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天灵已毁
第二十一章 天灵已毁
当下,卫茂漪闻得卫瑛异禀天缺,正要追问,卫循径自道:“她是天灵已毁。”此言一出,如同半天里落下一个霹雳来,卫茂漪半晌无言。卫瑛见两人俱各缄默,上前揽住卫循臂膀,娇笑道:“阿爹,是不是有灵力,我全不在意。况且,你常说,灵修人不能轻用灵力。所以,我有无灵力,是没有大差的。”卫循长叹一声,道:“灵力乃是天地神明的福赐,怎生是你说的轻巧?”
三人回到卫循家中,卫大娘早备下一桌饭菜,正同卫圆灵相对而坐。卫循见状,嗔怪道:“大王子是贵客,理应上座,怎生教他下首坐了?”卫圆灵忙替卫大娘申辩道:“卫大叔是长辈,小辈岂敢逾矩?”卫循听了,对卫茂漪道:“大王姬且请上座。”卫茂漪含笑应道:“我也是小辈。”如是推让再三,终是卫茂漪坐了上座。
席间,卫茂漪说起卫瑛天灵已毁之事,卫圆灵亦说是闻所未闻。凡灵修族人,男为巫咸,先天启灵,女是灵女,须得后天开其灵力。卫瑛十五岁时,一个月圆之夜,卫大娘曾为其启灵。第二日上,竟是使不出半分灵力。后每逢满月,必行启灵之礼,然仍是与常人无异。卫大娘道:“想是我家瑛儿生养在外,不得盘古神护佑。”
卫茂漪眉头微跳,问道:“你们可还识得别的在外族人?”夫妇两个俱是摇头,卫瑛筷子一摔,道:“阿爹阿娘,我原说过的,有没有灵力,都是两可。”卫循喝道:“失了灵力,就不是灵修族人。”卫瑛道:“灵修已亡,哪儿来的灵修人?”
座上众人闻言,面色不由一变。卫循怫然道:“小蹄子,胡说甚么?”一句话直唬得卫瑛藏到卫大娘身后去。卫茂漪劝解道:“五日后便是望月,我亲替瑛儿启灵。”
翌日,卫茂漪起床,展眼见厨下新堆了一捆柴草,原来是卫循一早上山,带领村民砍伐来的。东海盐丁拂晓即入深山斫薪,不避豹踪虎迹,以备终日煎盐之用。饭罢,又一齐赶往灶棚,晨烧暮烁,汗流浃背,才做的波涛变雪盐。古之淮南,曾有俗谚云:世上三样苦:烧盐、打铁、磨豆腐。
看看十五月圆,卫大娘早备下了香案竹席,并椒浆、糈米诸物。海域远悬,绝少鲜花,便在左近镇子上买来两支通心草编成的花朵。一家人先是吃了饭,围坐在院子里。眼见轻纱薄云飘远,天心团团一轮皎月。卫瑛跪坐在竹席上,郑重祷祝毕,卫茂漪趋至其后,指尖拈一根银针,寸把来长。道:“好生着,定有些疼痛。”卫瑛合眼,应道:“月月经此一遭,业经不知疼痛了。”
卫茂漪屏息凝神,将长针一气儿打入卫瑛顶门。卫瑛但是眉头微蹙,顷刻就平复了,仍是跪坐于席。孰料,侯至宵分,仍是不见雷震。卫氏姐弟对望一眼,面上心头皆是惶然。卫大娘见状,先是痛哭失声,卫循连连叹气,道:“罢了,罢了,原是我家瑛儿没福。”
卫圆灵面色白了一白,道:“且不若返回灵修去,再看如何行事。”卫瑛登时站起身来,手臂一扬,曼声道:“哪个愿意平白无故遭雷劈?”卫循忙出声喝止,卫茂漪苦笑,忖道:“启灵之礼,岂不正是遭雷劈么?”
一夜凄凄惨惨,直到东方泛出鱼肚白,众人才个个回房安歇。卫循索性径去了灶棚,卫大娘厨中造饭,卫瑛则没事人一般,自爬上榻,亭午时分始才渐次转醒。
卫茂漪教卫瑛引着去寻阿爹,尚未行至灶棚,远望见一株梧桐树下,一个细瘦的汉子,赤着臂膀,正蹲在树下纳凉。卫瑛三两步奔去,喊道:“阿爹。”卫循抬头,见是二人,起身看向卫茂漪道:“大王姬来了。”卫茂漪开门见山,直言道:“我来到平海村,原是买盐的。”卫循疑道:“千万里解盐去灵修,实在不值当。”卫茂漪笑道:“我曾说过,不是送往灵修。”顿上一顿,又道:“二百陶罐可出盐多少?”
卫循面露骄色,答道:“两千斤。”卫茂漪浅笑,颔首道:“卫大叔可卖得我万斤?”卫循瞠然,问道:“为何要这许多?”卫茂漪应道:“我欲要出塞,往境外贩盐。”卫循原要问她,因何做起了买卖行当。又情知物事全非,问且无用。只歉然说道:“上月均输官来到,都征收去了。”卫茂漪但微微一笑,道:“我没说现下就要,只想卫大叔留下些许于我,凑足万斤之数。”
卫循听罢,面露难色,道:“齐国有法,盐铁不得私相买卖。”言毕,似有所悟,恍然道:“县丞征缴来的盐,都是要折合成银钱的。我去趟县衙,关禀了县丞,或许可行。”
两人当下计较已定,卫茂漪便决计南归。夫妻两个强力挽留,一行人在平海村又待上三日,便作别南返,径往武林而去。
武林为吴越国都,自古繁华,大梁陆沉,此地更是成了红尘第一的锦绣之乡。再说,武林风景,钱塘最盛。陶奎林在西湖孤山上原有一所宅邸,朱栏宝槛,曲砌峰山。绿拂拂,一弯水柳似拖烟;红馥馥,数簇香花如裛雾。自西泠桥行来,卫容与来回瞧看,连声称奇。听音牵着他的手,指着宅院,道:“小主人,这是官家在武林的别业,将来都是你的。”
宅子里诸事完竣,各各回房暂歇。卫茂漪仍是坐在前番的廊下,左右侍立着听音并视夜。她问道:“方才进城,不曾见到柜坊,能否寻到飞钱?”听音应道:“武林中的柜坊,原是有钱王五子钱传瑛的照应。纵是关了门,亦应寻到一二。”当下,卫茂漪便着听音与视夜两个同往,自己则亲送二人到了对岸。
不承想,两人登岸未久,一阵清雨飘来,霎时湖上雨薄如织。山色空濛,雨景奇丽,直如殊色美人,浓妆淡抹两相宜。卫茂漪骋目眺着一泓澄澈,正自思量遣人唤回听音两个,忽闻得断桥上,有人抗声在喊船家。看看左近别无船只,便命船夫撑篙,接岸上人上船。
此时断桥之上,立着一男一女,见一艘画舫游近,忙闪身进来。卫茂漪细看之下,见一个少年,年可十五六,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眉心胭脂一点红,玉面天生两般春。另一个姑娘,二十有余,脸欺羊脂,发似乌云,身上一件雪青色缠枝莲花纱衣,系着象牙白缂丝帛带,清馨隐约,远近可闻。少年一步跨进门来,对着卫茂漪深深一揖,道:“承蒙姐姐不弃,愿载小可姐弟一程。”
卫茂漪还礼,道:“尊客要往何处?”紫衣女道:“妾与舍弟家住西山,因出外探亲,未带雨伞,不料竟被雨阻在归途,还望姐姐送妾姐弟前往西山。”卫茂漪颔首,问道:“不知贵客高姓?”少年答道:“贱姓易,敢问姐姐如何称呼?”卫茂漪笑道:“夫家姓陶。”紫衣女立时接口道:“合该唤作陶夫人,呼为姐姐,着实失敬。”
卫茂漪笑而不答,只将火炉上滋滋作响的铜壶取下,各斟了三盏,分送到两人并自己手边。少年道过谢,解下身后半人高的青布囊,道:“陶夫人共载之恩,无以为报。小可一无所长,但有薄技,欲要献丑,博夫人一笑。”说罢,抽出一架七弦古琴来,金徽玉轸,又说道:“借夫人笔墨一用。”卫茂漪依言取来纸笔,只见少年一手鼓七弦,声振山林,一手绘丹青,形写逼真;撤手而笔停,音静而墨干。卫茂漪在一旁目瞪口呆,连声叹道:“此艺直堪冠绝天下,小公子真乃妙人。”少年彬彬一笑,忙称不敢当。
三人围坐在一桌前,紫衣女开口问道:“陶夫人是陶国人?”卫茂漪道:“正是。”紫衣女又问道:“可是陶国皇族?”卫茂漪俛面而笑,道:“陶国人里,姓陶的千千万,焉能个个都是皇族?”少年闻言,轻轻扯了一下嘴角,几不可察。
紫衣女道:“陶亡后,国人身世飘零,实在堪怜。”少年接口道:“听闻是晋国人教北燕灭了陶国,好端端的,两国素无仇怨,却是为何?”紫衣女道:“据说是晋国裕王,贪图陶人钱财,上书晋帝,遣使到北燕去,勒令燕主出兵。”
卫茂漪坐在对过,将两人言语,一字不落尽听在耳中,屈指成拳,几欲力透掌心。神思稍定,问道:“二位从何得知,灭陶原是裕王的主意?”紫衣女笑应道:“妾姐弟二人常年游历在外,道听途说,多不为真,夫人权当个笑话听。”卫茂漪冷哼一声,面色冷凝,道:“亡国之人将亡国之事,当做个笑话,端的是全无心肝。”
紫衣女自悔失言,忙觑了少年一眼。少年抚上她的手,对卫茂漪道:“家姐一时说得忘情,亵慢了夫人故国,小可在此赔罪了。夫人行走四方,气量宽宏,想来必然不与小儿女一般见识。”说罢,粲然一笑。
卫茂漪看着眼前少年,分明十五六岁年纪,生得夏湖菡萏相似。言谈举止老成持重,远过其龄。再谛视之,但觉其表醇粹,其里幽赜,直教人脊背阵阵发寒。
当下,卫茂漪闻得卫瑛异禀天缺,正要追问,卫循径自道:“她是天灵已毁。”此言一出,如同半天里落下一个霹雳来,卫茂漪半晌无言。卫瑛见两人俱各缄默,上前揽住卫循臂膀,娇笑道:“阿爹,是不是有灵力,我全不在意。况且,你常说,灵修人不能轻用灵力。所以,我有无灵力,是没有大差的。”卫循长叹一声,道:“灵力乃是天地神明的福赐,怎生是你说的轻巧?”
三人回到卫循家中,卫大娘早备下一桌饭菜,正同卫圆灵相对而坐。卫循见状,嗔怪道:“大王子是贵客,理应上座,怎生教他下首坐了?”卫圆灵忙替卫大娘申辩道:“卫大叔是长辈,小辈岂敢逾矩?”卫循听了,对卫茂漪道:“大王姬且请上座。”卫茂漪含笑应道:“我也是小辈。”如是推让再三,终是卫茂漪坐了上座。
席间,卫茂漪说起卫瑛天灵已毁之事,卫圆灵亦说是闻所未闻。凡灵修族人,男为巫咸,先天启灵,女是灵女,须得后天开其灵力。卫瑛十五岁时,一个月圆之夜,卫大娘曾为其启灵。第二日上,竟是使不出半分灵力。后每逢满月,必行启灵之礼,然仍是与常人无异。卫大娘道:“想是我家瑛儿生养在外,不得盘古神护佑。”
卫茂漪眉头微跳,问道:“你们可还识得别的在外族人?”夫妇两个俱是摇头,卫瑛筷子一摔,道:“阿爹阿娘,我原说过的,有没有灵力,都是两可。”卫循喝道:“失了灵力,就不是灵修族人。”卫瑛道:“灵修已亡,哪儿来的灵修人?”
座上众人闻言,面色不由一变。卫循怫然道:“小蹄子,胡说甚么?”一句话直唬得卫瑛藏到卫大娘身后去。卫茂漪劝解道:“五日后便是望月,我亲替瑛儿启灵。”
翌日,卫茂漪起床,展眼见厨下新堆了一捆柴草,原来是卫循一早上山,带领村民砍伐来的。东海盐丁拂晓即入深山斫薪,不避豹踪虎迹,以备终日煎盐之用。饭罢,又一齐赶往灶棚,晨烧暮烁,汗流浃背,才做的波涛变雪盐。古之淮南,曾有俗谚云:世上三样苦:烧盐、打铁、磨豆腐。
看看十五月圆,卫大娘早备下了香案竹席,并椒浆、糈米诸物。海域远悬,绝少鲜花,便在左近镇子上买来两支通心草编成的花朵。一家人先是吃了饭,围坐在院子里。眼见轻纱薄云飘远,天心团团一轮皎月。卫瑛跪坐在竹席上,郑重祷祝毕,卫茂漪趋至其后,指尖拈一根银针,寸把来长。道:“好生着,定有些疼痛。”卫瑛合眼,应道:“月月经此一遭,业经不知疼痛了。”
卫茂漪屏息凝神,将长针一气儿打入卫瑛顶门。卫瑛但是眉头微蹙,顷刻就平复了,仍是跪坐于席。孰料,侯至宵分,仍是不见雷震。卫氏姐弟对望一眼,面上心头皆是惶然。卫大娘见状,先是痛哭失声,卫循连连叹气,道:“罢了,罢了,原是我家瑛儿没福。”
卫圆灵面色白了一白,道:“且不若返回灵修去,再看如何行事。”卫瑛登时站起身来,手臂一扬,曼声道:“哪个愿意平白无故遭雷劈?”卫循忙出声喝止,卫茂漪苦笑,忖道:“启灵之礼,岂不正是遭雷劈么?”
一夜凄凄惨惨,直到东方泛出鱼肚白,众人才个个回房安歇。卫循索性径去了灶棚,卫大娘厨中造饭,卫瑛则没事人一般,自爬上榻,亭午时分始才渐次转醒。
卫茂漪教卫瑛引着去寻阿爹,尚未行至灶棚,远望见一株梧桐树下,一个细瘦的汉子,赤着臂膀,正蹲在树下纳凉。卫瑛三两步奔去,喊道:“阿爹。”卫循抬头,见是二人,起身看向卫茂漪道:“大王姬来了。”卫茂漪开门见山,直言道:“我来到平海村,原是买盐的。”卫循疑道:“千万里解盐去灵修,实在不值当。”卫茂漪笑道:“我曾说过,不是送往灵修。”顿上一顿,又道:“二百陶罐可出盐多少?”
卫循面露骄色,答道:“两千斤。”卫茂漪浅笑,颔首道:“卫大叔可卖得我万斤?”卫循瞠然,问道:“为何要这许多?”卫茂漪应道:“我欲要出塞,往境外贩盐。”卫循原要问她,因何做起了买卖行当。又情知物事全非,问且无用。只歉然说道:“上月均输官来到,都征收去了。”卫茂漪但微微一笑,道:“我没说现下就要,只想卫大叔留下些许于我,凑足万斤之数。”
卫循听罢,面露难色,道:“齐国有法,盐铁不得私相买卖。”言毕,似有所悟,恍然道:“县丞征缴来的盐,都是要折合成银钱的。我去趟县衙,关禀了县丞,或许可行。”
两人当下计较已定,卫茂漪便决计南归。夫妻两个强力挽留,一行人在平海村又待上三日,便作别南返,径往武林而去。
武林为吴越国都,自古繁华,大梁陆沉,此地更是成了红尘第一的锦绣之乡。再说,武林风景,钱塘最盛。陶奎林在西湖孤山上原有一所宅邸,朱栏宝槛,曲砌峰山。绿拂拂,一弯水柳似拖烟;红馥馥,数簇香花如裛雾。自西泠桥行来,卫容与来回瞧看,连声称奇。听音牵着他的手,指着宅院,道:“小主人,这是官家在武林的别业,将来都是你的。”
宅子里诸事完竣,各各回房暂歇。卫茂漪仍是坐在前番的廊下,左右侍立着听音并视夜。她问道:“方才进城,不曾见到柜坊,能否寻到飞钱?”听音应道:“武林中的柜坊,原是有钱王五子钱传瑛的照应。纵是关了门,亦应寻到一二。”当下,卫茂漪便着听音与视夜两个同往,自己则亲送二人到了对岸。
不承想,两人登岸未久,一阵清雨飘来,霎时湖上雨薄如织。山色空濛,雨景奇丽,直如殊色美人,浓妆淡抹两相宜。卫茂漪骋目眺着一泓澄澈,正自思量遣人唤回听音两个,忽闻得断桥上,有人抗声在喊船家。看看左近别无船只,便命船夫撑篙,接岸上人上船。
此时断桥之上,立着一男一女,见一艘画舫游近,忙闪身进来。卫茂漪细看之下,见一个少年,年可十五六,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眉心胭脂一点红,玉面天生两般春。另一个姑娘,二十有余,脸欺羊脂,发似乌云,身上一件雪青色缠枝莲花纱衣,系着象牙白缂丝帛带,清馨隐约,远近可闻。少年一步跨进门来,对着卫茂漪深深一揖,道:“承蒙姐姐不弃,愿载小可姐弟一程。”
卫茂漪还礼,道:“尊客要往何处?”紫衣女道:“妾与舍弟家住西山,因出外探亲,未带雨伞,不料竟被雨阻在归途,还望姐姐送妾姐弟前往西山。”卫茂漪颔首,问道:“不知贵客高姓?”少年答道:“贱姓易,敢问姐姐如何称呼?”卫茂漪笑道:“夫家姓陶。”紫衣女立时接口道:“合该唤作陶夫人,呼为姐姐,着实失敬。”
卫茂漪笑而不答,只将火炉上滋滋作响的铜壶取下,各斟了三盏,分送到两人并自己手边。少年道过谢,解下身后半人高的青布囊,道:“陶夫人共载之恩,无以为报。小可一无所长,但有薄技,欲要献丑,博夫人一笑。”说罢,抽出一架七弦古琴来,金徽玉轸,又说道:“借夫人笔墨一用。”卫茂漪依言取来纸笔,只见少年一手鼓七弦,声振山林,一手绘丹青,形写逼真;撤手而笔停,音静而墨干。卫茂漪在一旁目瞪口呆,连声叹道:“此艺直堪冠绝天下,小公子真乃妙人。”少年彬彬一笑,忙称不敢当。
三人围坐在一桌前,紫衣女开口问道:“陶夫人是陶国人?”卫茂漪道:“正是。”紫衣女又问道:“可是陶国皇族?”卫茂漪俛面而笑,道:“陶国人里,姓陶的千千万,焉能个个都是皇族?”少年闻言,轻轻扯了一下嘴角,几不可察。
紫衣女道:“陶亡后,国人身世飘零,实在堪怜。”少年接口道:“听闻是晋国人教北燕灭了陶国,好端端的,两国素无仇怨,却是为何?”紫衣女道:“据说是晋国裕王,贪图陶人钱财,上书晋帝,遣使到北燕去,勒令燕主出兵。”
卫茂漪坐在对过,将两人言语,一字不落尽听在耳中,屈指成拳,几欲力透掌心。神思稍定,问道:“二位从何得知,灭陶原是裕王的主意?”紫衣女笑应道:“妾姐弟二人常年游历在外,道听途说,多不为真,夫人权当个笑话听。”卫茂漪冷哼一声,面色冷凝,道:“亡国之人将亡国之事,当做个笑话,端的是全无心肝。”
紫衣女自悔失言,忙觑了少年一眼。少年抚上她的手,对卫茂漪道:“家姐一时说得忘情,亵慢了夫人故国,小可在此赔罪了。夫人行走四方,气量宽宏,想来必然不与小儿女一般见识。”说罢,粲然一笑。
卫茂漪看着眼前少年,分明十五六岁年纪,生得夏湖菡萏相似。言谈举止老成持重,远过其龄。再谛视之,但觉其表醇粹,其里幽赜,直教人脊背阵阵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