漪正凝睇着他,闻言,扭头看向林中,恨声道:“不拘是谁,都休想靠近大荒山半步。”灵修亡国时,她尚且年幼,无力回天。现如今,她绝不能容敌兵再行侵犯寸土,杀伤一人。
陶奎林始才扭头看她,双目颇有波光潋滟之色,低声:“倘使真是此人,却是我带累了你的族人。只是,我从没想过,他也要寻我。”卫茂漪听他说得可怜,心下早是化作一汪春水,上前抱着他的腰,只觉衣带又赊了三分。轻轻拍打他的脊背,道:“莫怕,莫怕。不拘他是哪个,都休想伤你分毫。”说着时,声带哭腔,分明是在打颤。想是多年,她从未见过陶奎林悚然不安,今番既然亲睹,想必是有大祸。于是问道:“此人是谁?”陶奎林淡红的唇一开一闭,恨不能银牙咬碎,答道:“慕容铮。”
卫茂漪闻言,不由一惊,松开环着他腰身的手臂,仰面道:“南燕国广成王?”陶奎林冷哼一声,道:“去年已经是南燕国主了。”卫茂漪不解,问道:“派兵灭陶的是北燕,南燕寻你作甚?”陶奎林闻言,心头一滞,冷笑道:“慕容铮此人,动辄要打要杀,天生的武人性子。脱获将来二十七国遍地狼烟,多是他所为。”卫茂漪听到此处,忆起昔年在长安端王府里,曾见月有双晕之相,心下一紧。然而,目下最为紧要的,当是驱赶密林中人。于是问道:“慕容铮开战与否,干你何事?”陶奎林长叹一声,悠悠说道:“打仗是须要钱粮的。”
想起陶奎林素日举止豪奢,卫茂漪原想数落他一阵儿,今见他脸色现出病态,哪儿说得出口?于是接过他的话头问道:“慕容铮究竟想从你身上得到甚么?”陶奎林闭目轻叹一声,答道:“我陶国先祖曾将无算的珍玩宝器藏于一地,称作帑藏。可惜,我不晓得究竟埋在何处。”卫茂漪闻言皱眉,陶奎林接着道:“我那侄儿是晓得的。”听到此处,卫茂漪业已心下雪亮。陶奎林宫变上位,并未从先代陶君口中得知这天大机密,陶澍亦没有向他吐露分毫。
春葱似的手指拳起又松开,如是再三,卫茂漪低声道:“北燕灭陶,正是因为帑藏?”陶奎林不答,但以眸光示意,她所言不差。卫茂漪垂首沉思片刻,嗫嚅道:“凡所为者,必有所图。十七年前,南燕灭我灵修,究竟意欲何为?”正自思绪如泉涌,理不出头绪,不承想陶奎林却问道:“谁与你说,灭灵修古族的是南燕?”卫茂漪忙不迭抬起头来,睁圆两眼看向他,道:“我亲见队伍里有面旗子,上书有燕字。”话到此处,她亦觉察出了端倪,盘古大陆二十七国里,国号为燕的,有南北之分。因为南燕国与灵修相近,她便自以为当年所见的正是南燕兵卒。
陶奎林见卫茂漪面上忽红忽白又忽绿,一时竟如开了染坊一般,伸手握住她的肩头道:“此事已过十几年,我也不怕教你知道。当年亡你故国的,晋国绝计有天大干系。”卫茂漪顿觉头顶一记焦雷闪过,她对乌国与蛮国心怀怨怼,却从不曾想过报复。今日听闻,北方最为强盛的晋国,亦参预了当年之事。不愿回想前尘,不想愤懑萦怀,只想田园一世,看来都是妄求了。
陶奎林继而解释道:“近百年来,北燕式微,不得已附庸晋国,是人尽皆知的。晋国若有人教北燕国主派兵南下,攻打一个早已被世人遗忘的古族,燕主断然不致回绝。”顿上一顿,看了眼卫茂漪渐次转白的脸色,接着道:“灵修亡国消息传来时,我正在晋国。数日后,就在晋国国都绛城街头见到一二百灵修人,桎梏在身,被押往司天台去了。”
卫茂漪待要详细问询,只见身后卫圆灵与卫柔祇重又跃上瞭望台来。卫圆灵两三步上前,凭栏骋目,口中说道:“我想到了退敌之策。”只见他将卫柔祇唤至身前,手指着远处密林,向小妹低低说上几句。卫柔祇听罢,郑重点了头,飞分身而下。斯须之间,密林中有一个黑点闪过,仿佛兔起鹰隼落。一炷香功夫后,林子里的人已去了十之七八,其余数十人似是方寸大乱,有的在林子里狂奔起来,有的索性坐在地上。台上三人向下看,卫柔祇已然叉腰立在瞭望台下,仰头向上望,面上尽是得意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