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花月痕 第五十七章 病入膏肓
第五十七章 病入膏肓
卫圆灵拣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了,其余三人随之落座。女孩子走进,问道:“你们要甚么酒吃?”陶奎林道:“我们不吃酒,只做几样拿手的菜来。”女孩子闻言,身姿轻盈,瞬目之间,人已经闪身进了后厨。未几,又风似的飘到桌前,在竹席上坐下,抬头将四人打量。不一时,只听得一个妇人唤了声“夭夭”,女孩子循声奔进后厨。
四人凝眸盯着桌上海碗,指尖竹箸有千钧之重。陶奎林手指着海碗,面上勉强扯起一丝笑意,问道:“贵店的吃食,只有这个?”女孩子白眼一翻,应道:“现在怕是皇族要吃这个,也不能够。”四人又看向海碗,惊惧之色难掩。这海碗中的,是晒干的蜈蚣、蟾蜍、蝎子,并叫不出名来的小虫,用鲜红的朝天椒翻炒作一团。
卫圆灵率先举箸,夹起一只蜈蚣塞进嘴里。半晌,卫茂漪方才回神,忙忙拍打弟弟脊背,连声道:“快快吐出来,仔细吃坏了。”卫圆灵摇手止道:“不妨事。当年初进大荒山时,没东西可食,寨子里的人都捉山上的虫蛇来吃。”话到此处,卫茂漪正欲拍下的手停在半空,良久,颤声问道:“你与柔祇,吃了么?”卫圆灵此时才知失言,忙看着阿姐,原想扯个谎混过,只是他不是个会说谎的,口尚未开,端倪已现。卫茂漪瞧见他玉碾似的耳垂,红如泣血,心口发疼,道:“你莫要说了,我都晓得。”
陶奎林问夭夭道:“我们在王城街道一路走来,举目皆是妇人女子,这是为何?”夭夭一听此言,登时柳眉倒竖,拍案而起,道:“都怪那燕国的国主,叫作慕容甚么的。年前将我国中青壮,统统带往燕国去了。现如今,只有八九岁而下的娃娃,与病重下不得床的老人。”说罢,又是一记重拳打在竹案上。四人闻言,俱各互觑了一眼。陶奎林又问道:“你所说的,可是南燕国主慕容铮?”夭夭扬手,向西而指,忿然道:“我只知往西五百里就是,那国的皇帝是个姓慕容的。”陶奎林笑道:“小妹妹,你不晓得,向南去渡过长江,也有一个燕国,国君也姓慕容。”夭夭眨了两下眼睛,露出不解之色。
一个妇人从后厨步出,在四人案前各各摆上一碗白米饭,斜签着身子对夭夭道:“你这丫头,叫半天也没个响动,真是使唤不动你了。”夭夭吐了吐舌头,说道:“阿娘,长江北岸原来还有一个燕国,阿爹与叔伯究竟是去了哪个燕国?”妇人叹口气,抚摸着夭夭的脸颊,道:“不拘是哪个,都不是咱弱国百姓能左右的。”此言恰好戳中诸人的痛穴,屋子里顿时一片死寂。
卫圆灵夹了蟾蜍干,就着米饭大嚼起来。妇人见状,笑道:“这百虫碗是我蛮国土产,客人可还吃得习惯?”又问道:“客人们是打哪里来的?”卫茂漪正待要开口,陶奎林抢先答道:“我们俱是楚人,结伴漫游,到了贵境。”妇人点头,将陶奎林面目细觑了半晌,道:“公子时日不多,合该留在家中陪伴父母妻儿。”登时,仿佛焦雷炸响屋顶,耳畔余音殷殷。
卫茂漪但将竹箸捏在指间,因为用力过猛,竹刺扎入皮肉,鲜血一滴两滴落下。眼见得陶奎林一日日消瘦下去,她不是没有怀疑过,只是他不说,她便愿意相信两人便能如此安然度日,一生一世。卫圆灵在对过,见了阿姐光景,心中已是猜到七八分地步。陶奎林从袖子里取出一方白罗帕,仔细替卫茂漪搵净了血渍。正要抽手时,卫茂漪以迅雷之速回握住道:“你是不是也有消渴疾?”见陶奎林颔首,卫茂漪忙道:“只要好生将养,罹患消渴疾的,亦能够得享天年。”说罢,指着卫圆灵道:“你瞧圆灵,说话举止,皆与常人无异。”
陶奎林掣回手来,翻转过罗帕,拭去卫茂漪连珠也似的滚下的泪珠儿,长叹一声,道:“太迟了。”卫茂漪圆睁了凤目,揪着他的衣襟,道:“为何是迟了?你分明不及而立之年的。”话到此处,梗在喉间,化作千百利刃,教她不得不和血吞下。因为她想到,陶奎林不及而立之年,就要永诀人世了。
四人从乌蛮国回来,各怀心事,方进大荒山,就见卫柔祇迎将出来,道:“阿姐,乾伯伯与乾婆婆没了,今日下葬。”卫茂漪与卫圆灵对视一眼,便随着卫柔祇向寨子里走去。陶奎林吩咐了长庚几句,自去跟上三人。
只见一处悬崖绝壁,停放着两卷草席,仅仅露出苍白的面容,并赤裸的双足。分明是一对老夫妇,头发花白,面上褶皱纵横。容寂正自围着两个尸身,来回行走,不时拈起碗里清水洒向草席,口中念念有词。事毕,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将两个尸骸并排放在木板上,而后旋转起一个辘轳来。一下,两下,到十下时,早是汗流浃背。几个小后生欲要上前帮忙,均被他伸手制止了。于是,从日中直至日落,老人的尸骸才被送进崖下山洞。灵修古俗,亡者俱被安葬在大荒山悬崖处的山洞内,任由尸身风化腐烂,来自天然还于天然。
事毕,玉兔早是升上中天。左近无人时,卫茂漪唤住容寂,问道:“陶君原是有消渴疾的,是也不是?”容寂面露诧异之色,道:“大王姬莫非不知道?”见卫茂漪神色木然,一时捉摸不清她晓得与否,接着道:“陶君甫一进寨子来,我就瞧出他命不久矣。”卫茂漪深吸一口气,方才稳住脚步,道:“他终究能有多少日子?”容寂应道:“因为小王子患上了消渴疾,我才对此病处处留心。但终究没见过别的谁亦有此病,所以只得据医书典籍来说,陶君至多有八九月光景。”卫茂漪垂首敛容,向他挥了两下手,捂着胸口,径自往竹楼去了。
竹楼上,陶奎林正自抱着卫容与逗弄,举目见了卫茂漪容色,继续同卫容与讲话。卫茂漪道:“容与,小姨在寻你。”卫容与听了,不疑有他,迈开步子下楼去了。这时节,卫茂漪强压怒气,问道:“你晓不晓得自己还有多少日子?”陶奎林呷了口瓷碗里的黄芪竹叶汤,道:“自己的身子,当然最是清楚。”卫茂漪见他仍是一脸的云淡风轻,腹中怒火燎原,伸手打翻他手中瓷碗。细白瓷碗碎裂成片,汤汁一滴滴从碗底流出,正如她此时心境。
陶奎林将手伸到唇边,吹了吹红肿的手指。卫茂漪见状,心下半是歉疚半是疼惜,绕过案子,坐在他身侧,拿起他的手送至唇边。孰料,樱口尚未张开,清泪就从眼眶溢出,落在陶奎林指尖,滚烫灼人。陶奎林将她揽进怀里,叹气道:“终究是我的不是。当初你离开陶国之时,你我的缘分就是尽了。再相逢,反平白教你伤心一场。”卫茂漪泣道:“你与长庚住进寨子,容寂大人毫无驱赶你两个的意思,我就应当有所觉察的。”
卫柔祇拉着卫容与的手站在门槛处,便见到阿姐依偎在陶奎林怀里,双目红肿如含桃,俨然是泪人模样。于是,一大一小就呆愣在当地,你觑着我,我觑着你,全然不明底里。卫柔祇转念一想,自认为得出了由头,步至卫茂漪身前,道:“阿姐,乾伯伯夫妇两个,走时安详,是看透了的。而况,生老病死乃是常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人之一世,生老病死饶是常情,能够看破的究竟几人?卫茂漪勉强露出笑意,道:“我今日身子不适,晚上你带容与去睡,可好?”卫柔祇怔怔然看看阿姐,又看看陶奎林,两人俱是霜打的光景,于是讷讷点头,抓起卫容与的手,径直下楼去了。
夤夜,云雨初收,少妇以夫婿手臂作枕,纤纤柔荑抚过身侧之人的锁骨,口里说道:“此处,端的是凸出了。”陶奎林从枕下抽出罗帕,替卫茂漪擦拭额角汗珠。卫茂漪乖顺闭上眼来,想到方才他浑身骨头硌得人生疼,忍不住眼睫轻颤。忽而听得陶奎林说道:“日后,就要苦了你。”卫茂漪不等他将话说完,翻身朝向里壁,道:“乏了,我要睡觉。”良久,身后一声轻叹,微不可察。
第二日,卫圆灵领来一个少年郎,正是乾家老夫妇的幼孙。少年见祖父母弃世,便打定了主意出外谋生。跪在卫茂漪脚边,磕了三个响头,卫茂漪问道:“山外世事艰难,人情硗薄,你可思虑好了?”少年点头,卫茂漪又道:“既是如此,我也不拦你,只是若要再回来,怕是不能够了。”少年以首撑地,说道:“我的爹娘,都在亡国时不知所踪,我想去寻他们。”
于是,一行人直将少年送出寨子,看看身影渐远,方才散去。只有卫茂漪两眼凝睇密林,一瞬不瞬,蓦得泪水夺眶而出。左近无人,索性跌坐在地上,痛哭失声。待到声音沙哑,方才止住哭泣,起身拍拍衣裳尘土,神色平复如常,向寨子里走去。孰料,劈面迎上容寂,他犹豫再三,将一事述与卫茂漪。卫茂漪听罢,身如离弦之箭,射进竹楼。见陶奎林正自慢呷黄芪竹叶汤,她一记漏风掌,兜头打下,恰好落在陶奎林脸颊,登时现出五个指印。
卫圆灵拣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了,其余三人随之落座。女孩子走进,问道:“你们要甚么酒吃?”陶奎林道:“我们不吃酒,只做几样拿手的菜来。”女孩子闻言,身姿轻盈,瞬目之间,人已经闪身进了后厨。未几,又风似的飘到桌前,在竹席上坐下,抬头将四人打量。不一时,只听得一个妇人唤了声“夭夭”,女孩子循声奔进后厨。
四人凝眸盯着桌上海碗,指尖竹箸有千钧之重。陶奎林手指着海碗,面上勉强扯起一丝笑意,问道:“贵店的吃食,只有这个?”女孩子白眼一翻,应道:“现在怕是皇族要吃这个,也不能够。”四人又看向海碗,惊惧之色难掩。这海碗中的,是晒干的蜈蚣、蟾蜍、蝎子,并叫不出名来的小虫,用鲜红的朝天椒翻炒作一团。
卫圆灵率先举箸,夹起一只蜈蚣塞进嘴里。半晌,卫茂漪方才回神,忙忙拍打弟弟脊背,连声道:“快快吐出来,仔细吃坏了。”卫圆灵摇手止道:“不妨事。当年初进大荒山时,没东西可食,寨子里的人都捉山上的虫蛇来吃。”话到此处,卫茂漪正欲拍下的手停在半空,良久,颤声问道:“你与柔祇,吃了么?”卫圆灵此时才知失言,忙看着阿姐,原想扯个谎混过,只是他不是个会说谎的,口尚未开,端倪已现。卫茂漪瞧见他玉碾似的耳垂,红如泣血,心口发疼,道:“你莫要说了,我都晓得。”
陶奎林问夭夭道:“我们在王城街道一路走来,举目皆是妇人女子,这是为何?”夭夭一听此言,登时柳眉倒竖,拍案而起,道:“都怪那燕国的国主,叫作慕容甚么的。年前将我国中青壮,统统带往燕国去了。现如今,只有八九岁而下的娃娃,与病重下不得床的老人。”说罢,又是一记重拳打在竹案上。四人闻言,俱各互觑了一眼。陶奎林又问道:“你所说的,可是南燕国主慕容铮?”夭夭扬手,向西而指,忿然道:“我只知往西五百里就是,那国的皇帝是个姓慕容的。”陶奎林笑道:“小妹妹,你不晓得,向南去渡过长江,也有一个燕国,国君也姓慕容。”夭夭眨了两下眼睛,露出不解之色。
一个妇人从后厨步出,在四人案前各各摆上一碗白米饭,斜签着身子对夭夭道:“你这丫头,叫半天也没个响动,真是使唤不动你了。”夭夭吐了吐舌头,说道:“阿娘,长江北岸原来还有一个燕国,阿爹与叔伯究竟是去了哪个燕国?”妇人叹口气,抚摸着夭夭的脸颊,道:“不拘是哪个,都不是咱弱国百姓能左右的。”此言恰好戳中诸人的痛穴,屋子里顿时一片死寂。
卫圆灵夹了蟾蜍干,就着米饭大嚼起来。妇人见状,笑道:“这百虫碗是我蛮国土产,客人可还吃得习惯?”又问道:“客人们是打哪里来的?”卫茂漪正待要开口,陶奎林抢先答道:“我们俱是楚人,结伴漫游,到了贵境。”妇人点头,将陶奎林面目细觑了半晌,道:“公子时日不多,合该留在家中陪伴父母妻儿。”登时,仿佛焦雷炸响屋顶,耳畔余音殷殷。
卫茂漪但将竹箸捏在指间,因为用力过猛,竹刺扎入皮肉,鲜血一滴两滴落下。眼见得陶奎林一日日消瘦下去,她不是没有怀疑过,只是他不说,她便愿意相信两人便能如此安然度日,一生一世。卫圆灵在对过,见了阿姐光景,心中已是猜到七八分地步。陶奎林从袖子里取出一方白罗帕,仔细替卫茂漪搵净了血渍。正要抽手时,卫茂漪以迅雷之速回握住道:“你是不是也有消渴疾?”见陶奎林颔首,卫茂漪忙道:“只要好生将养,罹患消渴疾的,亦能够得享天年。”说罢,指着卫圆灵道:“你瞧圆灵,说话举止,皆与常人无异。”
陶奎林掣回手来,翻转过罗帕,拭去卫茂漪连珠也似的滚下的泪珠儿,长叹一声,道:“太迟了。”卫茂漪圆睁了凤目,揪着他的衣襟,道:“为何是迟了?你分明不及而立之年的。”话到此处,梗在喉间,化作千百利刃,教她不得不和血吞下。因为她想到,陶奎林不及而立之年,就要永诀人世了。
四人从乌蛮国回来,各怀心事,方进大荒山,就见卫柔祇迎将出来,道:“阿姐,乾伯伯与乾婆婆没了,今日下葬。”卫茂漪与卫圆灵对视一眼,便随着卫柔祇向寨子里走去。陶奎林吩咐了长庚几句,自去跟上三人。
只见一处悬崖绝壁,停放着两卷草席,仅仅露出苍白的面容,并赤裸的双足。分明是一对老夫妇,头发花白,面上褶皱纵横。容寂正自围着两个尸身,来回行走,不时拈起碗里清水洒向草席,口中念念有词。事毕,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将两个尸骸并排放在木板上,而后旋转起一个辘轳来。一下,两下,到十下时,早是汗流浃背。几个小后生欲要上前帮忙,均被他伸手制止了。于是,从日中直至日落,老人的尸骸才被送进崖下山洞。灵修古俗,亡者俱被安葬在大荒山悬崖处的山洞内,任由尸身风化腐烂,来自天然还于天然。
事毕,玉兔早是升上中天。左近无人时,卫茂漪唤住容寂,问道:“陶君原是有消渴疾的,是也不是?”容寂面露诧异之色,道:“大王姬莫非不知道?”见卫茂漪神色木然,一时捉摸不清她晓得与否,接着道:“陶君甫一进寨子来,我就瞧出他命不久矣。”卫茂漪深吸一口气,方才稳住脚步,道:“他终究能有多少日子?”容寂应道:“因为小王子患上了消渴疾,我才对此病处处留心。但终究没见过别的谁亦有此病,所以只得据医书典籍来说,陶君至多有八九月光景。”卫茂漪垂首敛容,向他挥了两下手,捂着胸口,径自往竹楼去了。
竹楼上,陶奎林正自抱着卫容与逗弄,举目见了卫茂漪容色,继续同卫容与讲话。卫茂漪道:“容与,小姨在寻你。”卫容与听了,不疑有他,迈开步子下楼去了。这时节,卫茂漪强压怒气,问道:“你晓不晓得自己还有多少日子?”陶奎林呷了口瓷碗里的黄芪竹叶汤,道:“自己的身子,当然最是清楚。”卫茂漪见他仍是一脸的云淡风轻,腹中怒火燎原,伸手打翻他手中瓷碗。细白瓷碗碎裂成片,汤汁一滴滴从碗底流出,正如她此时心境。
陶奎林将手伸到唇边,吹了吹红肿的手指。卫茂漪见状,心下半是歉疚半是疼惜,绕过案子,坐在他身侧,拿起他的手送至唇边。孰料,樱口尚未张开,清泪就从眼眶溢出,落在陶奎林指尖,滚烫灼人。陶奎林将她揽进怀里,叹气道:“终究是我的不是。当初你离开陶国之时,你我的缘分就是尽了。再相逢,反平白教你伤心一场。”卫茂漪泣道:“你与长庚住进寨子,容寂大人毫无驱赶你两个的意思,我就应当有所觉察的。”
卫柔祇拉着卫容与的手站在门槛处,便见到阿姐依偎在陶奎林怀里,双目红肿如含桃,俨然是泪人模样。于是,一大一小就呆愣在当地,你觑着我,我觑着你,全然不明底里。卫柔祇转念一想,自认为得出了由头,步至卫茂漪身前,道:“阿姐,乾伯伯夫妇两个,走时安详,是看透了的。而况,生老病死乃是常情。”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人之一世,生老病死饶是常情,能够看破的究竟几人?卫茂漪勉强露出笑意,道:“我今日身子不适,晚上你带容与去睡,可好?”卫柔祇怔怔然看看阿姐,又看看陶奎林,两人俱是霜打的光景,于是讷讷点头,抓起卫容与的手,径直下楼去了。
夤夜,云雨初收,少妇以夫婿手臂作枕,纤纤柔荑抚过身侧之人的锁骨,口里说道:“此处,端的是凸出了。”陶奎林从枕下抽出罗帕,替卫茂漪擦拭额角汗珠。卫茂漪乖顺闭上眼来,想到方才他浑身骨头硌得人生疼,忍不住眼睫轻颤。忽而听得陶奎林说道:“日后,就要苦了你。”卫茂漪不等他将话说完,翻身朝向里壁,道:“乏了,我要睡觉。”良久,身后一声轻叹,微不可察。
第二日,卫圆灵领来一个少年郎,正是乾家老夫妇的幼孙。少年见祖父母弃世,便打定了主意出外谋生。跪在卫茂漪脚边,磕了三个响头,卫茂漪问道:“山外世事艰难,人情硗薄,你可思虑好了?”少年点头,卫茂漪又道:“既是如此,我也不拦你,只是若要再回来,怕是不能够了。”少年以首撑地,说道:“我的爹娘,都在亡国时不知所踪,我想去寻他们。”
于是,一行人直将少年送出寨子,看看身影渐远,方才散去。只有卫茂漪两眼凝睇密林,一瞬不瞬,蓦得泪水夺眶而出。左近无人,索性跌坐在地上,痛哭失声。待到声音沙哑,方才止住哭泣,起身拍拍衣裳尘土,神色平复如常,向寨子里走去。孰料,劈面迎上容寂,他犹豫再三,将一事述与卫茂漪。卫茂漪听罢,身如离弦之箭,射进竹楼。见陶奎林正自慢呷黄芪竹叶汤,她一记漏风掌,兜头打下,恰好落在陶奎林脸颊,登时现出五个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