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宿舍里的景仪带回了一份《光明日报》,拦住了正要出门捕杀青蛙的魏无羡,“魏哥,班长说我俩缺席了上次的班级讨论,让我们一起看一下这篇社论,下次讨论时要知道个大概。”
魏无羡接过报纸,和景仪一起阅读班长用笔标识出来的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完之后,两人一起迷茫地看向宿舍中最老成持重的思追。
思追参加了上次的班级讨论,赶紧拿出了当时的笔记,“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支持了文章中的观点,严厉评论了教条主义,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思追看着笔记,努力回忆当时的讨论,“好象是说,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实践是认识、探索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
魏无羡脱口而出,“难道最高标准不是‘两个凡是’?”
这句话实在不象是为了捕杀青蛙而屡屡逃避班级讨论的魏无羡说出来的,三人都惊讶不已地看着他。魏无羡记忆力好,当即洋洋得意背出了多次在蓝忘机练字的纸上看到过的语录,“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景仪仰慕,“魏哥你果然是我们宿舍最大的,年龄最大,胆子最大,见识最高深。”
魏无羡对书本的记忆力奇佳,但对人、事一贯稀里糊涂,景仪这句话让他无端端想起一句话来,“理工科更适合你们应届毕业生,文科更需要阅历的支持,你们没读过生活这本书,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有限。”
这句话在他脑海中突然闪现,心中似乎生起一股惆怅,他嘴比心思快,还没想明白心中为何惆怅时,嘴里已经说道,“我以前的邻居家是臭老九,他们兄弟练字除了抄家训,就是抄‘两个凡是’”。
景仪的关注点很奇特,“抄家训?好奇葩的家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没等魏无羡回想起在哪儿听说过这句话,他被景仪这句话带偏,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思追板着脸,“晓老师还说,你俩要再逃避小组讨论,他就来宿舍把电热杯和菜刀都没收了。”
魏无羡的笑声嘎然而止。
暑假过后,大二的魏无羡已经很热衷于参加他曾经想法设法逃避的班级讨论了。
班上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应届生,大家年纪相仿,经历单纯,热血激情,经常为各种社会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西方政治民主观点等——争论不休,甚至常常耽误了饭时、影响了学习。这种热情而又颓废的氛围一直延续到了年底的一次班级讨论上。
那次班会讨论的主题是《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清华77级2班提出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年多来,入学时捉狭笑着说“你们毕业前有希望能看到女生入住西区“的晓星尘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关系亲密,他平时都热情参与并引导大家的讨论,但这一次,他安安静静地全程旁观。
最后,晓星尘制止了班级里依旧热火朝天的争论,轻声道,“我从来都只是鼓励你们发言,让你们自主思考,但今天我想做个总结。思追把笔放下,下面我要说的话,是朋友间的对话,不要做记录。“
晓星尘似乎也很不习惯这种发言方式,他轻咳了一声,“清华的同学们和我们的困惑、迷茫是一样的——对文革的否定和反思,让大家很灰心;国门打开后,面对国内外巨大的差异,让大家找不到方向——大家的思想都很活跃,也很混乱。“
晓星尘突然把话题又转到了学术上,“大家都注意到了,我们的物理课本还用的是苏联的教材。为了弥补并尽快赶上科研上的差距,科大在中国所有大学中率先对外开放,学校在陆续选拔青年教师赴欧美进修访问,系里的名单已经下来了,我的名字在上面。“
晓星尘顿了顿,“这是我最后一学期带你们了,清华同学们表达的是律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对你们的希望是——把握时代脉搏,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共同发展。”
魏无羡知道晓星尘是曾下乡喂猪的老三届,无来由地,他想起了总是温和微笑着的蓝曦臣。
学校里开始有各式讲座——尽管是理工科大学,但除了学术上的讲座,也经常有外校的专家、学者来做社会、经济类的报告或讲座;班级里依旧有各种辩论,但不再影响到学风——大家又回复了刚入学时的勤奋刻苦。
80年6月初,“潘晓讨论”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展开时,魏无羡收到温情的电话,说温宁两个月前的一次摸底考没考好,思想包袱很重,这段时间成绩直线下降。温情本意只是病急乱投医,希望魏无羡写封信安慰鼓舞一下温宁,魏无羡看完信后,以“家事”为由向班主任请了几天假。
温情下班后,看到百无聊赖坐在院门口等待的魏无羡,愣住了。昏暗的路灯惨淡地照在魏无羡的身上、脸上——魏无羡赶时髦,穿了条大喇叭牛仔裤不说,还留了长发,用红绳扎了个小辫。在这么特立独行的造型衬托下,温情居然第一次觉得魏无羡那张脸长的还行,没那么欠揍。
魏无羡在温宁家住了两天,白天温宁上学时,他把温宁近期的考卷都一一仔细看过,做了一遍。晚上温宁回家,魏无羡把错误的题目一道道分析讲解给他听。
温情在一旁旁听了一会儿,发现魏无羡讲解题目时切中关键、举重若轻,启发、鼓励温宁的语句一语中的、有理有据。随着那摞错题越改越少,温宁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第三天一早,温宁上学后,魏无羡也打算坐火车回校了。温情心中着实感激,请魏无羡在巷口小铺子吃早饭。小铺子里人很多,很多人都认识魏无羡,纷纷过来打招呼。一阵乱哄哄的寒暄之后,两人总算能坐下来安静吃早饭了。
温情点了两碗馄饨,两人在饭桌上边吃边说,温情先是问候了藏色,“臧阿姨调到新单位,总算结束了两地分居,和叔叔在一起了。他们现在好吧?“
魏无羡一边往碗里狠狠倒辣椒油,一边回答,“他俩好的很。尤其寒暑假,我妈没课,她直接跟着我爸的出差行程走,四处游览。去年暑假我回家没几天,她就和我爸出门了,美名其曰放心我了、不管我了。我在我爸单位大院里谁也不认识,索性回学校背英语单词去了。“
魏无羡一时刹不住话头,“还是这里象家,我看你情姐也不觉得凶了,不,不,不,情姐你不凶……”
温情不以为意,挤兑了魏无羡一句,“我看你也没那么欠揍了。”
放下筷子,温情掏出几张大团结,说要把火车票钱补给魏无羡。
魏无羡没有拒绝,他抽出三张,把剩下的钱推了回去,并拦住了温情试图塞钱到他口袋里的手。
魏无羡看着温情的眼睛,难得严肃地道,“情姐,火车票钱我收了,多的我不能要。大家都是街坊,当年我在蓝家学习,蓝忘机把我晚饭包了也没收我钱。“
温情也不再坚持,把剩下几张钱收了回去。
魏无羡提到往事,温情禁不住感慨,“当年蓝忘机带着温宁和巷子里好几个孩子学习,我咋也想不到巷子里第一个大学生会是你 。对了,你知道蓝忘机近况吗?”
魏无羡道,“他开始一直没给我写信。半年后才开始写信,他不知道我家搬家了,我一直没收到信。前几个月他把信邮寄到我妈以前的高中,我妈同事把信转给我妈,我才收到了。”
魏无羡难得地沉默,过了一会儿才说,“他还是那么细心,每次信里都附上回信的信封,信封上写好地址、贴好邮票,可他的信很短,我猜他不愿意多写近况。有次在信里约好了时间打电话,我在楼下门卫那里等了很久,电话倒是接通了,可信号断断续续的,我实在听不清他的声音。”
后记1: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第一版,新华社于当日转发了文章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于次日全文转发。
这篇社论直指了1977年2月7月,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的“两个凡事”——“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掀起了滔天巨浪,被一些人批成了“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对的,在政治上是砍旗的。”,然后,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支持了文章中的观点,严厉评论了教条主义,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此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的未来走向问题、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1979年12月,《随想录》第一集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面对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以真实、严肃的态度,在思想上探索、再思了十年浩劫。
《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中国文化书院、“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等团体的成立,更意味着知识分子再次走上社会舞台——探讨和研究思想,发表和传播思潮。知识分子的社会意义开始呈现,报纸上、电视里不再仅仅只有体制内的声音。
当时的整个社会——从上而下,从政府到民间——的大背景是痛定思痛和反省。全面否定的社会思潮也随之出现。
1980年,“潘晓讨论”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它引发的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个标识性事件。
魏无羡接过报纸,和景仪一起阅读班长用笔标识出来的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完之后,两人一起迷茫地看向宿舍中最老成持重的思追。
思追参加了上次的班级讨论,赶紧拿出了当时的笔记,“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支持了文章中的观点,严厉评论了教条主义,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思追看着笔记,努力回忆当时的讨论,“好象是说,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实践是认识、探索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
魏无羡脱口而出,“难道最高标准不是‘两个凡是’?”
这句话实在不象是为了捕杀青蛙而屡屡逃避班级讨论的魏无羡说出来的,三人都惊讶不已地看着他。魏无羡记忆力好,当即洋洋得意背出了多次在蓝忘机练字的纸上看到过的语录,“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景仪仰慕,“魏哥你果然是我们宿舍最大的,年龄最大,胆子最大,见识最高深。”
魏无羡对书本的记忆力奇佳,但对人、事一贯稀里糊涂,景仪这句话让他无端端想起一句话来,“理工科更适合你们应届毕业生,文科更需要阅历的支持,你们没读过生活这本书,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有限。”
这句话在他脑海中突然闪现,心中似乎生起一股惆怅,他嘴比心思快,还没想明白心中为何惆怅时,嘴里已经说道,“我以前的邻居家是臭老九,他们兄弟练字除了抄家训,就是抄‘两个凡是’”。
景仪的关注点很奇特,“抄家训?好奇葩的家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没等魏无羡回想起在哪儿听说过这句话,他被景仪这句话带偏,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思追板着脸,“晓老师还说,你俩要再逃避小组讨论,他就来宿舍把电热杯和菜刀都没收了。”
魏无羡的笑声嘎然而止。
暑假过后,大二的魏无羡已经很热衷于参加他曾经想法设法逃避的班级讨论了。
班上的同学绝大多数是应届生,大家年纪相仿,经历单纯,热血激情,经常为各种社会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西方政治民主观点等——争论不休,甚至常常耽误了饭时、影响了学习。这种热情而又颓废的氛围一直延续到了年底的一次班级讨论上。
那次班会讨论的主题是《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清华77级2班提出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一年多来,入学时捉狭笑着说“你们毕业前有希望能看到女生入住西区“的晓星尘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关系亲密,他平时都热情参与并引导大家的讨论,但这一次,他安安静静地全程旁观。
最后,晓星尘制止了班级里依旧热火朝天的争论,轻声道,“我从来都只是鼓励你们发言,让你们自主思考,但今天我想做个总结。思追把笔放下,下面我要说的话,是朋友间的对话,不要做记录。“
晓星尘似乎也很不习惯这种发言方式,他轻咳了一声,“清华的同学们和我们的困惑、迷茫是一样的——对文革的否定和反思,让大家很灰心;国门打开后,面对国内外巨大的差异,让大家找不到方向——大家的思想都很活跃,也很混乱。“
晓星尘突然把话题又转到了学术上,“大家都注意到了,我们的物理课本还用的是苏联的教材。为了弥补并尽快赶上科研上的差距,科大在中国所有大学中率先对外开放,学校在陆续选拔青年教师赴欧美进修访问,系里的名单已经下来了,我的名字在上面。“
晓星尘顿了顿,“这是我最后一学期带你们了,清华同学们表达的是律己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对你们的希望是——把握时代脉搏,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共同发展。”
魏无羡知道晓星尘是曾下乡喂猪的老三届,无来由地,他想起了总是温和微笑着的蓝曦臣。
学校里开始有各式讲座——尽管是理工科大学,但除了学术上的讲座,也经常有外校的专家、学者来做社会、经济类的报告或讲座;班级里依旧有各种辩论,但不再影响到学风——大家又回复了刚入学时的勤奋刻苦。
80年6月初,“潘晓讨论”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展开时,魏无羡收到温情的电话,说温宁两个月前的一次摸底考没考好,思想包袱很重,这段时间成绩直线下降。温情本意只是病急乱投医,希望魏无羡写封信安慰鼓舞一下温宁,魏无羡看完信后,以“家事”为由向班主任请了几天假。
温情下班后,看到百无聊赖坐在院门口等待的魏无羡,愣住了。昏暗的路灯惨淡地照在魏无羡的身上、脸上——魏无羡赶时髦,穿了条大喇叭牛仔裤不说,还留了长发,用红绳扎了个小辫。在这么特立独行的造型衬托下,温情居然第一次觉得魏无羡那张脸长的还行,没那么欠揍。
魏无羡在温宁家住了两天,白天温宁上学时,他把温宁近期的考卷都一一仔细看过,做了一遍。晚上温宁回家,魏无羡把错误的题目一道道分析讲解给他听。
温情在一旁旁听了一会儿,发现魏无羡讲解题目时切中关键、举重若轻,启发、鼓励温宁的语句一语中的、有理有据。随着那摞错题越改越少,温宁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第三天一早,温宁上学后,魏无羡也打算坐火车回校了。温情心中着实感激,请魏无羡在巷口小铺子吃早饭。小铺子里人很多,很多人都认识魏无羡,纷纷过来打招呼。一阵乱哄哄的寒暄之后,两人总算能坐下来安静吃早饭了。
温情点了两碗馄饨,两人在饭桌上边吃边说,温情先是问候了藏色,“臧阿姨调到新单位,总算结束了两地分居,和叔叔在一起了。他们现在好吧?“
魏无羡一边往碗里狠狠倒辣椒油,一边回答,“他俩好的很。尤其寒暑假,我妈没课,她直接跟着我爸的出差行程走,四处游览。去年暑假我回家没几天,她就和我爸出门了,美名其曰放心我了、不管我了。我在我爸单位大院里谁也不认识,索性回学校背英语单词去了。“
魏无羡一时刹不住话头,“还是这里象家,我看你情姐也不觉得凶了,不,不,不,情姐你不凶……”
温情不以为意,挤兑了魏无羡一句,“我看你也没那么欠揍了。”
放下筷子,温情掏出几张大团结,说要把火车票钱补给魏无羡。
魏无羡没有拒绝,他抽出三张,把剩下的钱推了回去,并拦住了温情试图塞钱到他口袋里的手。
魏无羡看着温情的眼睛,难得严肃地道,“情姐,火车票钱我收了,多的我不能要。大家都是街坊,当年我在蓝家学习,蓝忘机把我晚饭包了也没收我钱。“
温情也不再坚持,把剩下几张钱收了回去。
魏无羡提到往事,温情禁不住感慨,“当年蓝忘机带着温宁和巷子里好几个孩子学习,我咋也想不到巷子里第一个大学生会是你 。对了,你知道蓝忘机近况吗?”
魏无羡道,“他开始一直没给我写信。半年后才开始写信,他不知道我家搬家了,我一直没收到信。前几个月他把信邮寄到我妈以前的高中,我妈同事把信转给我妈,我才收到了。”
魏无羡难得地沉默,过了一会儿才说,“他还是那么细心,每次信里都附上回信的信封,信封上写好地址、贴好邮票,可他的信很短,我猜他不愿意多写近况。有次在信里约好了时间打电话,我在楼下门卫那里等了很久,电话倒是接通了,可信号断断续续的,我实在听不清他的声音。”
后记1:
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第一版,新华社于当日转发了文章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于次日全文转发。
这篇社论直指了1977年2月7月,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中提出的“两个凡事”——“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一发表,立即掀起了滔天巨浪,被一些人批成了“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对的,在政治上是砍旗的。”,然后,1978年6月2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支持了文章中的观点,严厉评论了教条主义,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以此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的未来走向问题、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1979年12月,《随想录》第一集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面对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以真实、严肃的态度,在思想上探索、再思了十年浩劫。
《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中国文化书院、“文化:中国与世界“编委会等团体的成立,更意味着知识分子再次走上社会舞台——探讨和研究思想,发表和传播思潮。知识分子的社会意义开始呈现,报纸上、电视里不再仅仅只有体制内的声音。
当时的整个社会——从上而下,从政府到民间——的大背景是痛定思痛和反省。全面否定的社会思潮也随之出现。
1980年,“潘晓讨论”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它引发的对现实、人生的思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思想解放大潮中的一个标识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