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魏无羡是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第一次听到了他母校的名字。
蓝忘机出国后,漫长的暑假无所事事,魏无羡再次和以前的玩伴们从早到晚厮混在一起。
一天,一群小伙伴们一起看电影时,电影屏幕上突然打出一行字,“魏无羡,请速回家中,中国科大的老师在等你。” 播放员也用广播大声重复了几遍这行字幕,电影院里响起嗡嗡的议论声,“这是哪个学校,北京的吗?” “我闺女明年考大学,真希望明年电影院播她的名字。”“魏无羡是成天在街口骗小孩糖葫芦的那个魏无羡吗?他也能上大学?!”……
魏无羡茫然回到家中,藏色正和中国科大的招生老师相谈甚欢,魏无羡向老师问过好之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我没有填报中国科技大学啊,我填的三个志愿都没有科技大学啊。”
招生老师很和蔼的笑笑,“中科院对科大有特殊关照政策,科大是零批次,可以随便挑学生,回头我打个电话,你的档案就可以转过去了。“ 魏无羡也有些高兴,”学校在北京吧,那我可以去北京了?”
老师微微一笑,”以前在北京,现在迁到安徽合肥了。“
老师走后,藏色带魏无羡去电话班给魏长泽打了个长途电话,魏无羡听到藏色兴奋地说,“不管啥学校,能上大学就好。”“老师和我宣传了校风,学生们学习很拼命,听起来一个学校都是蓝忘机,这学校一定要去。”……
八月底,魏无羡拒绝了藏色送他去大学的建议,藏色本来执意要送,学校突然通知她工作调动有了进展,藏色必须留在单位处理相关手续,魏无羡就一人拎着两个行李包,独自上了去合肥的火车。
一路公共汽车把魏无羡从火车站拉到了郊区的中科大主校区东区,学校先让新生们把行李放在新生办公室,学生处的老师们指导新生们办完了一系列的入校手续后,辅导员晓星尘带着魏无羡所在的物理系全体新生扛着行李又上了一辆大巴,开向郊区的郊区——建设中的科大西区。
大巴开进一扇铁门里的大片芦苇荡中,此时正值盛夏,华东的夕阳还带有几分灼热,照在一片连天的芦苇上,反耀出大片金灿灿的光芒,极尽苍茫和壮美。视线之中,只有一栋几层高的小楼和几间平房。
晓星尘带着学生们走到楼房前一片空地上,虚指了一下不远处的几间平房,开始介绍,“新校区还在建设中,现在暂时就这一栋楼——一号楼。那几间平房是食堂、水房、医务室和保卫科,平房里也有两间教室,大部分课程会在那里上,但你们上体育课、做实验、去图书馆还是需要去东区。”
晓星尘年龄不大,热情开朗,介绍完新校区的基本基本情况后突然捉狭地笑了起来,“西区还很荒芜,学校为安全考虑,暂时只安排男生住过来。二号楼正在打地基,计划在二号楼修好后同时修建教学楼、新食堂和三号楼,三号楼会是女生楼。按学校的规划,你们毕业前有一定希望能看到女生住进西区。”
住宿条件很好,一间四人。同宿舍的四人打扫完卫生、收拾完行李后,本想一起在校区逛逛,可是下了楼无处可去,在一片蛙鸣声中绕着宿舍楼走了一圈,又一起回到宿舍。其中一人拿出信纸开始写信,魏无羡也受到启发,给藏色写了几行字报了平安。
很意外的,宿舍楼晚上不熄灯。周围完全没有楼房或住家,一片黑暗中,唯有一号楼中灯光灿烂。
魏无羡很快喜欢上这片孤独而自由的土地。
整个校区就三百多新生,没有老师,没有家属楼,甚至没有上一届77级的师兄们,新生们毫无大学生活的经验,除了上课时间内短时间见到老师,其他时间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不知道该看什么书。
没人引导的状态下,新生们自发地保持了高考前的状态,刻苦攻读。三百多个新生被一道铁门关在这片荒野中,意外的团结;同宿舍的四人来自天南地比,年龄相近,相处和睦;另三人性格迥异,但学习起来的认真刻苦如同蓝忘机的拜把子兄弟——正如藏色所憧憬的,魏无羡再次进入了日夜苦读的蓝家学习组,只不过这次不是学习小组了,而是整个校区的超大学校组。
每天清晨,有人在芦苇里有限的空地里晨跑;早饭后,大家在两个教室中等东区的老师们来上课——新蓝氏三人组轮流把魏无羡揪下床,挟持进教室;如果有体育课或实验课,成群的学生结伴走在又窄又崎岖的乡间小道上到东区上课,上完课后,再结伴回到大铁门内的这片荒地中。晚饭后,大家匆匆忙忙在宿舍楼一楼的一个大房间内占座位上自习,大房间的座位有限,晚到的人只能到白天充当教室的平房里去上自习看书——夏天时,平房内学习很舒服,累了走出教室外就可以看到灿烂星空、听到周围一片蛙鸣声,颇为惬意;秋冬季节,平房的窗缝漏风,室内寒风刺骨,但即使这样,大多数人依旧选择在平房里苦读,而不是留在相对容易分心的宿舍里看书。
校区里有个小卖部,东西很少,很多生活用品都需要到校外去买。校区外也是大片的荒地,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小道步行半小时以上,可以到相对热闹一些的街道上买些日用品。楼里有几个学生是学校子弟,他们从家里带来了自行车,谁有需要,就向他们借用这几辆车骑出去办事或购物——路况实在太坏,曾有个学生骑车出去,扛着颠掉了一个轮子的自行车回来。另一辆自行车随即骑了出去,买了修理工具,几个男生拿着扳手围着自行车一阵整理,车就又能接着骑了。
三百多的学生日夜相处,彼此都很熟悉,在一个萧杀的深秋夜晚,魏无羡的名字被所有一号楼的新生们熟知。
西区毫无楼房、树木遮挡,深秋的寒风肆无忌惮呼啸,平房的窗户边会漏风,晚自习的学生们自发地挤坐在教室中间,相对暖和些。
魏无羡那天白天少穿了一件外套,有些轻微感冒,恰巧第二天有考试,魏无羡不用“蓝氏”三人组劝说,还是坚持来了平房上晚自习。他怕把感冒传染给大家,单独坐在了窗边。隔壁宿舍的一位老大哥怕他着凉加重病情,特意找了件自己上山下乡时做农活时穿的大棉衣披在他身上。
正好碰上校领导和生活处的老师们晚上来视察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几个老师一进教室,就看到窗边孤零零坐着的魏无羡——一个一米八几的、缩在大棉衣中簌簌发抖、留着鼻涕的大小伙子。
老师们围着魏无羡嘘寒问暖。生活处领导询问他日常生活细节,魏无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食堂关了,就没地方买吃的,下了晚自习,实在很饿。” ,“小卖部里也没有盐和糖,牙疼想用盐水漱口,要出门很远才能买到。”…… 女老师已届中年,看着魏无羡身上笨重过时的厚棉衣和脸上纯净的笑容,分外心痛,一连声道,“学生们不容易,不容易啊。”
魏无羡在老师们的包围中以一当十,畅所欲言。他口才了得,神情天真,再加上因为感冒而湿润的一双大眼睛,时不时流鼻涕的窘态,极大地激发了各位老师的怜爱之心。
几天后,校报上刊登了魏无羡在老师们的包围中灿烂微笑的照片,照片标题——寒门学子刻苦攻读。与此同时,每间教室里也多了一个大铁炉,每晚烧起来供学生们取暖;一号楼一楼的一个小房间里多了个小炉子,可供学生们在食堂关门后下面条;小卖部里有了糖和盐销售……
一时间内,一号楼各宿舍争相传阅这张校报,调侃魏无羡为楼花——一号楼楼花。
魏无羡身高比绝大多数学生都高出大半个头,相貌也是公认的丰神俊朗,这种调侃纯属善意,魏无羡本人浑不在意。当事人不在乎,这外号喊了几天也就自然消停了。
宿舍内倒是多调侃了几天,直到某天晚上卧谈会上魏无羡有感而发,“你们没见过我高中的好朋友,他长的比我还好看些。那天要是他坐窗户边,估计学校要给每个教室生两炉子,小卖部里还能买到酱油和醋。”,“认识他时,我是街道一霸,打遍附近几个街区无敌手。要不是他处处管着我,督促我学习,我估计多半上不了大学,现在已经招工或参军了。”
……
话匣子打开,魏无羡滔滔不绝说到其他三个铺上的室友都睡着了,他才停了下来。
在宿舍里老大的呼噜声中,他想到那张俊秀的脸,那双看似冷淡但总是隐藏不住关切神色的淡色眼眸,微微地笑了。
期末返家前,魏无羡拿到成绩单,他沉默了良久,写了封信给藏色,表示想留校复习,不回家过年了。
接到家信后,“留校复习功课”的字句让魏家夫妻俩目瞪口呆、惊吓过度。夫妻俩简单商量了一下,藏色揣着个鼓鼓囊囊装满大团结和全国粮票的钱包,魏长泽带了一条粗粗的皮带一起杀到了合肥。
一号楼在假期封了楼,个别因各种原因不回家过年的学生们被安排到了东区学生楼居住。魏长泽夫妻在宿舍里待了几天,陪着魏无羡啃书——藏色看着儿子聚精会神地看书,忧大于喜,不停的和魏长泽小声嘀咕,“咱儿子是受啥刺激了?!”, “过年了,他现在不该是在外面和小混混们抽烟打架吗?”
藏色看儿子读书辛苦,又是年节,有心从想给儿子多买些好吃的补补,但当时的安徽还属于经济极落后的省份,合肥几乎没有什么商业气氛,加上临近年关,更是没几家商店或餐馆还在正常营业,藏色鼓鼓的钱包,最终只花出去了两个铝饭盒的钱——魏家三口,每人每天端着一只铝饭盒去学校食堂吃饭。
79年的春节,对魏家而言,是个很特殊的春节。
大年三十那天中午,魏家三口在食堂和校领导、学生们一起共进了午餐——科大的传统,所有留校学生年三十的那顿午饭免费,剩下的食物由学生们用饭盒打包带回宿舍,做年夜饭和初一的饭菜;晚上,在校招待所的房间里吃着中午打包的剩菜做年夜饭,听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守夜。
大年初一,尽管天气很冷,但却是个冬日里难得的大晴天,藏色硬拽着一寒假都在刻苦攻读的魏无羡出门,一家人去市中心逛街。
市中心一片萧条——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休息中;马路上除了非常少的几辆公共汽车,看不到任何车辆;各家各户也都在家中团聚过年,除了偶尔看到几个孩子在街上疯跑着放鞭炮,完全看不到人影。
寒风凛冽,一家三口想吃点东西取暖,连家开门营业的小面馆都找不到,想坐公共汽车回学校,等了半天也没等到一辆车,只能抖抖索索地在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父子俩心里多少都有点埋怨藏色的异想天开,但都很聪明的闭口不言。
魏无羡一如既往地穿的少,又一如既往地没带手套,他把双手袖在外套袖子里,供背缩肩地走在父母背后。
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呼吸着清新冷冽的空气,藏色突然停下脚步,转身对儿子开怀笑了起来。魏无羡抬头看着蓝天白云,看着清澈明亮的天空,只觉得心中开阔畅快,也直起腰,开开心心地笑出来。魏长泽看着相对傻笑的母子俩,也情不自禁地微笑了起来。
这个寒假之后,魏无羡在学校里的成绩再次名列前茅,直至他大学毕业。
后记:
70年代末、80年代的招生是计划经济下的特殊做法,国家对中科院有特殊关照政策,科大是零批次,谁便挑学生。
1979年,中国科大派出大批教师前往各地争取优秀学生。
1983年,正在电影院放松的白重恩看到幕布跳出大大的通知——白重恩注意:速回家中,中国科大老师等你。(白重恩,83届中科大校友,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1969年末,珍宝岛事件致使中苏关系紧张。出于战略考虑,让北京的高校开启了下放的征途。其他大学死也不出北京,中科大根基不深,被当做文化毒瘤于1969年12月驱逐出京。
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没有敢接收这所大学,在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几个省都以粮食不够吃拒绝了科大落户,当时的安徽省省长目光远大,主动要求接收了这所学校。
搬迁处曾三易其址。河南南阳、安徽安庆、安徽合肥。
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过程中,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
科大的在合肥的主校区东区原来是合肥师范学院的旧址。合肥师院原是个文科学院,没有物理、化学等理工专业。所以校园里没有实验室,没有工场,没有足够的电源,水源,煤气等理工科系所必需的基础设备。除了几栋教室楼和学生宿舍外,科大在这里一切从头建设。
13位黑五类教师跟随砖厂的一位制砖老师傅烧了两年砖,建造了校园里的第一栋实验楼——化学楼。这13位教师中,日后出了一位院士,一位科大校长(方励之),其他人也都是各领域内的专家、教授。
1986年,科大见回京无望,买下西区,兴建新校区。87级新生,是首批入住新校区的学生。实在对不上wifi的入学时间,只能篡改了,不过西区最初没有女生,嘿嘿嘿,那是真的,真的!
蓝忘机出国后,漫长的暑假无所事事,魏无羡再次和以前的玩伴们从早到晚厮混在一起。
一天,一群小伙伴们一起看电影时,电影屏幕上突然打出一行字,“魏无羡,请速回家中,中国科大的老师在等你。” 播放员也用广播大声重复了几遍这行字幕,电影院里响起嗡嗡的议论声,“这是哪个学校,北京的吗?” “我闺女明年考大学,真希望明年电影院播她的名字。”“魏无羡是成天在街口骗小孩糖葫芦的那个魏无羡吗?他也能上大学?!”……
魏无羡茫然回到家中,藏色正和中国科大的招生老师相谈甚欢,魏无羡向老师问过好之后,按捺不住心中好奇,“我没有填报中国科技大学啊,我填的三个志愿都没有科技大学啊。”
招生老师很和蔼的笑笑,“中科院对科大有特殊关照政策,科大是零批次,可以随便挑学生,回头我打个电话,你的档案就可以转过去了。“ 魏无羡也有些高兴,”学校在北京吧,那我可以去北京了?”
老师微微一笑,”以前在北京,现在迁到安徽合肥了。“
老师走后,藏色带魏无羡去电话班给魏长泽打了个长途电话,魏无羡听到藏色兴奋地说,“不管啥学校,能上大学就好。”“老师和我宣传了校风,学生们学习很拼命,听起来一个学校都是蓝忘机,这学校一定要去。”……
八月底,魏无羡拒绝了藏色送他去大学的建议,藏色本来执意要送,学校突然通知她工作调动有了进展,藏色必须留在单位处理相关手续,魏无羡就一人拎着两个行李包,独自上了去合肥的火车。
一路公共汽车把魏无羡从火车站拉到了郊区的中科大主校区东区,学校先让新生们把行李放在新生办公室,学生处的老师们指导新生们办完了一系列的入校手续后,辅导员晓星尘带着魏无羡所在的物理系全体新生扛着行李又上了一辆大巴,开向郊区的郊区——建设中的科大西区。
大巴开进一扇铁门里的大片芦苇荡中,此时正值盛夏,华东的夕阳还带有几分灼热,照在一片连天的芦苇上,反耀出大片金灿灿的光芒,极尽苍茫和壮美。视线之中,只有一栋几层高的小楼和几间平房。
晓星尘带着学生们走到楼房前一片空地上,虚指了一下不远处的几间平房,开始介绍,“新校区还在建设中,现在暂时就这一栋楼——一号楼。那几间平房是食堂、水房、医务室和保卫科,平房里也有两间教室,大部分课程会在那里上,但你们上体育课、做实验、去图书馆还是需要去东区。”
晓星尘年龄不大,热情开朗,介绍完新校区的基本基本情况后突然捉狭地笑了起来,“西区还很荒芜,学校为安全考虑,暂时只安排男生住过来。二号楼正在打地基,计划在二号楼修好后同时修建教学楼、新食堂和三号楼,三号楼会是女生楼。按学校的规划,你们毕业前有一定希望能看到女生住进西区。”
住宿条件很好,一间四人。同宿舍的四人打扫完卫生、收拾完行李后,本想一起在校区逛逛,可是下了楼无处可去,在一片蛙鸣声中绕着宿舍楼走了一圈,又一起回到宿舍。其中一人拿出信纸开始写信,魏无羡也受到启发,给藏色写了几行字报了平安。
很意外的,宿舍楼晚上不熄灯。周围完全没有楼房或住家,一片黑暗中,唯有一号楼中灯光灿烂。
魏无羡很快喜欢上这片孤独而自由的土地。
整个校区就三百多新生,没有老师,没有家属楼,甚至没有上一届77级的师兄们,新生们毫无大学生活的经验,除了上课时间内短时间见到老师,其他时间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不知道该看什么书。
没人引导的状态下,新生们自发地保持了高考前的状态,刻苦攻读。三百多个新生被一道铁门关在这片荒野中,意外的团结;同宿舍的四人来自天南地比,年龄相近,相处和睦;另三人性格迥异,但学习起来的认真刻苦如同蓝忘机的拜把子兄弟——正如藏色所憧憬的,魏无羡再次进入了日夜苦读的蓝家学习组,只不过这次不是学习小组了,而是整个校区的超大学校组。
每天清晨,有人在芦苇里有限的空地里晨跑;早饭后,大家在两个教室中等东区的老师们来上课——新蓝氏三人组轮流把魏无羡揪下床,挟持进教室;如果有体育课或实验课,成群的学生结伴走在又窄又崎岖的乡间小道上到东区上课,上完课后,再结伴回到大铁门内的这片荒地中。晚饭后,大家匆匆忙忙在宿舍楼一楼的一个大房间内占座位上自习,大房间的座位有限,晚到的人只能到白天充当教室的平房里去上自习看书——夏天时,平房内学习很舒服,累了走出教室外就可以看到灿烂星空、听到周围一片蛙鸣声,颇为惬意;秋冬季节,平房的窗缝漏风,室内寒风刺骨,但即使这样,大多数人依旧选择在平房里苦读,而不是留在相对容易分心的宿舍里看书。
校区里有个小卖部,东西很少,很多生活用品都需要到校外去买。校区外也是大片的荒地,沿着一条坑坑洼洼的小道步行半小时以上,可以到相对热闹一些的街道上买些日用品。楼里有几个学生是学校子弟,他们从家里带来了自行车,谁有需要,就向他们借用这几辆车骑出去办事或购物——路况实在太坏,曾有个学生骑车出去,扛着颠掉了一个轮子的自行车回来。另一辆自行车随即骑了出去,买了修理工具,几个男生拿着扳手围着自行车一阵整理,车就又能接着骑了。
三百多的学生日夜相处,彼此都很熟悉,在一个萧杀的深秋夜晚,魏无羡的名字被所有一号楼的新生们熟知。
西区毫无楼房、树木遮挡,深秋的寒风肆无忌惮呼啸,平房的窗户边会漏风,晚自习的学生们自发地挤坐在教室中间,相对暖和些。
魏无羡那天白天少穿了一件外套,有些轻微感冒,恰巧第二天有考试,魏无羡不用“蓝氏”三人组劝说,还是坚持来了平房上晚自习。他怕把感冒传染给大家,单独坐在了窗边。隔壁宿舍的一位老大哥怕他着凉加重病情,特意找了件自己上山下乡时做农活时穿的大棉衣披在他身上。
正好碰上校领导和生活处的老师们晚上来视察学生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几个老师一进教室,就看到窗边孤零零坐着的魏无羡——一个一米八几的、缩在大棉衣中簌簌发抖、留着鼻涕的大小伙子。
老师们围着魏无羡嘘寒问暖。生活处领导询问他日常生活细节,魏无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食堂关了,就没地方买吃的,下了晚自习,实在很饿。” ,“小卖部里也没有盐和糖,牙疼想用盐水漱口,要出门很远才能买到。”…… 女老师已届中年,看着魏无羡身上笨重过时的厚棉衣和脸上纯净的笑容,分外心痛,一连声道,“学生们不容易,不容易啊。”
魏无羡在老师们的包围中以一当十,畅所欲言。他口才了得,神情天真,再加上因为感冒而湿润的一双大眼睛,时不时流鼻涕的窘态,极大地激发了各位老师的怜爱之心。
几天后,校报上刊登了魏无羡在老师们的包围中灿烂微笑的照片,照片标题——寒门学子刻苦攻读。与此同时,每间教室里也多了一个大铁炉,每晚烧起来供学生们取暖;一号楼一楼的一个小房间里多了个小炉子,可供学生们在食堂关门后下面条;小卖部里有了糖和盐销售……
一时间内,一号楼各宿舍争相传阅这张校报,调侃魏无羡为楼花——一号楼楼花。
魏无羡身高比绝大多数学生都高出大半个头,相貌也是公认的丰神俊朗,这种调侃纯属善意,魏无羡本人浑不在意。当事人不在乎,这外号喊了几天也就自然消停了。
宿舍内倒是多调侃了几天,直到某天晚上卧谈会上魏无羡有感而发,“你们没见过我高中的好朋友,他长的比我还好看些。那天要是他坐窗户边,估计学校要给每个教室生两炉子,小卖部里还能买到酱油和醋。”,“认识他时,我是街道一霸,打遍附近几个街区无敌手。要不是他处处管着我,督促我学习,我估计多半上不了大学,现在已经招工或参军了。”
……
话匣子打开,魏无羡滔滔不绝说到其他三个铺上的室友都睡着了,他才停了下来。
在宿舍里老大的呼噜声中,他想到那张俊秀的脸,那双看似冷淡但总是隐藏不住关切神色的淡色眼眸,微微地笑了。
期末返家前,魏无羡拿到成绩单,他沉默了良久,写了封信给藏色,表示想留校复习,不回家过年了。
接到家信后,“留校复习功课”的字句让魏家夫妻俩目瞪口呆、惊吓过度。夫妻俩简单商量了一下,藏色揣着个鼓鼓囊囊装满大团结和全国粮票的钱包,魏长泽带了一条粗粗的皮带一起杀到了合肥。
一号楼在假期封了楼,个别因各种原因不回家过年的学生们被安排到了东区学生楼居住。魏长泽夫妻在宿舍里待了几天,陪着魏无羡啃书——藏色看着儿子聚精会神地看书,忧大于喜,不停的和魏长泽小声嘀咕,“咱儿子是受啥刺激了?!”, “过年了,他现在不该是在外面和小混混们抽烟打架吗?”
藏色看儿子读书辛苦,又是年节,有心从想给儿子多买些好吃的补补,但当时的安徽还属于经济极落后的省份,合肥几乎没有什么商业气氛,加上临近年关,更是没几家商店或餐馆还在正常营业,藏色鼓鼓的钱包,最终只花出去了两个铝饭盒的钱——魏家三口,每人每天端着一只铝饭盒去学校食堂吃饭。
79年的春节,对魏家而言,是个很特殊的春节。
大年三十那天中午,魏家三口在食堂和校领导、学生们一起共进了午餐——科大的传统,所有留校学生年三十的那顿午饭免费,剩下的食物由学生们用饭盒打包带回宿舍,做年夜饭和初一的饭菜;晚上,在校招待所的房间里吃着中午打包的剩菜做年夜饭,听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守夜。
大年初一,尽管天气很冷,但却是个冬日里难得的大晴天,藏色硬拽着一寒假都在刻苦攻读的魏无羡出门,一家人去市中心逛街。
市中心一片萧条——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休息中;马路上除了非常少的几辆公共汽车,看不到任何车辆;各家各户也都在家中团聚过年,除了偶尔看到几个孩子在街上疯跑着放鞭炮,完全看不到人影。
寒风凛冽,一家三口想吃点东西取暖,连家开门营业的小面馆都找不到,想坐公共汽车回学校,等了半天也没等到一辆车,只能抖抖索索地在马路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父子俩心里多少都有点埋怨藏色的异想天开,但都很聪明的闭口不言。
魏无羡一如既往地穿的少,又一如既往地没带手套,他把双手袖在外套袖子里,供背缩肩地走在父母背后。
看着空荡荡的街道,呼吸着清新冷冽的空气,藏色突然停下脚步,转身对儿子开怀笑了起来。魏无羡抬头看着蓝天白云,看着清澈明亮的天空,只觉得心中开阔畅快,也直起腰,开开心心地笑出来。魏长泽看着相对傻笑的母子俩,也情不自禁地微笑了起来。
这个寒假之后,魏无羡在学校里的成绩再次名列前茅,直至他大学毕业。
后记:
70年代末、80年代的招生是计划经济下的特殊做法,国家对中科院有特殊关照政策,科大是零批次,谁便挑学生。
1979年,中国科大派出大批教师前往各地争取优秀学生。
1983年,正在电影院放松的白重恩看到幕布跳出大大的通知——白重恩注意:速回家中,中国科大老师等你。(白重恩,83届中科大校友,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1969年末,珍宝岛事件致使中苏关系紧张。出于战略考虑,让北京的高校开启了下放的征途。其他大学死也不出北京,中科大根基不深,被当做文化毒瘤于1969年12月驱逐出京。
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没有敢接收这所大学,在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几个省都以粮食不够吃拒绝了科大落户,当时的安徽省省长目光远大,主动要求接收了这所学校。
搬迁处曾三易其址。河南南阳、安徽安庆、安徽合肥。
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过程中,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
科大的在合肥的主校区东区原来是合肥师范学院的旧址。合肥师院原是个文科学院,没有物理、化学等理工专业。所以校园里没有实验室,没有工场,没有足够的电源,水源,煤气等理工科系所必需的基础设备。除了几栋教室楼和学生宿舍外,科大在这里一切从头建设。
13位黑五类教师跟随砖厂的一位制砖老师傅烧了两年砖,建造了校园里的第一栋实验楼——化学楼。这13位教师中,日后出了一位院士,一位科大校长(方励之),其他人也都是各领域内的专家、教授。
1986年,科大见回京无望,买下西区,兴建新校区。87级新生,是首批入住新校区的学生。实在对不上wifi的入学时间,只能篡改了,不过西区最初没有女生,嘿嘿嘿,那是真的,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