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前尘如梦
第七十七章 前尘如梦
驼队众人愈往西行,愈近秦国,卫茂漪则更添愁绪一分。卫容与看在眼中,不解何故,便去说与明光。二人谈论之时,正被长庚听去,他略一思忖,已是参透了七八分。
是夜,众人围坐在篝火前嬉闹。卫茂漪吃了一碗热粥,自去一处僻静所在,向东遥望。白釉似的脸儿,淡淡含愁。正在此时,长庚悄得移步近前,问道:“夫人是在望长安么?”卫茂漪回首,见是长庚,且不答言,只道:“咱明日就要入秦了。”
长庚将头半垂,状似沉思,口里说道:“当年,官家贩盐到塞外,赎买了我,返归中原之时,也曾经过此地。”卫茂漪接口道:“入秦的官道只此一条。”长庚微微颔首,又道:“时隔多年,那些日子的光景,就像昨日似的。”
两人缄默了一阵子,长庚道:“我非是天生为奴的。我出生在一个西域小国皇族里,长到五岁时,被突厥灭国,无奈沦为奴隶。后来幸遇官家,才得脱苦海。”卫茂漪吃了一惊,道:“从不曾听人说过,你却有此过往。”长庚苦笑道:“前事暗昧,恍如隔世罢了。”他忽而欢快起来,道:“官家仁厚,从未将我看做奴隶。虽是亲随,不惟没有朝打暮骂,还时常的赏赉无度,日子倒是较之寻常人家惬意许多。”他又絮絮说些前尘影事,尽是他随侍陶奎林时候。
卫茂漪心知他有意宽慰自己,并不说破,只佯作听得有味。长庚笑时,亦随之开怀。末了,长庚转过话锋,说道:“夫人,我有一事,若是说错,还望夫人勿要怪罪。”卫茂漪秀眉轻挑,但两眼瞅着长庚,示意他说话。
只见长庚向前一步,缓缓开口,说道:“小主人年近成童,官家在他这般年岁,早是能独当一面了。我的意思,是教小主人自带上一匹马,亲往秦宫,与秦帝交涉。”陶人素来与列国皇族多有干系,正所谓“官商勾结”是也。长庚见卫茂漪凝眉不语,又道:“此时正是小主人另立门户之机,若是坐失了,只怕将来追悔莫及。”
卫茂漪犹疑片刻,说道:“非是我不愿,只是当今秦帝性子,实在一言难尽。”原来,在卫茂漪看来,秦帝凌策仍是昔日的端王,嚣张跋扈,刚愎暴虐。长庚轻笑一声,道:“秦帝这许多年来被折挫得厉害,性子只怕早是收敛了。”话虽如此,卫茂漪仍是没法子安心,所以未置可否。
第二日,一干人等,携带骆驼马匹,浩浩荡荡踏入了秦国地界。先是在边关,长庚与卫容与、明光三个,将西域骏马私卖与了军营,却特特留下一匹拳毛騧。明光不解,问道:“阿爹,为何留了一匹马儿?咱有骆驼,不消马来代步。”长庚偷瞟了卫容与一眼,回道:“我自有用处。”
三人返程途中,原是长庚在前,卫容与、明光两个在后嬉闹。长庚蓦得开口道:“小主人可知我为何留下一匹拳毛騧?”卫容与愣了一下子,连连摇头。长庚解释道:“西秦素来兵雄列国,精兵良马,强弓劲弩。然而近十几年来,却被内乱所困,早已不复昔年盛况。为防边境之危,索性关闭了边关榷场,所以眼下,秦国正缺战马。”卫容与讷讷点头,长庚接着朗声道:“望公子前往长安,谒见秦帝,将此拳毛騧献上。”
一行人在路月余,始才抵达长安。寻一处客舍落脚,卫茂漪又仔细将儿子吩咐了一番。卫容与无奈,笑道:“阿娘,你说的我尽都记下了,入了秦宫,诸事自然留心。况且我今日只是前去市舶司,未必得见秦帝。”卫茂漪只是轻叹,道:“若非万不得已,我绝不教你见他。”
却说,卫容与去后,卫茂漪独自个在房中坐卧不宁,一时坐在桌前,一时又下地走动,来来回回,不知几遭。长庚前来扣门,细听得屋内响动,喊了一声“夫人”,卫茂漪一惊,忙教他进门。
长庚见卫茂漪额角薄汗,垂首说道:“我自作主张,怂恿小主人前往秦宫,徒惹夫人忧心。”卫茂漪沉默了半晌,道:“你自幼傍他左右,晓得这其中利害,我实实不能怪你。如今只愿你所说的的不虚,秦帝再不是当年的端王,我的容与能够平安归来。”说着时,不觉将眼眺望远方。
缄默一阵子,卫茂漪又开口说道:“他死前立意教容与替他复国,你不过忠于旧主罢了。”长庚听了,忙跪伏在地。卫茂漪转过身来,接着道:“容与早晚都是要走这一途的,做娘的看着孩子,只是忧心。”自古为母者,鞠养子女时,只怕他早日成长,待其长大,又是挂念不舍。
这边厢,卫容与同市舶司提举话毕,便一同前去秦宫。卫容与欲要贩马,卖与秦人。市舶司提举原是自己能够做主的,奈何卫容与一再抬价,市舶司提举说他不过,又被他一番央告,只得一道入宫,谒见秦帝。
这时节,秦帝凌策正在歪着脑袋,细审桌上墨迹。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君,挨着他坐在桌前,身穿一件月白色八爪金龙袍,生得韶容兰心,金相玉质,举止端方,态度款详。正自凝眸,握笔沉思。凌策看他书写,一时浅笑,一时凝眉,竟不知内侍移步上前。
紫袍内侍一连唤了三声,父子二人仍是埋首书案,没有应答。内侍无奈,挨近前来,弯腰如折柳,朗声喊道:“陛下,市舶司提举到了。”父子两个齐齐抬头,凌策如梦初觉,低语道:“是陶君到了。”言毕,便命人收拾了书案,又对一旁的儿子道:“熙儿,你权且留下。”此子正是皇后姜连茵所出,单名一个熙字。当下太子凌熙施了一礼,随着父亲,自坐了。
不消片刻,只远远见三人走来。最末乃是一个红袍少年,瞧不清形容,但觉红尘俗世之中,自不应有此国色。比及走得近了,又见这少年,绿鬓朱颜,正有秋月春花之姿;犀颅玉颊,不失仙风玉露之韵。凌策见了,不由大惊,心下直叹,这世间竟有如此一般无二的样貌。再仔细打量一番,又觉不同:虽有艳色,然这小儿莹心净性,分明泠泠如浚下寒泉。
卫容与朝上行礼,凌策见他举止有据,恍然间,只道是陶奎林复生,一时却忘记答礼。凌熙看出父亲失神,忙来打圆场,道:“陶君不远千里而来,着实辛苦。”凌策醒神,忙命赐座。
凌策又将眼在卫容与身上逡巡一番,方才说道:“朕尚不识陶君尊名。”卫容与微一欠身,答道:“唤外臣容与便是。”凌策又道:“朕有一疑惑不解之处,敢问陶君,因何前日市舶司提举说陶君姓卫?”卫容与微微一笑,道:“外臣父君早逝,自幼随母亲长大,便跟了母姓,做卫姓。”此言一出,凌策大惊失色,忙问道:“令母可是出自灵修?”顿上一顿,仍不足意,补充道:“可是灵修王姬?”
卫容与莫名其妙,口里仍是答道:“家母正是已故灵氛王的长女。莫非秦帝识得家母?”凌策闻言,先是点头,而后又摇头。凌熙在旁,看在眼中,亦是深感惊诧。
却说卫容与来时,卫茂漪千叮万嘱,教他在秦帝前,千万仔细,只道母亲是惧于世论。如今看秦帝言行,便认定两人是旧识。然而,秦帝既不愿承认,他自己必不能说破。
正在此时,清风乍起,各处宫殿檐下铁马随风起舞,玲玲之声,不绝于耳。卫容与闭上眼来,静听片刻,道:“好动人脆响。”待风止处,凌策道:“此是母妃在世时,吩咐朕悬挂的。”卫容与起身,望向檐角一揖,随即说道:“外臣年齿虽小,却也闻得元贞皇后贤名。”元贞,乃是故德妃姜月溶谥号,死后为秦帝凌彻追赠为后。
凌策闻得卫容与夸赞母亲,甚是高兴。一边厢的凌熙说道:“孤亦没有见过祖母,不能尽孝实在憾事。”卫容与笑道:“殿下只消替陛下分忧国事,早晚在元贞皇后灵前焚香祈福,尽孝莫大于此。”凌策略略颔首,笑向凌熙,表示意可。
卫容与看在眼中,只觉这个秦帝,性情和善,全不似母亲所说。凌策摆弄了一笑衣袖,看向卫容与,问道:“听得市舶司提举说,陶君是从西域而来。”凌熙闻言,不由精神大振,忙问道:“塞外可有甚么新鲜事?烦陶君说来。”卫容与不能拒绝,于是便将龙驹龙池、千泉野鹿诸事,拣一两件新奇的,又添油加醋,敷衍一番。直说得凌熙瞠目结舌,连连称奇。
凌策虽是面上不露,心底早是翻江倒海,不禁叹服。末了,凌熙说道:“不想陶君与孤年龄仿佛,就只身前往西域,有此奇遇。”卫容与忙接口道:“外臣最是粗犺无用的,若非家母从旁护佑,小命早丢在塞外了。”
驼队众人愈往西行,愈近秦国,卫茂漪则更添愁绪一分。卫容与看在眼中,不解何故,便去说与明光。二人谈论之时,正被长庚听去,他略一思忖,已是参透了七八分。
是夜,众人围坐在篝火前嬉闹。卫茂漪吃了一碗热粥,自去一处僻静所在,向东遥望。白釉似的脸儿,淡淡含愁。正在此时,长庚悄得移步近前,问道:“夫人是在望长安么?”卫茂漪回首,见是长庚,且不答言,只道:“咱明日就要入秦了。”
长庚将头半垂,状似沉思,口里说道:“当年,官家贩盐到塞外,赎买了我,返归中原之时,也曾经过此地。”卫茂漪接口道:“入秦的官道只此一条。”长庚微微颔首,又道:“时隔多年,那些日子的光景,就像昨日似的。”
两人缄默了一阵子,长庚道:“我非是天生为奴的。我出生在一个西域小国皇族里,长到五岁时,被突厥灭国,无奈沦为奴隶。后来幸遇官家,才得脱苦海。”卫茂漪吃了一惊,道:“从不曾听人说过,你却有此过往。”长庚苦笑道:“前事暗昧,恍如隔世罢了。”他忽而欢快起来,道:“官家仁厚,从未将我看做奴隶。虽是亲随,不惟没有朝打暮骂,还时常的赏赉无度,日子倒是较之寻常人家惬意许多。”他又絮絮说些前尘影事,尽是他随侍陶奎林时候。
卫茂漪心知他有意宽慰自己,并不说破,只佯作听得有味。长庚笑时,亦随之开怀。末了,长庚转过话锋,说道:“夫人,我有一事,若是说错,还望夫人勿要怪罪。”卫茂漪秀眉轻挑,但两眼瞅着长庚,示意他说话。
只见长庚向前一步,缓缓开口,说道:“小主人年近成童,官家在他这般年岁,早是能独当一面了。我的意思,是教小主人自带上一匹马,亲往秦宫,与秦帝交涉。”陶人素来与列国皇族多有干系,正所谓“官商勾结”是也。长庚见卫茂漪凝眉不语,又道:“此时正是小主人另立门户之机,若是坐失了,只怕将来追悔莫及。”
卫茂漪犹疑片刻,说道:“非是我不愿,只是当今秦帝性子,实在一言难尽。”原来,在卫茂漪看来,秦帝凌策仍是昔日的端王,嚣张跋扈,刚愎暴虐。长庚轻笑一声,道:“秦帝这许多年来被折挫得厉害,性子只怕早是收敛了。”话虽如此,卫茂漪仍是没法子安心,所以未置可否。
第二日,一干人等,携带骆驼马匹,浩浩荡荡踏入了秦国地界。先是在边关,长庚与卫容与、明光三个,将西域骏马私卖与了军营,却特特留下一匹拳毛騧。明光不解,问道:“阿爹,为何留了一匹马儿?咱有骆驼,不消马来代步。”长庚偷瞟了卫容与一眼,回道:“我自有用处。”
三人返程途中,原是长庚在前,卫容与、明光两个在后嬉闹。长庚蓦得开口道:“小主人可知我为何留下一匹拳毛騧?”卫容与愣了一下子,连连摇头。长庚解释道:“西秦素来兵雄列国,精兵良马,强弓劲弩。然而近十几年来,却被内乱所困,早已不复昔年盛况。为防边境之危,索性关闭了边关榷场,所以眼下,秦国正缺战马。”卫容与讷讷点头,长庚接着朗声道:“望公子前往长安,谒见秦帝,将此拳毛騧献上。”
一行人在路月余,始才抵达长安。寻一处客舍落脚,卫茂漪又仔细将儿子吩咐了一番。卫容与无奈,笑道:“阿娘,你说的我尽都记下了,入了秦宫,诸事自然留心。况且我今日只是前去市舶司,未必得见秦帝。”卫茂漪只是轻叹,道:“若非万不得已,我绝不教你见他。”
却说,卫容与去后,卫茂漪独自个在房中坐卧不宁,一时坐在桌前,一时又下地走动,来来回回,不知几遭。长庚前来扣门,细听得屋内响动,喊了一声“夫人”,卫茂漪一惊,忙教他进门。
长庚见卫茂漪额角薄汗,垂首说道:“我自作主张,怂恿小主人前往秦宫,徒惹夫人忧心。”卫茂漪沉默了半晌,道:“你自幼傍他左右,晓得这其中利害,我实实不能怪你。如今只愿你所说的的不虚,秦帝再不是当年的端王,我的容与能够平安归来。”说着时,不觉将眼眺望远方。
缄默一阵子,卫茂漪又开口说道:“他死前立意教容与替他复国,你不过忠于旧主罢了。”长庚听了,忙跪伏在地。卫茂漪转过身来,接着道:“容与早晚都是要走这一途的,做娘的看着孩子,只是忧心。”自古为母者,鞠养子女时,只怕他早日成长,待其长大,又是挂念不舍。
这边厢,卫容与同市舶司提举话毕,便一同前去秦宫。卫容与欲要贩马,卖与秦人。市舶司提举原是自己能够做主的,奈何卫容与一再抬价,市舶司提举说他不过,又被他一番央告,只得一道入宫,谒见秦帝。
这时节,秦帝凌策正在歪着脑袋,细审桌上墨迹。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郎君,挨着他坐在桌前,身穿一件月白色八爪金龙袍,生得韶容兰心,金相玉质,举止端方,态度款详。正自凝眸,握笔沉思。凌策看他书写,一时浅笑,一时凝眉,竟不知内侍移步上前。
紫袍内侍一连唤了三声,父子二人仍是埋首书案,没有应答。内侍无奈,挨近前来,弯腰如折柳,朗声喊道:“陛下,市舶司提举到了。”父子两个齐齐抬头,凌策如梦初觉,低语道:“是陶君到了。”言毕,便命人收拾了书案,又对一旁的儿子道:“熙儿,你权且留下。”此子正是皇后姜连茵所出,单名一个熙字。当下太子凌熙施了一礼,随着父亲,自坐了。
不消片刻,只远远见三人走来。最末乃是一个红袍少年,瞧不清形容,但觉红尘俗世之中,自不应有此国色。比及走得近了,又见这少年,绿鬓朱颜,正有秋月春花之姿;犀颅玉颊,不失仙风玉露之韵。凌策见了,不由大惊,心下直叹,这世间竟有如此一般无二的样貌。再仔细打量一番,又觉不同:虽有艳色,然这小儿莹心净性,分明泠泠如浚下寒泉。
卫容与朝上行礼,凌策见他举止有据,恍然间,只道是陶奎林复生,一时却忘记答礼。凌熙看出父亲失神,忙来打圆场,道:“陶君不远千里而来,着实辛苦。”凌策醒神,忙命赐座。
凌策又将眼在卫容与身上逡巡一番,方才说道:“朕尚不识陶君尊名。”卫容与微一欠身,答道:“唤外臣容与便是。”凌策又道:“朕有一疑惑不解之处,敢问陶君,因何前日市舶司提举说陶君姓卫?”卫容与微微一笑,道:“外臣父君早逝,自幼随母亲长大,便跟了母姓,做卫姓。”此言一出,凌策大惊失色,忙问道:“令母可是出自灵修?”顿上一顿,仍不足意,补充道:“可是灵修王姬?”
卫容与莫名其妙,口里仍是答道:“家母正是已故灵氛王的长女。莫非秦帝识得家母?”凌策闻言,先是点头,而后又摇头。凌熙在旁,看在眼中,亦是深感惊诧。
却说卫容与来时,卫茂漪千叮万嘱,教他在秦帝前,千万仔细,只道母亲是惧于世论。如今看秦帝言行,便认定两人是旧识。然而,秦帝既不愿承认,他自己必不能说破。
正在此时,清风乍起,各处宫殿檐下铁马随风起舞,玲玲之声,不绝于耳。卫容与闭上眼来,静听片刻,道:“好动人脆响。”待风止处,凌策道:“此是母妃在世时,吩咐朕悬挂的。”卫容与起身,望向檐角一揖,随即说道:“外臣年齿虽小,却也闻得元贞皇后贤名。”元贞,乃是故德妃姜月溶谥号,死后为秦帝凌彻追赠为后。
凌策闻得卫容与夸赞母亲,甚是高兴。一边厢的凌熙说道:“孤亦没有见过祖母,不能尽孝实在憾事。”卫容与笑道:“殿下只消替陛下分忧国事,早晚在元贞皇后灵前焚香祈福,尽孝莫大于此。”凌策略略颔首,笑向凌熙,表示意可。
卫容与看在眼中,只觉这个秦帝,性情和善,全不似母亲所说。凌策摆弄了一笑衣袖,看向卫容与,问道:“听得市舶司提举说,陶君是从西域而来。”凌熙闻言,不由精神大振,忙问道:“塞外可有甚么新鲜事?烦陶君说来。”卫容与不能拒绝,于是便将龙驹龙池、千泉野鹿诸事,拣一两件新奇的,又添油加醋,敷衍一番。直说得凌熙瞠目结舌,连连称奇。
凌策虽是面上不露,心底早是翻江倒海,不禁叹服。末了,凌熙说道:“不想陶君与孤年龄仿佛,就只身前往西域,有此奇遇。”卫容与忙接口道:“外臣最是粗犺无用的,若非家母从旁护佑,小命早丢在塞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