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故人重逢
第四章故人重逢
卫茂漪姊妹两个口角,被戳中痛处,怏怏出了储秀宫,往前行去,神思迷离,不知何往。比及停下脚步时,眼前是一片湖泊池沼,分明万顷翡翠田,船漾縠纹,染布成碧。画舫细吹,歌舞人家,直是九重天倾下一壶酒,遂教两岸沉酣。此时,猛然知觉,竟是行至了秦淮河。
昔年她同陶奎林二人,乘船玩月共饮。不想十载光阴,瞬息而灭,风景不殊,斯人已逝,不由心下怅然。正思量之间,一艘画舫浮波棹到去其丈远之地。未几,船舱走出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头裹皂巾,向岸上招呼道:“敢问夫人可是姓卫?”见卫茂漪颔首,忙命船夫停船靠岸。一脚跨上岸来,疾步行至卫茂漪跟前,道:“夫人可还记得老奴?”卫茂漪将妇人上下打量一番后,方才认出眼前之人,正是她随陶奎林同游秦淮时,掌船的妇人。
那妇人抹了把眼泪,道:“不想亡国后,还能再见夫人。”说罢,牵起卫茂漪袖子,径自迈入画舫,摆放了茶点,便坐在下首一个小脚凳上。卫茂漪开言问道:“婶子是陶国人?”妇人答道:“我们两口一无所长,只会划船撑篙。陶国河流多,运送的多是大宗货物,是个体力活。我家那个体弱,实在不能胜任。君上就买了画舫与我们,教我们在秦淮河上谋生计。虽说是背井离乡的,但有几个陶国人是终身守在陶国的?左不过是要讨一口饭吃罢了。”说到此处,又抹了一把眼泪,道:“现如今陶国被灭,就是想回,也没处回了。可怜君上,好容易做了陶君,才过了两年,就被人灭了国。”
卫茂漪听她连珠似的说话,又是抹泪又是抽泣,不免随之唏嘘一场。问道:“陶国人都想他做陶君么?”妇人应道:“陶国两代君主,一个好武,一个喜文,都是不务实干的。幸有中山王辅政,国人在外头的日子才不致十分艰辛。”卫茂漪眯起眼来,暗忖道:“一国辅政之人,原应是守疆安民的,他为何是教国人在外的日子好过?”
正在此时,一阵嘈杂传来,细听之下,俨然是杯盘坠地,并女子嘤嘤哭泣之声。两人一起步出船舱,见三丈开外,一艘画舫,船舷上一个歌姬怀抱琵琶,跌坐在地,掩面而泣。对过立着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通体绫罗,做商贾打扮。正戟手美妇,厉声詈骂。
卫茂漪心头一惊,只当那美妇是魏荷衣,便教艄公移近前去。比及相隔寸许,方才看清歌姬形容,俊眼修眉,肤白体纤,美则美矣,却绝非魏荷衣。欲待撑船避开,但商贾言辞之粗鄙,气焰之嚣张,着实教人目不能视,耳不忍闻。于是乎,卫茂漪一步迈上画舫,搀扶起倒地美妇,面向商贾道:“姑娘既是说了卖艺不卖身的,强人所难,实在失了风度。”
商贾初时见有人上船,面有怒容,待看清其模样,立时改换了另一副脸皮,饧着眼看向卫茂漪,道:“姑娘要是肯陪我,便会知道我是个极有风度的。”卫茂漪闻言失笑,她分明梳着妇人头,这人居然唤她作姑娘。可见,人一旦起了色心,当真是眼瞎心盲。商贾说着时,贴上前来,抬手去捉。卫茂漪闪身趋至一侧,乘势攀着其臂膀,飞起一脚将人拽入河中。这边厢,拉起歌姬,纵身跃入自家画舫里去了。
两人在船舱立定,歌姬施施然下拜道:“感承姐姐厚情,救我于危难。”声如莺啼燕转,听之竟有几分耳熟。卫茂漪正待要说上一句“举手之劳,何足怪齿”,歌姬却兀自呜呜起来,一时涕泪横流。一行哭,一行问道:“姐姐是当真不认得我了么?”卫茂漪只觉骇异,拿眼在她身上逡巡了三遭,方才明了眼前之人,正是昔日跋扈惯了的童烟岚。
童烟岚生于陶国显贵之家,娇养深闺,未经风霜,遂养成了个盗跖的性气,自己尊如天神,他人贱如草芥。凡有不如意处,动辄打骂。不承想,风水轮流转,陶国覆灭,她竟沦落至斯。
待其啜泣之声渐息,卫茂漪问道:“你为何却在此处?”童烟岚轻抽了下鼻子,答道:“燕人打进来的时候,我在宫里寻不着官家,就自己逃出来。回到家时,省得我爹爹因为抵抗,被燕人打杀了。我就随着街上百姓走水路,南下到了金陵。”说着时,眼泪儿止不住地流,接着道:“不承想,甫一到金陵,身上金银细软都被贼偷了去。没法子,只得倚门卖笑。”卫茂漪听她说得心酸,不禁滴出几点泪珠来,又问道:“你可知,陶宫故人在世的,都还有谁?”
童烟岚摇首,抬袖搵去眼泪,道:“听闻官家没了,且是在姐姐处没的。”卫茂漪先是点头,后又想到,大荒山向来与外隔绝,她是从何得知的?于是问道:“你为何晓得此事?”童烟岚道:“秦淮两岸的歌坊里都传遍了,且另有一个说法。”话到此处,偷眼瞧了对面人神色,接着道:“说是姐姐育有一子,与官家相貌一般无二。”
卫茂漪手中酒杯顿住,敛眉覃思。忽而忆起陶奎林弥留之时,曾与长庚密话,而后长庚离开大荒山,从此渺无音信。只是思来想去,终有一事不明。他着人将话传出,不怕昔日的冤家寻上门来,与自己儿子作难么?卫茂漪深知陶奎林心思难猜,饶是事关卫容与,她冥想无果,只得作罢。
皂巾妇人步进船舱,替二人添了酒,正欲退出,却被童烟岚叫住,教她舣船。不一时,画舫停靠岸边,童烟岚道:“今日姐姐救我,无以为报。寒舍去此不远,还望姐姐移玉,教妹妹奉上两杯水酒答谢。”卫茂漪原是无情无绪的,忙推辞回绝。孰料,她听了,竟又扑簌簌落下眼泪来,直是梨花带雨,我见犹怜。一行哭,一行说道:“湖海漂泊,一身无系。好容易盼来个相识的故人,却只匆匆一面,就要分别。”卫茂漪心下着实不忍,便道:“如此便叨扰妹妹了。”
二人舍舟登岸,拐进一条幽巷,褊狭仅通两人。于是,她两个一前一后,行至尽头一处黑漆木门前。童烟岚打门,喊道:“妈妈,我回来了。”一连喊上五六遭,大门吱呀一声从内被人打开。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妇,满头银丝,满脸鸡皮,浑身僵直,形同木偶,立在当中。童烟岚见了,上前一步到她跟前来,指着卫茂漪道:“这是我一个家乡来的姐姐,要在家里暂留片刻。”老妇斜乜了一眼卫茂漪,便径自回身,向里慢慢踱去。
童烟岚领着卫茂漪进了自己闺房,教她坐下后,又去灶上着人安排饭食。卫茂漪展眼见屋子里青纱低垂,俱是一色的乌木桌椅,桌上只砚台、笔洗并一个宝鸭香炉,全无往日豪奢之象。未几,童烟岚折回,在卫茂漪对过坐下,替她斟了碗茶,道:“我初到金陵,身上没了盘缠,流落街头,幸得柳婆婆相救。又教我唱曲儿,才不致饿死。”卫茂漪将茶盏握在掌心,道:“适才见你家婆婆形容,是病了么?”童烟岚叹气,道:“柳婆婆端的是个苦命人。”
原来,柳婆婆本名柳亦言,三十年前曾为秦淮花魁,多少王孙公子愿倾千金买其一笑。后来,她与一个西秦来的年轻后生相好。那后生归国后,柳亦言发觉自己有孕,便不远万里,前往西秦寻找情郎。叵耐,那公子身份实在尊贵,非一介娼妓所能攀仰。于是只得在长安生下一子,教由其父抚养,自己只身返回秦淮。
童烟岚说到此处,又是一声长叹,接着道:“那年轻后生正是西秦武帝凌彻,柳婆婆的儿子就是敬王凌笏。婆婆原想儿子长养皇室,将来必有大成。谁能料到,竟被人寸磔了,死无全尸。从此以后,柳婆婆就在自己的屋子里,供奉着敬王的神主,逐日的跪在地上替他诵祷祝。”
卫茂漪听罢,更添伤怀。二人用过饭,卫茂漪道:“你本是王公贵女,流落江湖,确实堪怜。然而枇杷门巷,终究不是久居之所。”见她神色黯然,卫茂漪接着道:“我与临海君有几分薄情,或可托他替妹妹周旋。”童烟岚忙不迭起身称谢,卫茂漪又宽慰她几句,便告辞而去。
出得门来,天色大黑,卫茂漪坚意不教童烟岚家里小厮来送,只提着一个八角灯笼,径自拐离巷子。苏夜锦掌管金陵城后,便废止了宵禁,故而一路行来,灯火烛天。不觉间,卫茂漪又立在秦淮河岸,此时凉风习习,吹乱鬓边青丝,心绪却是宁帖下来。正自望着粼粼波光,有一人朗声唤道:“阿姐”。
卫茂漪姊妹两个口角,被戳中痛处,怏怏出了储秀宫,往前行去,神思迷离,不知何往。比及停下脚步时,眼前是一片湖泊池沼,分明万顷翡翠田,船漾縠纹,染布成碧。画舫细吹,歌舞人家,直是九重天倾下一壶酒,遂教两岸沉酣。此时,猛然知觉,竟是行至了秦淮河。
昔年她同陶奎林二人,乘船玩月共饮。不想十载光阴,瞬息而灭,风景不殊,斯人已逝,不由心下怅然。正思量之间,一艘画舫浮波棹到去其丈远之地。未几,船舱走出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头裹皂巾,向岸上招呼道:“敢问夫人可是姓卫?”见卫茂漪颔首,忙命船夫停船靠岸。一脚跨上岸来,疾步行至卫茂漪跟前,道:“夫人可还记得老奴?”卫茂漪将妇人上下打量一番后,方才认出眼前之人,正是她随陶奎林同游秦淮时,掌船的妇人。
那妇人抹了把眼泪,道:“不想亡国后,还能再见夫人。”说罢,牵起卫茂漪袖子,径自迈入画舫,摆放了茶点,便坐在下首一个小脚凳上。卫茂漪开言问道:“婶子是陶国人?”妇人答道:“我们两口一无所长,只会划船撑篙。陶国河流多,运送的多是大宗货物,是个体力活。我家那个体弱,实在不能胜任。君上就买了画舫与我们,教我们在秦淮河上谋生计。虽说是背井离乡的,但有几个陶国人是终身守在陶国的?左不过是要讨一口饭吃罢了。”说到此处,又抹了一把眼泪,道:“现如今陶国被灭,就是想回,也没处回了。可怜君上,好容易做了陶君,才过了两年,就被人灭了国。”
卫茂漪听她连珠似的说话,又是抹泪又是抽泣,不免随之唏嘘一场。问道:“陶国人都想他做陶君么?”妇人应道:“陶国两代君主,一个好武,一个喜文,都是不务实干的。幸有中山王辅政,国人在外头的日子才不致十分艰辛。”卫茂漪眯起眼来,暗忖道:“一国辅政之人,原应是守疆安民的,他为何是教国人在外的日子好过?”
正在此时,一阵嘈杂传来,细听之下,俨然是杯盘坠地,并女子嘤嘤哭泣之声。两人一起步出船舱,见三丈开外,一艘画舫,船舷上一个歌姬怀抱琵琶,跌坐在地,掩面而泣。对过立着一个三十来岁的男子,通体绫罗,做商贾打扮。正戟手美妇,厉声詈骂。
卫茂漪心头一惊,只当那美妇是魏荷衣,便教艄公移近前去。比及相隔寸许,方才看清歌姬形容,俊眼修眉,肤白体纤,美则美矣,却绝非魏荷衣。欲待撑船避开,但商贾言辞之粗鄙,气焰之嚣张,着实教人目不能视,耳不忍闻。于是乎,卫茂漪一步迈上画舫,搀扶起倒地美妇,面向商贾道:“姑娘既是说了卖艺不卖身的,强人所难,实在失了风度。”
商贾初时见有人上船,面有怒容,待看清其模样,立时改换了另一副脸皮,饧着眼看向卫茂漪,道:“姑娘要是肯陪我,便会知道我是个极有风度的。”卫茂漪闻言失笑,她分明梳着妇人头,这人居然唤她作姑娘。可见,人一旦起了色心,当真是眼瞎心盲。商贾说着时,贴上前来,抬手去捉。卫茂漪闪身趋至一侧,乘势攀着其臂膀,飞起一脚将人拽入河中。这边厢,拉起歌姬,纵身跃入自家画舫里去了。
两人在船舱立定,歌姬施施然下拜道:“感承姐姐厚情,救我于危难。”声如莺啼燕转,听之竟有几分耳熟。卫茂漪正待要说上一句“举手之劳,何足怪齿”,歌姬却兀自呜呜起来,一时涕泪横流。一行哭,一行问道:“姐姐是当真不认得我了么?”卫茂漪只觉骇异,拿眼在她身上逡巡了三遭,方才明了眼前之人,正是昔日跋扈惯了的童烟岚。
童烟岚生于陶国显贵之家,娇养深闺,未经风霜,遂养成了个盗跖的性气,自己尊如天神,他人贱如草芥。凡有不如意处,动辄打骂。不承想,风水轮流转,陶国覆灭,她竟沦落至斯。
待其啜泣之声渐息,卫茂漪问道:“你为何却在此处?”童烟岚轻抽了下鼻子,答道:“燕人打进来的时候,我在宫里寻不着官家,就自己逃出来。回到家时,省得我爹爹因为抵抗,被燕人打杀了。我就随着街上百姓走水路,南下到了金陵。”说着时,眼泪儿止不住地流,接着道:“不承想,甫一到金陵,身上金银细软都被贼偷了去。没法子,只得倚门卖笑。”卫茂漪听她说得心酸,不禁滴出几点泪珠来,又问道:“你可知,陶宫故人在世的,都还有谁?”
童烟岚摇首,抬袖搵去眼泪,道:“听闻官家没了,且是在姐姐处没的。”卫茂漪先是点头,后又想到,大荒山向来与外隔绝,她是从何得知的?于是问道:“你为何晓得此事?”童烟岚道:“秦淮两岸的歌坊里都传遍了,且另有一个说法。”话到此处,偷眼瞧了对面人神色,接着道:“说是姐姐育有一子,与官家相貌一般无二。”
卫茂漪手中酒杯顿住,敛眉覃思。忽而忆起陶奎林弥留之时,曾与长庚密话,而后长庚离开大荒山,从此渺无音信。只是思来想去,终有一事不明。他着人将话传出,不怕昔日的冤家寻上门来,与自己儿子作难么?卫茂漪深知陶奎林心思难猜,饶是事关卫容与,她冥想无果,只得作罢。
皂巾妇人步进船舱,替二人添了酒,正欲退出,却被童烟岚叫住,教她舣船。不一时,画舫停靠岸边,童烟岚道:“今日姐姐救我,无以为报。寒舍去此不远,还望姐姐移玉,教妹妹奉上两杯水酒答谢。”卫茂漪原是无情无绪的,忙推辞回绝。孰料,她听了,竟又扑簌簌落下眼泪来,直是梨花带雨,我见犹怜。一行哭,一行说道:“湖海漂泊,一身无系。好容易盼来个相识的故人,却只匆匆一面,就要分别。”卫茂漪心下着实不忍,便道:“如此便叨扰妹妹了。”
二人舍舟登岸,拐进一条幽巷,褊狭仅通两人。于是,她两个一前一后,行至尽头一处黑漆木门前。童烟岚打门,喊道:“妈妈,我回来了。”一连喊上五六遭,大门吱呀一声从内被人打开。一个五十来岁的老妇,满头银丝,满脸鸡皮,浑身僵直,形同木偶,立在当中。童烟岚见了,上前一步到她跟前来,指着卫茂漪道:“这是我一个家乡来的姐姐,要在家里暂留片刻。”老妇斜乜了一眼卫茂漪,便径自回身,向里慢慢踱去。
童烟岚领着卫茂漪进了自己闺房,教她坐下后,又去灶上着人安排饭食。卫茂漪展眼见屋子里青纱低垂,俱是一色的乌木桌椅,桌上只砚台、笔洗并一个宝鸭香炉,全无往日豪奢之象。未几,童烟岚折回,在卫茂漪对过坐下,替她斟了碗茶,道:“我初到金陵,身上没了盘缠,流落街头,幸得柳婆婆相救。又教我唱曲儿,才不致饿死。”卫茂漪将茶盏握在掌心,道:“适才见你家婆婆形容,是病了么?”童烟岚叹气,道:“柳婆婆端的是个苦命人。”
原来,柳婆婆本名柳亦言,三十年前曾为秦淮花魁,多少王孙公子愿倾千金买其一笑。后来,她与一个西秦来的年轻后生相好。那后生归国后,柳亦言发觉自己有孕,便不远万里,前往西秦寻找情郎。叵耐,那公子身份实在尊贵,非一介娼妓所能攀仰。于是只得在长安生下一子,教由其父抚养,自己只身返回秦淮。
童烟岚说到此处,又是一声长叹,接着道:“那年轻后生正是西秦武帝凌彻,柳婆婆的儿子就是敬王凌笏。婆婆原想儿子长养皇室,将来必有大成。谁能料到,竟被人寸磔了,死无全尸。从此以后,柳婆婆就在自己的屋子里,供奉着敬王的神主,逐日的跪在地上替他诵祷祝。”
卫茂漪听罢,更添伤怀。二人用过饭,卫茂漪道:“你本是王公贵女,流落江湖,确实堪怜。然而枇杷门巷,终究不是久居之所。”见她神色黯然,卫茂漪接着道:“我与临海君有几分薄情,或可托他替妹妹周旋。”童烟岚忙不迭起身称谢,卫茂漪又宽慰她几句,便告辞而去。
出得门来,天色大黑,卫茂漪坚意不教童烟岚家里小厮来送,只提着一个八角灯笼,径自拐离巷子。苏夜锦掌管金陵城后,便废止了宵禁,故而一路行来,灯火烛天。不觉间,卫茂漪又立在秦淮河岸,此时凉风习习,吹乱鬓边青丝,心绪却是宁帖下来。正自望着粼粼波光,有一人朗声唤道:“阿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