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广播上播放恢复高考的消息时,魏无羡正在校外准备参与一场械斗——学校的混混们和待业知青们争夺篮球场——尽管已退出江湖,但此等大事,魏哥不得不参与。
大喇叭播放这则新闻时,一触即发的局面突然静止,所有知青们都抬头凝神听新闻。新闻反复播放了几次之后,知青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人突然说,“还打什么,谁还有空打篮球,还不回家复习功课?!“,知青们迅速退场,一场大战无声消弭。
这是粗线条的魏无羡第一次觉得高考和他也有所关联。
恢复高考这一事件以雷霆之势迅速席卷了全国,消息飞快地传播着,在街头巷尾蔓延着。连懵懵懂懂的魏无羡,也被各方面地影响到了。
街头巷尾再也没有大批社会青年聚众生事,篮球场上只有小孩子们在争抢位置了;高二的学生放学后有了强制性自习课,他、蓝忘机、巷子里另两个孩子放学后都必须多上两个小时自习课才能回家;藏色的工作强度一下子加大,他回家后经常没有晚饭吃;学校教学用纸大为紧张——大量的纸张被紧急抽调去印刷高考试卷了,一页草稿纸先用铅笔正反面写满、再用圆珠笔写在铅笔印上写满才能换——直到国家抽调了原先准备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去印刷试卷,情况才稍稍好转……
这一切的变动中,蓝忘机的所受的冲击最小。他功课好,自习课上早早完成作业,还能帮一下其他同学:他会做简单的晚饭,魏无羡经常买了两人份的馒头去他家蹭饭;蓝家书本纸张多,蓝忘机除了有很多手抄的习题册,居然还有一大摞空白信纸,他自己节省着用纸,把信纸都给了魏无羡……
蓝启仁并未大肆宣传蓝曦臣考上大学的消息,他只在得知消息的当天晚上,多做了两个菜,在饭桌上告诉了蓝忘机,并叮嘱蓝忘机不要对外宣扬。
1978年春节前,蓝曦臣再次回家过年,他上魏家拜访时,亲口告知了魏长泽和藏色他的高考录取结果。
魏长泽和藏色长年两地分居,藏色一人带皮猴魏无羡带着心力憔悴,夫妇俩十分感激蓝家兄弟对魏无羡的正面影响,加上魏长泽常年在外出差,各种补贴很多,家境相对富裕,一家人来蓝家拜年时,藏色准备了一份扎扎实实的贺礼——一件魏长泽单位新发的毛料大衣和几十斤全国粮票,送给蓝曦臣。
这份礼太重,蓝曦臣再三推辞,藏色执意要他试试大衣,蓝曦臣实在推辞不了,只能站起来试衣服。
魏无羡随口问蓝忘机,“你叔叔陪你哥去大学报道时,你要不要来我家住?”
蓝曦臣笑着接话,“叔父下学期教学任务重,假期一直忙着备课,行李又都是书,太重,叔父腰又不太好,忘机比我晚开学几天,忘机送我去学校。”
魏无羡猛地抬头,一脸谄媚,“能带上我吗?蓝大哥,我也能帮你扛行李。”
几天后,蓝家兄弟和魏无羡背着大包小包走出了小巷。蓝曦臣穿着新大衣,笔挺的大衣衬得他身姿更加挺拔。蓝忘机和魏无羡穿着最普通的军用棉大衣,两人比蓝曦臣稍矮一点,也都是身高腿长。三人站一起,说不出的赏心悦目。
清晨雾色中,小巷里零星的灯光一点点亮起,魏蓝两家的父母站在巷口,看着三人渐渐远去。
蓝曦臣推开宿舍门时,屋里的几个人同时扭头看了过来。
窗边一张书桌前站起一人,这人大概二十五、六岁上下,身材极高大,他径直向三人走来,直截了当地发问,“哪位是蓝曦臣?”
蓝曦臣放下手中的行李,握了握对方伸出来的手,“我就是,这是我两个弟弟。”
对方重重回握了一下,“聂明玦。”
聂明玦转身从书桌上拿起一张纸塞给蓝曦臣,干脆利落地地咐,“这些都是要办的手续,我们宿舍正要一起去学生处注册办学生证、领教材、办图书证,你和我们一起去,你弟弟们留在宿舍里,正好帮你整理行李。”
蓝曦臣道,“我带他们一起去。注册完,还需要去学校招待所开间房。”
窗边另一人很和蔼地插话,“不用了,我是本地人,一会儿注册完还要回家,你弟弟们可以在我床上挤一挤,节省些花销。”
他笑了笑,指了指桌上的红鸡蛋,“我爱人刚生了孩子,我这几天都要回家照顾她。”
蓝曦臣在校园里四处奔波办理相关手续的时候,蓝忘机和魏无羡一起乘车到了市区游览。
两人早就在广播里听到过兵马俑和古城墙的新闻,这也是魏无羡主动请缨跟来西安的原因。可惜兵马俑博物馆尚在修缮,古城墙还未修复,但钟楼前的的四大街、陕西历史博物馆足以让两人兴奋地逛了一整天。
吃完晚饭回到宿舍,两人都满心兴奋,想和蓝曦臣分享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回到宿舍,发现众人居然都在灯下苦读——每个人都捧着今天才领到的课本,围坐在书桌前,边看边讨论。
蓝忘机和魏无羡面面相觑,蓝曦臣示意弟弟从自己书架上拿几本书,让他俩自己读书。蓝忘机捧着《哥德巴赫猜想》,魏无羡找到一本科普杂志,两人对坐在蓝曦臣床上阅读。
一屋子人挑灯苦读到熄灯。熄灯后,聂明玦打开门,大家就着走廊里的灯光收拾、洗漱。洗漱后,蓝曦臣让弟弟和魏无羡挤着睡他的床铺,两人个子虽高,但都还在抽条,都很削瘦,一张单人床勉强可以挤下;他自己则去睡那个本地同学的床。
众人躺在床上,都是满心兴奋,黑暗中,不知谁挑了个头,大家继续卧谈。
宿舍一共八名新生,其中三人已经成家,其他五人都比蓝曦臣大,话题说着说着,说到现在寝室中最小的两人——蓝忘机和魏无羡——身上。
一人感慨,“你们一进门时,我以为是兄弟三人都考上大学了。我家兄弟姐妹四人,这次都参加高考了,考上两个,另两个准备下次再考。”
另一人接话,“家里供的起?”
前一人斩钉截铁,“我已有多年工龄,可以继续领工资,我的工资还可以供一个弟弟或妹妹。只要能考上,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
聂明玦亦斩钉截铁,“我弟弟不爱学习,我打断他腿也要逼他上进。”
聂明玦刚才和蓝忘机交谈了几句,很是喜欢蓝忘机的谈吐,笑着问,“两个小家伙半年后就要参加高考了吧,打算报什么专业?”
蓝忘机想了想,“理科。” ,魏无羡同时回答,“工科,我喜欢动手。”
黑暗中几个声音同时响起。
“国家正提倡科技强国,理工科好!“”对,理工科更适合你们应届毕业生,文科更需要阅历的支持,你们没读过生活这本书,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有限。“
蓝曦臣附和道,“我有个朋友,理科基础不好,这次被山东大学的文史专业录取,我很看好他。“
另一人感慨,“不管文理,都要学英语,我一点都没学过,必须要拼命了,不能比你们比下去。”
魏无忌好奇问道,“学校没教过吗?”
此人哈哈一笑,豁达之极,“我初中毕业就下乡了,高中课程都是自学的。高考前10天,我还在地里一边除草,一边背地理名词。一不留神,把苗都除了,把草留下了。”
……
魏无羡一向聒噪,但这个晚上,他难得的安静,聚精会神地听大家讨论、指点。
众人的声音慢慢低了下去,宿舍中慢慢安静了下来,魏无羡突然凑近蓝忘机,在他耳边低声道,“蓝忘机,我们要一起上大学,上同一间大学,住同一间宿舍。”
蓝忘机扭头,借着窗外的月色,看着魏无羡近在咫尺、闪闪发亮的双眼,低低地“嗯”了一声。
第二天早上,魏无羡醒来时,宿舍内只有蓝忘机一人,其他人都去图书馆看书了。
两人没有图书证,原本进不了图书馆。魏无羡胆大,趁看门的老头没注意,带着蓝忘机偷偷溜进了图书馆阅读室。
这时还没开学,图书馆已是座无虚席。
图书馆墙上挂着十六个大字,“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满山书海中,学子们伏案苦读。
后记:
1977年高考会集了从1966年停废高考至1977年之间11年的高中和初中学生,加上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极少数将于1978年毕业的优秀高中生提前报考,总共累积了前后达13年的考生。教育部曾有预估,认为报考人数可能达2000万人(计划招生21.5万人的话,录取率刚刚超过1%。),当时国家并没有充分的准备,紧急调用纸张印刷考试用的试卷,试卷先调用准备印刷《毛选》第五卷的纸张——考试不收费,每个考生只收五毛钱考卷费,不足部分由国家补贴。
77、78级两届学生由于入学时年龄较大,有许多人上学前已有多年工龄,可以继续领工资;这两届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允许结婚生子。
大喇叭播放这则新闻时,一触即发的局面突然静止,所有知青们都抬头凝神听新闻。新闻反复播放了几次之后,知青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人突然说,“还打什么,谁还有空打篮球,还不回家复习功课?!“,知青们迅速退场,一场大战无声消弭。
这是粗线条的魏无羡第一次觉得高考和他也有所关联。
恢复高考这一事件以雷霆之势迅速席卷了全国,消息飞快地传播着,在街头巷尾蔓延着。连懵懵懂懂的魏无羡,也被各方面地影响到了。
街头巷尾再也没有大批社会青年聚众生事,篮球场上只有小孩子们在争抢位置了;高二的学生放学后有了强制性自习课,他、蓝忘机、巷子里另两个孩子放学后都必须多上两个小时自习课才能回家;藏色的工作强度一下子加大,他回家后经常没有晚饭吃;学校教学用纸大为紧张——大量的纸张被紧急抽调去印刷高考试卷了,一页草稿纸先用铅笔正反面写满、再用圆珠笔写在铅笔印上写满才能换——直到国家抽调了原先准备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去印刷试卷,情况才稍稍好转……
这一切的变动中,蓝忘机的所受的冲击最小。他功课好,自习课上早早完成作业,还能帮一下其他同学:他会做简单的晚饭,魏无羡经常买了两人份的馒头去他家蹭饭;蓝家书本纸张多,蓝忘机除了有很多手抄的习题册,居然还有一大摞空白信纸,他自己节省着用纸,把信纸都给了魏无羡……
蓝启仁并未大肆宣传蓝曦臣考上大学的消息,他只在得知消息的当天晚上,多做了两个菜,在饭桌上告诉了蓝忘机,并叮嘱蓝忘机不要对外宣扬。
1978年春节前,蓝曦臣再次回家过年,他上魏家拜访时,亲口告知了魏长泽和藏色他的高考录取结果。
魏长泽和藏色长年两地分居,藏色一人带皮猴魏无羡带着心力憔悴,夫妇俩十分感激蓝家兄弟对魏无羡的正面影响,加上魏长泽常年在外出差,各种补贴很多,家境相对富裕,一家人来蓝家拜年时,藏色准备了一份扎扎实实的贺礼——一件魏长泽单位新发的毛料大衣和几十斤全国粮票,送给蓝曦臣。
这份礼太重,蓝曦臣再三推辞,藏色执意要他试试大衣,蓝曦臣实在推辞不了,只能站起来试衣服。
魏无羡随口问蓝忘机,“你叔叔陪你哥去大学报道时,你要不要来我家住?”
蓝曦臣笑着接话,“叔父下学期教学任务重,假期一直忙着备课,行李又都是书,太重,叔父腰又不太好,忘机比我晚开学几天,忘机送我去学校。”
魏无羡猛地抬头,一脸谄媚,“能带上我吗?蓝大哥,我也能帮你扛行李。”
几天后,蓝家兄弟和魏无羡背着大包小包走出了小巷。蓝曦臣穿着新大衣,笔挺的大衣衬得他身姿更加挺拔。蓝忘机和魏无羡穿着最普通的军用棉大衣,两人比蓝曦臣稍矮一点,也都是身高腿长。三人站一起,说不出的赏心悦目。
清晨雾色中,小巷里零星的灯光一点点亮起,魏蓝两家的父母站在巷口,看着三人渐渐远去。
蓝曦臣推开宿舍门时,屋里的几个人同时扭头看了过来。
窗边一张书桌前站起一人,这人大概二十五、六岁上下,身材极高大,他径直向三人走来,直截了当地发问,“哪位是蓝曦臣?”
蓝曦臣放下手中的行李,握了握对方伸出来的手,“我就是,这是我两个弟弟。”
对方重重回握了一下,“聂明玦。”
聂明玦转身从书桌上拿起一张纸塞给蓝曦臣,干脆利落地地咐,“这些都是要办的手续,我们宿舍正要一起去学生处注册办学生证、领教材、办图书证,你和我们一起去,你弟弟们留在宿舍里,正好帮你整理行李。”
蓝曦臣道,“我带他们一起去。注册完,还需要去学校招待所开间房。”
窗边另一人很和蔼地插话,“不用了,我是本地人,一会儿注册完还要回家,你弟弟们可以在我床上挤一挤,节省些花销。”
他笑了笑,指了指桌上的红鸡蛋,“我爱人刚生了孩子,我这几天都要回家照顾她。”
蓝曦臣在校园里四处奔波办理相关手续的时候,蓝忘机和魏无羡一起乘车到了市区游览。
两人早就在广播里听到过兵马俑和古城墙的新闻,这也是魏无羡主动请缨跟来西安的原因。可惜兵马俑博物馆尚在修缮,古城墙还未修复,但钟楼前的的四大街、陕西历史博物馆足以让两人兴奋地逛了一整天。
吃完晚饭回到宿舍,两人都满心兴奋,想和蓝曦臣分享这一天的所见所闻。回到宿舍,发现众人居然都在灯下苦读——每个人都捧着今天才领到的课本,围坐在书桌前,边看边讨论。
蓝忘机和魏无羡面面相觑,蓝曦臣示意弟弟从自己书架上拿几本书,让他俩自己读书。蓝忘机捧着《哥德巴赫猜想》,魏无羡找到一本科普杂志,两人对坐在蓝曦臣床上阅读。
一屋子人挑灯苦读到熄灯。熄灯后,聂明玦打开门,大家就着走廊里的灯光收拾、洗漱。洗漱后,蓝曦臣让弟弟和魏无羡挤着睡他的床铺,两人个子虽高,但都还在抽条,都很削瘦,一张单人床勉强可以挤下;他自己则去睡那个本地同学的床。
众人躺在床上,都是满心兴奋,黑暗中,不知谁挑了个头,大家继续卧谈。
宿舍一共八名新生,其中三人已经成家,其他五人都比蓝曦臣大,话题说着说着,说到现在寝室中最小的两人——蓝忘机和魏无羡——身上。
一人感慨,“你们一进门时,我以为是兄弟三人都考上大学了。我家兄弟姐妹四人,这次都参加高考了,考上两个,另两个准备下次再考。”
另一人接话,“家里供的起?”
前一人斩钉截铁,“我已有多年工龄,可以继续领工资,我的工资还可以供一个弟弟或妹妹。只要能考上,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
聂明玦亦斩钉截铁,“我弟弟不爱学习,我打断他腿也要逼他上进。”
聂明玦刚才和蓝忘机交谈了几句,很是喜欢蓝忘机的谈吐,笑着问,“两个小家伙半年后就要参加高考了吧,打算报什么专业?”
蓝忘机想了想,“理科。” ,魏无羡同时回答,“工科,我喜欢动手。”
黑暗中几个声音同时响起。
“国家正提倡科技强国,理工科好!“”对,理工科更适合你们应届毕业生,文科更需要阅历的支持,你们没读过生活这本书,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有限。“
蓝曦臣附和道,“我有个朋友,理科基础不好,这次被山东大学的文史专业录取,我很看好他。“
另一人感慨,“不管文理,都要学英语,我一点都没学过,必须要拼命了,不能比你们比下去。”
魏无忌好奇问道,“学校没教过吗?”
此人哈哈一笑,豁达之极,“我初中毕业就下乡了,高中课程都是自学的。高考前10天,我还在地里一边除草,一边背地理名词。一不留神,把苗都除了,把草留下了。”
……
魏无羡一向聒噪,但这个晚上,他难得的安静,聚精会神地听大家讨论、指点。
众人的声音慢慢低了下去,宿舍中慢慢安静了下来,魏无羡突然凑近蓝忘机,在他耳边低声道,“蓝忘机,我们要一起上大学,上同一间大学,住同一间宿舍。”
蓝忘机扭头,借着窗外的月色,看着魏无羡近在咫尺、闪闪发亮的双眼,低低地“嗯”了一声。
第二天早上,魏无羡醒来时,宿舍内只有蓝忘机一人,其他人都去图书馆看书了。
两人没有图书证,原本进不了图书馆。魏无羡胆大,趁看门的老头没注意,带着蓝忘机偷偷溜进了图书馆阅读室。
这时还没开学,图书馆已是座无虚席。
图书馆墙上挂着十六个大字,“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满山书海中,学子们伏案苦读。
后记:
1977年高考会集了从1966年停废高考至1977年之间11年的高中和初中学生,加上197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极少数将于1978年毕业的优秀高中生提前报考,总共累积了前后达13年的考生。教育部曾有预估,认为报考人数可能达2000万人(计划招生21.5万人的话,录取率刚刚超过1%。),当时国家并没有充分的准备,紧急调用纸张印刷考试用的试卷,试卷先调用准备印刷《毛选》第五卷的纸张——考试不收费,每个考生只收五毛钱考卷费,不足部分由国家补贴。
77、78级两届学生由于入学时年龄较大,有许多人上学前已有多年工龄,可以继续领工资;这两届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允许结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