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拾草江滩平矛盾 萦怀恋人取儿名
十六、拾草江滩平矛盾 萦怀恋人取儿名
王梨花始终关切地注视着向河渠的一切,她主要是通过徐晓云了解情况。得知当了生产队会计后,欣喜之余又担心起来。老医生的平反留下个尾巴,梨花原担心是秋后算帐的隐患,现在当了干部,红色政权的人选除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才不考虑出身和历史,无党派人士必须政历清白出身好,向河渠与那个公社当权的造反派不是一派,肯让他当会计,说明那个尾巴也萎缩了,要是晓云的想法能实现,隐患也就消除了,因而消息传来后她欣喜了一阵子。后来为什么又担心呢?原来她想得更深更远一些。
“云姐”这里多说一句,自委托徐晓云当红娘后,尤其是家庭出事后,王梨花基本不叫比她大半岁的徐晓云的姓名而改称云姐了,她说:“云姐,他不会坑人,我是知道的,但是不等于别人也不会坑他呀,他太直了。
是的,你离他很近,可以常常提醒他,他女的我想也会当好他的参谋的,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想直接对他说几句。
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要是你觉得这封信不会对他与凤莲姐的感情产生负作用的话,就请你转交给他。”
王梨花的来信不长,她在信上说:马克思认为“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找那种不仅满足一己私利,且能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她说当会计了,她为之祝贺,但是当上会计以后该怎么办?是利用到手的职务为自己谋私利,还是为全队社员谋福利?这是摆在向河渠面前的两条路,她相信向河渠会正确选择,无需她去赘言,她要说的是另一方面。
王梨花深知向河渠的为人,“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她在引用了《省心录》中的这段话后说:“你坚持做的和要求我们做到的,无疑是对的,不过如果拿那些标准去要求你的同事和下属,就不一定妥当,文革中的经验教训已告诉我们这一点了,现在你当上干部了,我担心你又会老病重犯。要知道正确的东西不一定行得通,不一定都受人欢迎。古人说‘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这句话也许你不赞成,但是我还是要求你这样做。
上一回给你的信中我曾引用过伟大导师列宁的语录‘谁在争取一切,谁在争取全胜,谁就不能不提防,不要让微小的成果束住手脚,不要误入歧途,不要忘记目的地还很远。假如不是这样,一切微小的胜利也只不过是一场空忙。’生产队这个小天地里只是男儿小试身手的小舞台,当会计就要为不当会计,投身更大舞台而作离去的准备。
诚然生产队是你的家庭所在地,建设好生产队是你义不容辞的义务,家不扫何以扫天下?但是你也要看到你只是个会计,关键在队长,他为主你为辅,不可以越俎代庖。
你的脾气性格我算是摸透了,担心你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要知道‘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呢,唉——,真为你担心,可我又不能”,只见梨花将“可我又不能”五个字用笔划划去,接着写的是:“请记住:主张能行时积极推行,推行不了时,早走走好,切切!”信到此戛然而止。随后是:“祝伯父母身体健康!祝凤莲姐早生贵子!”连个落款也没有,却见信纸下方有湿斑,当是泪水所致,向河渠心头为之一痛,知道她还会有话吩咐,但触动了她的“可我又不能”在身边共同应付,因而潜然泪下,写不下去,只好搁笔。
妈妈的训诲、恋人的告诫不能不说对向河渠是个触动,然而一想到全队的一百几十人处于贫困中,又热血沸腾了。是的,梨花是知道他的,高远志向也得从小事做起,家不扫何以扫天下?生产队都搞不好,还能为国家作多大贡献?处于辅佐地位又怎么了?姜子牙、诸葛亮又何尝不处在辅佐位置上,他们不都立下了不世功勋?再说啦,他与薛井林之间关系还是可以的,在老爸的事情上井林可是主动一马当先的,自己怎能不主动帮他多挑点担子?
至于说他与夏金花的事儿,相信他也该明白是非权衡利弊吧,自己可是一心为他好,难道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
正确的道理、举措不等于现在就行得通,那也得行了再说啊,总这么顾虑重重的,生产队的穷困面貌八世也改不了哇。只要是对的,总会行得通的,有时候有挫折也在所难免,回头路总是可能有的,只要井林、周兵和我团结一致,怕什么!
想到团结,向河渠眉头一皱,心中黯然了:自从处理了夏振森、卢富贵,薛井林对自己明显淡泊了许多,虽然那天夜里叫他放心,他也一时信以为真,可事实上他与夏金花之间从迹象上看不但没断,据周兵说成为夫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向河渠有些后悔那天晚上的谈话了,怎么就没想到男女情深到一定程度,除非有重大利害变故,是不可能分拆开来的,自己是过来之人,如果不是为救梨花之父,什么力量能让他与梨花分开?而今结婚快一年了,还如诗中所写的“总难了却冤家债,梨花花容常萦怀。凤莲清香欣肺腑,为何旧情丢不开?”那还仅仅是清清白白的恋爱关系呢,薛、夏之间虽无夫妻之名却有夫妻之实了,又怎会被自己一席话说得分手?真傻呀,真的。不过当初也并没有指望一定能成,去时就抱有死马且当活马医的打算,聊尽人事,全凭天意而已,如果老天不让四队翻身,自己又回天无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地少人多的长江两岸,单靠庄稼的秸杆喂锅膛,自然是不够,临江民间有句俗语,说是:圩田靠滩,老岸靠炭。沿江公社地处江边,当然烧草就靠滩了。每到冬季,滩地上芦苇收割结束后,不少社员乘船下滩去拾取断在滩地上的国家不要了的芦柴。向河渠上初中的第一年,学校曾组织学生去拾过柴。一望无际的滩地上,到处都有横芦断柴,同学们挥动镰刀进行二次复收,几个钟头过去了,就垛起了一个大草垛。一晃十年了,十年来他没有再拾过草,因为他家树多,每年修的枝干总有一大堆,而四队的田又比别队多,分的草也相应多一些,够烧了,因而四队差不多没有几个下滩拾草的。今年不行了,上熟的麦子严重倒伏,麦楷都毁了,烧草也就有了不小的缺口,他和大家一样不得不关心什么时候放滩了。
“向会计,前边几个队已有人到农场去等了,我也去,你去不去?”周兵前来问道。“要等几天呢?”向河渠问。放滩是个羊癫疯,去年人们听信谣言跑了好几回,去了不放再回来,第二天再去,有人足足跑了一个礼拜才放了滩,他怕耽误功夫。“我们带家伙到江心沙去,放滩前在农场拾棉田的断根、宝秸,又不误功夫。”“农场肯拾?”“肯的。年年这时候场上棉楷已拔光,田里的半截头的棉楷还不少不呢。”“就我们两个?井林去吗?”“他呀,嘿嘿,被夏家小姐迷住了,还肯吃那个苦?”“问问还有哪几个愿去的,结个伴也好有个照应。”“问过了,加侯、同侯、门栓几个都去。”
于是连向河渠在内的六个青年带着干粮、招笆、镰刀、小锹、绳子和被子就出发了,这一天是七O年十二月三日。先到江心岛对面,隔江观察,隐约见还有人在扛芦苇上垛,知道确实没放,就借住到跃进大队社员家,边等待边去农场已拔过棉楷的地里去拾没人要的残枝断根等,两天的时间里各人都大小不等地拾了一堆堆草。象向河渠这样在江边等的人还有不少,他们认识周兵的多,几乎没人认识向河渠的。之所以认识周兵,不是在河工,就是在民兵整组时见过,说起来还都是一个目的:等。
五号这一天,沿江公社来了好些大队干部,红星大队的郑支书也到了。他们可不是来拾草的,而是接公社通知来找人的,凡在江边滞留的人员一律回队抓革命促生产,到放滩时大队将及时通知。郑支书找到向、周二人后首先批评他们私自离开领导岗位,耽误冬季挑河泥的工作,接着宣布今年拾草实施新措施,大寨式,拾回的柴草一律归队记工分,纳入年终分配,并命令他们立刻回去。周兵根本不信拾草也能搞什么大寨式,犟着不走。
“你是个干部,要注意影响。”郑支书提高了嗓门说。“干部又怎么了,干部也要烧锅。”周兵并不示弱。“还要不要党的领导了?”“扣什么大帽子,党领导过拾草吗?下滩拾草就是不要党的领导了?”……两个人你一言他一语地对起嘴来,郑支书火了,再一次高声说:“周兵,你给我注意点儿,还象不象个干部样子?我说过今年拾草也是大寨式,在这儿拾的草也归队记工分。太不象话了。”
周兵眉毛一竖,正要大吵,被向河渠拦住了,他说:“郑支书,我知道你身上有压力,我们大队来的人特别多,公社大概批评你了,我们回去就是了。可是也不要把火往我们身上发啊,至于大寨式拾草,我同意。”
没想到的是刚在家过了一夜滩就放掉了,大家那个气呀,都快把肚子气破了。等到急急忙忙赶到江边时,队里的船又不见了,眼望着滩上人们的忙碌,而他们却隔着近一里的江面过不去,一个个心急如焚,有的跺脚骂着难听的话语。能不急么?烧草的缺口就等滩地填呢,而今却因为——
喔——,找到了,那条补过的白帆布蓬船,咦——,靠在那边干什么还不往北开呢?是哪些人不讲道德还在往船上扛草,难道要等草装满了才开过来?他娘的,还有点人性吗?江北人们的那股气唷,越来越大,连外队的人也在骂着。
终于船开动了,慢慢地,近了,近了,渐渐地看清了船上的人是民兵营副营长。船刚靠岸,周兵就跳到船上,人没上船,声音先到:“好哇,姓张的姓卢的,叫你们不等队里人到不许开船,你们吃里扒外……”。其他人也纷纷往船上跳,船工卢福根,老社长的弟弟连忙说:“周队长,大队叫开的能怪我们吗?哎哎,别跳,别跳啊,草还没卸呢。”周兵火冒三丈地怒骂道:“卸你娘的个头,给我掉头往滩上开!”“骂谁哪?你娘的个头!”卢福根对骂起来。“骂?揍你个龟孙!就凭你吃里扒外拍马屁。”周兵边骂边向卢福根扑过去。
“周兵,你嘴里清爽点儿。”副营长看不下去了。卢福根一听也边骂边扑了过来。向河渠两步插到两人中间,怒喝道:“都停住!谁让你撂下本队人擅自开船的?昨晚放滩为什么不回去报信?难道你们不该骂?告诉你们,骂是轻的,要罚款!”“大队叫开的,能怨我们吗?”“是大队叫开的,别怪他们。”副营长又开了腔。“谁叫开的,今年的工钱你问谁要去。”周兵怒气未熄地说。“对,到大队要钱去。”“别在队里吃粮。”人们纷纷怒斥着。“周兵”副营长开口不知想说什么,“蒋卫东!”周兵不想听他说什么,直呼其名说,“你想插手我队的事,是不是?”“这是什么话?”副营长生气了。
“开船!张志华给我调头!”周兵下令说。他不去理会副营长。是啊,滩上再不去,草就更没他们的份了,谁有闲功夫跟副营长磨牙。
跟周兵说不上个理由,蒋营长找上了向河渠:“向会计,这是什么意思?我的草事小,还有大队—”没等副营长说完,向河渠就打断他的话说:“蒋营长,你是下船还是上滩?我们是不能再耽误了,有责任我负。”见周兵推开张志华,亲自去掉船头,蒋营长连忙跳上岸,回头说:“好好,你负责更好。”向河渠笑了,说:“蒋营长,毛主席说世上事情都有道理管着,小道理归大道理管。究竟是该先卸草还是先送人,你仔细想想,我相信你会想通的,我更相信大队其他领导一定能谅解。今天的事你再琢磨琢磨吧。”
说话声中,船渐渐向江中驶去,周兵还在训斥着船工。张志华是一声不吭,只有卢福根仍然不服,周兵余怒未熄地说:“我跟你把话说死了,昨晚、今早帮外队人装草,运费一定要收;昨晚不回队通知、今天耽误本队人,每人扣十五块,天王老子也挡不住,我叫你拍马屁,嘿嘿,只要你拍得有好处。”
“你扣扣看。”卢福根还是嘴硬。“仗你哥哥在大队的势吗?呸!仗不到了。问问你哥,他当队长时不公平,还不是被我一扁担砸断了秤?今天你犯了规,扣了你的,看你能怎么样?谁敢不肯扣?干部哪怕不当了,这一回非扣不可。”周兵发狠地说。卢福根还要对嘴,向河渠严肃地说:“别再背犟牛儿啦,毛主席说‘党的各级机关解决问题不要太随便。一成决议,就须坚决执行。’队里有规定农船必须首先为本队服务,未经批准私运客货者,一次罚十五元。你们已违反这这条规定,罚款是铁定的,犟什么?下次要注意,要记住这个教训。将人心比自己,要是换个位置,你来拾草坐不上船急不急?”“卢老二,河渠的话不错,也不能怪周兵,你俩是错了。”四十多岁的张国权插话说,“晚上放滩,你俩一个也不回来送信,可象一个队的人?亏你们做得出。”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地说船工的不是,卢福根这才不作声了。
其实怪船工是该怪又冤枉的。说应该,应该去一个人回家送信,应该一早在江北等人。船是队里的,是全队社员的汗水换来的,应该首先为本队服务,俗话说端谁的碗受谁管,大队干部要船干什么?拾草装草,并不是有比送本队社员上滩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更何况是丢下人不装去装草呢?说冤枉,是因为大队干部叫装的,敢不装吗?唉——,吃了一夜苦白吃,还要挨训斥,被罚款,还有那运费收得到吗?大队干部,土地爷,什么时候给过船钱呢?
迟到的结果是明摆着的,滩地上几乎全被划定了疆界,只剩下低洼的地方还空着,周兵、向河渠他们向那些地方奔去。
到滩地上拾草是沿江一带人的特殊活动,在这里没有政治意味儿,没有权力之争,好象开发南北极,谁先到就是谁的,这里是劳动竞争的天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默认了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侵犯已圈定圈子里的芦苇,芦桩除外。尽管谁也管不着谁,但都默认这个事实,好象1+2=3无须验证一样,因而人们都尽量早到滩地。向河渠他们到的还不算太晚,比他们更迟的就只好挖芦桩了。
这一回的拾草,向河渠深深感到与十年前大不一样了,那一回不过奋战了半天,就运了几天,那时的滩上拾草的人不多,芦桩败叶没人要,而今千把亩江滩上到处是人,泥水浆里的又湿又脏的芦叶也被人们捞到高处晾晒,二寸高的芦桩被挖过净尽,向河渠等六人合伙苦干了四天,才拾了六七拾个草,而偌大的江滩上却象扫过也似的了。
这也是生存斗争啊,人口在急剧地增加,仅四队十年中就增加了三十一个人,才死了四个,净增将近26%,而土地不见增加,不对,还在减少哪,分居的要建房,死了的要建坟,粮是增加了一些,却赶不上人口的增加,而草是明显地少了,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呢?向河渠望着江滩上大大小小的草堆,默默地想着愁着。
船来了,一个多钟头草就全部上了船,顶头风,好在不大,掌舵的张志华技术不错,一樯插过去,再一樯,离码头就不远了。“向会计,靠哪儿?”张志华问。“呶—”向河渠指着一处空荡说,“那儿离码头近些,容易装车。”
船直向两个草垛中间的空荡处插去,周兵站在向河渠身边说:“看见了吗?东边的那一堆是郑支书的。”嗬!好大的草垛,草垛旁靠着一个人正在吸烟,看身材高矮象郑支书,不过究竟是谁,0.6,0.7,两只眼睛抵不到人家一只的向河渠是看不清的。来到近处一看,可不是吗?正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郑敬芝。
“郑支书,草还没弄回去呀。”卢福根老远就开了腔。“是福根啊,回去叫拖拉机去了。”郑支书回答。“郑支书”“郑支书”“郑支书”人们纷纷招呼着。
陆锦祥跳上岸去穿跳板,周兵猫腰扛起一个芦草大步走上跳板,其他人也纷纷搬草、扛草,顿时船上忙碌起来。
第一个扛草上岸的周兵将百多斤的大捆子往地上一抛,抬头猛地看到郑支书的那堆草与众不同,他皱起了眉头:他妈的,什么入娘的支书,将我们轰回去,他们得到这样的酬谢呀。一颠一倒的正品芦苇稍稍改装就成了草,这一堆足有六十个大芦炮,一个芦炮作为十五个芦苇,不,恐怕有二十个,他一人不就捞了千把捆芦苇吗?怪不得轰我们那么起劲呢。这些混蛋,哼,欺人欺到我头上来了。
他越看越有气,牙一咬,直向郑敬芝走去,边走边问:“郑支书 ,这堆草我们队给多少?”郑敬芝莫明其妙地问:“什么给你们队多少?”“不是大寨式拾草吗?好丑要搭配呀。”转头朝陆井祥喊道:“井祥,往这边扛,和支书并堆,学大寨。”
郑支书火了,说:“周兵!你捣什么蛋?”周兵说:“昨天你跟我们说今年实行拾草学大寨,怎么变成捣蛋了?毛主席说中国人说话算数的,你说话算不算数?”人们围过来了。
郑支书说:“我同你有什么难过,你要这样瞎说?”“我瞎说,我同你有难过?”周兵愤怒地问,“我到要问问你跟我们四队的社员有什么难过,为什么要逼我们回去?为什么放滩不通知我们?”“放滩是芦管所的事,你找我干什么?”“昨天你怎么说的?放滩时大队通知我们,哪个通知了?放滩是芦管所的事,你为什么要赶我们回去?”
“公社吩咐的。”“芦苇当草也是公社吩咐的?”“放肆!”郑敬芝训斥道。“你混蛋!”骂道,并去拖郑敬芝的草。向河渠挤进来拉住周兵说:“放手,快去卸草,在这儿嚼的什么蛆嘞。”“不行,我得跟他评评这个理,昨天”“走吧,走吧,事情过去了,算了,算了。”向河渠边拖边说,同时对其他人说,“大家都走,围这儿干嘛呢?”
郑敬芝气哼哼地说:“太不象话了,还干部哩,这种干部眼中还有个领导哇。”周兵转身又斗嘴说:“谁不象话?你才不象话呢,说话不算数,亏你还是个支书。”向河渠连忙和姜建华、姜建民一齐把他推走了。
说到这儿读者也许会问,和周兵一起的不是加侯、同侯、井侯吗?怎么不见他仨?这里作个解释,周兵说的是乳名,这里写的是学名。
又扛了一个草回来,向河渠走到郑支书面前说:“郑支书,周兵的火爆脾气你是知道的,说出话来没轻没重的,人可是个直爽人,你可别计较。”“哼!这种干部”郑支书阴沉着脸又“哼”了一声。
说周兵火爆脾气,向河渠就软和?泥人说土人罢了,向河渠也是个火爆脾气,他的家人、同学和朋友都知道,诚然经过运动的磨练他改了一些,但也只是改了一些,锋芒依然常露。刚才来跟郑支书说,只为转转弯,盼能得到支书的谅解,不对周兵产生多大的恶感,不料郑支书还是阴沉着脸,不打算看自己的面子,火也涌了上来。其实人人有性,树树有皮,谁在这种情况下能耐得住呢?当然了,向河渠毕竟是向河渠,他不会骂人,只会说:“要是肯让我们再留一天,不就正赶上了么?事已至此,怨谁也没有用了,谁让我们没那个道行呢?”不等郑支书回话,他又向船上走去。
草扛好了,留何井春在这儿看守,其他人背着衣被工具回家,准备来运草。一路上向河渠埋怨周兵说:“刚才何苦说那些,人家可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周兵说:“共产党的干部凭什么要这样胡搞?”向河渠说:“你以为只要入了党就会一切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没那么简单。你直爽是对的,不屈不扰也很可贵,可是直爽不等于不讲策略,象这样下去是要吃亏的,你也得长点心眼儿呢。”周兵不以为然地说:“我姓周的一不贪污,二不腐化,三不与人拉拉扯扯,怕他咬我个屌。”向河渠见他象个醉汉子越扶越醉一样,越劝越犟,叹了口气,不再说了。
“恭喜你,向老弟,你家添了新人啦。”迎面走来的朱友贵说。向河渠一愣,随即明白凤莲生了个女孩儿。要是个男孩儿,人家会说屋檐头高了三尺的,他可不管是男是女,生到他家就是他的宝贝,喜得他丢下同伴,一溜小跑,跑进了四队,又跑向自家门口。“哥!祝贺你当爸爸了!”妹妹向霞一看见他,连忙报喜。
“谢谢你。”他边答应边奔进卧房,叫过了母亲和岳母,就跨上了踏板,高兴地俯身亲了一下妻子,随即又认认真真地端详着睡在凤莲身边的孩子。
“爸爸”这是一个多么庄严的称呼哇,自从他蒙蒙胧胧有点儿懂事起就觉得当爸爸了不起,爸爸是世上最亲最好的人,愈大愈懂事就愈感到爸爸所起的作用,他爱戴爸爸,敬重爸爸,向爸爸学习,也决心将来当个好爸爸,如今他真的当上爸爸了,能不高兴吗?他喜孜孜地看看妻子看看孩子,看看孩子再看看妻子,越看越爱看,以致忘了房中还有两位妈妈的存在。
第一次承受丈夫这种满怀喜悦的爱抚的目光,凤莲感到无比的舒畅。她心疼地望着瘦多了的丈夫,柔声说:“这几天你吃了大苦啦,我又不能和你”“傻话。”向河渠笑着说,“你才吃了大苦呢,我算得了什么?”“草几时装?”“已装过来了,我是回来借车子的,马上就走。”“妈,泡碗馓子,他要去车草。”凤莲说。
“泡在这儿了。”向妈妈回答说。两位老妈妈见小两口只地顾亲亲热热地说话,竟忘了她俩的存在,禁不住相视一笑,特别是向妈妈彻底放下了一桩心思。他一直害怕儿子将梨花放在心上而冷淡了凤莲,有道是医杂症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痴情的儿子能从愁城中走出来吗?儿子完婚后她一直密切注视着,总觉得严肃有余而亲热不足,尽管不吵嘴,总象缺少年轻夫妻间应有的感情。她帮儿媳着急,觉得她干活儿上是把好手,里里外外都能干,粗的细的拿得起来,比女儿还要惹她喜欢,但却好象不怎么会在夫妻之间用情,而眼前——,她高兴地笑了,同时起身为儿子泡了两碗馓子茶。
“我不饿,留给你……”“傻话”凤莲亲昵地横了他一眼说,“多着呢,还愁少了我的。吃吧,吃饱了才有力气车草。”“河渠,趁热吃吧。”丈母娘笑着招呼说。
“向会计,好走了吧?”窗外传来喊声,向河渠起身要走,丈母娘又叫住了:“别慌,霞儿找车子去了,你快吃,来得及的。”向河渠一见泡了两碗,就端起一碗递给岳母说:“妈,你也吃一碗,我吃不了许多。”“都吃下去,吃饱了才有力气车呢。我早吃过了。”“别推啦,快吃吧。”凤莲也劝着说。
吃完馓子茶,向河渠再次走到床边看了看妻子和孩子,轻声说:“我走啦。”得到凤莲的回应,他才喜孜孜地走出房门,此时妹妹已在路上等着他了。
这一天他干得特别欢,十一个大炮草足有一千五百斤,只跑了三个来回,就全部到家了。背车的向霞也觉得哥哥的精神今天特别旺。不过不管怎么加劲,最后一趟到家时,天已近一更了。
忙碌了一天的向河渠饿极了,没答应妹妹叫他洗洗手脸的招呼,端起一碗粥,顾不上挟咸菜,边喝边向房里走去,忘了身上还带有芦花和尘土,一屁股坐在床沿上,喝口粥,看一眼妻子,碗空了还在痴痴呆呆地看着看着。
慢慢地,慢慢地眼前产生了幻觉:凤莲的偏圆形脸蛋变成了鹅蛋形,短发也化成了两条小辫儿,那鹅蛋形脸上一对忧郁的大眼睛一扫往日的忧郁,变得那么明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耳边似乎响起梨花的声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大概是自己吟诵的白居易诗句吧。“呆看什么?没见过?还不快盛去?”凤莲的嗔怪声惊醒了向河渠,幻觉消失了,他惘然一笑,回厨房去了。
望产妇的人真多,有本队社员,有远亲近戚,有同学朋友;礼品也各式各样,有送布送小儿衣物的,有送馓子、糖和肉类的,更多的是接钱的。怎么处理呢?全家一致的意见是:本队社员所送的礼品,在招待人家酒饭后,逐家璧退;同学朋友的全部收下,同时回赠一些礼品。不一致的是怎么处理亲戚的礼品。
说到亲戚,这里作个简要介绍:从父系上说向河渠应有两个伯父三个姑母,除二伯父外都已作古,表兄间除婚丧大事,基本不来往;从母系上说,有五个舅舅没有姨母,大舅二舅早已不在人世,舅母也只剩下四房、五房,表兄弟表姐妹到是都来去的。这是说的嫡系。叔伯的则多一些,父系的向河渠只记得小时候曾有堂伯父来过,来时说是年已八十,那时向河渠在读初中,现在只怕离九十也不远了;听伯父和父亲有时提起的好象只有方案上的文研伯父,十几年前曾随父亲去喝过喜酒;至于堂姑妈好象有两三房,来往很少,叔伯堂兄之间,除小时候去过,长大后也没见有来往,堂姐妹则更少提起,总的来说父系叔伯这一层次的差不多没有来往。母系的,听说公公兄弟三人,公公是老三,童凤莲的公公是二房,长房的两个舅舅早已死去,只剩下两位老表,也没什么往来,但与童家到是有来往的,因为二公公家没有儿子,向河渠的舅舅又不愿承嗣,是长房的大舅承的嗣。童凤莲身上的亲戚与向家有来往的很少,除两个姐姐外基本没有。其他如龙姑妈、二姨娘,包括本队的罗家,是个什么样的亲戚关系,向河渠不清楚、没有问、也不打算问。
所有亲戚中凡他结婚时来过的,他认,没来过的不认,这一回在望产妇的人情处置上他坚持的就是有情义的收,没情义的退。向妈妈不同意退,有的收有的退,会伤感情的。老爸和老妈是一个意见,他说:“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可是处世难啊。”向霞支持哥哥的主张,她愤愤地说:“人情人情,没有情义的就不收,将来也不向这些人家行。伤感情,哼!跟我家划清界限时伤不伤我们的感情?”
向河渠结婚时亲戚来的不多,原因前面已说过不再重复。严峻的现实让他确立了这样的观点:亲戚没有朋友好。今天他坚持的正是这样的观点。他说宁可让门前路上长青苔,也不要这些势利小人前来探望。他嫌这些人的思想脏,他要处的是朋友,他需要的是友谊是情义。
听向河渠固执地陈述已见,童凤莲不由地想起了一桩往事:那是今年正月初三,娘家请客,女儿女婿理当前去拜年,而这一天偏偏褚国柱家也请客,本社的几位同学都到褚家去,国柱问他能不能来?一位同学笑着说:“总不能有了嫂子就忘了我们吧?”向河渠也笑着说:“爱人和朋友都不能忘,一定来。”徐卫兵说:“到那天新婚还没一个月,卿卿我我怎能离?就算了吧,不能来也不要紧,只要以后不忘也就行了。”向河渠说:“来是一定能来,就是时间上不一定能早。那一头也得去一下,对不对?”徐卫兵说:“换了我是来不了,你呀也不一定,不信我们打个赌。”褚国柱说:“打赌就不必了,能来就来,来不了也不要带勉强,毕竟是新婚后第一年去拜年。”
同学们走后,抱怨他不该答应去,他到好,说自有两全其美之计。两家一天请客,一家住西南,一家在东北,中间相隔据他说只有十来里路,怎么个两全其美呀?
那一天一早就催自己起来,到娘家去倒要丈夫催了,瞧瞧。太阳才一树头高,两人就上了路,到娘家时估计还不到九点。丈夫一到娘家,就先到外沟哥嫂家去拜年,一会儿哥嫂和孩子们都过来了,大家围着桌子剥瓜子、喝茶,才坐了个把小时,他就对妈说今天不能在这儿吃饭,他要走。原来这就是他的两全之计?
妈惊讶地望望我,我只好将褚家请客,同学打赌他去不了等等话语说了出来。妈与哥嫂挽留,他硬要走,也只好拿出几样菜,由哥哥陪他喝了一杯酒,让他走了。他走时路上已在消阳,但还是走了。
我的两个姐姐和姑妈家的表哥表姐来拜年的都是一对一对的,只有自己孤孤单单的,表姐还问:“你家那位书公子呢,怎么舍得离开你的呀?”是啊,哥嫂结婚八九年了,还形影不离呢,而自己才不足一个月却——,越想心头越不好过,当时真恨死他了。
晚上他来接,路上抱怨他,还不服,甚至说出这样的狠话:“好亲戚我要,朋友我更要,没有朋友就没有前进的力量。如果两头只许选一头,我宁可要朋友。亲戚有情义的多跑跑,没情义的不跑,朋友的路一定要跑,天王老子也挡不住。”气得自己一路到家没再理他。
现在想想呢,他的话并没有错:公爹被揪斗了,谁帮忙搞平反的呢?结婚时那么大的排场谁摆的呢?还不是他的朋友吗?自己结婚那么大的喜事,二姨家只来了个十来岁的国秀。四舅病倒在床上,四舅母行动不太方便,薛家燕子倒常去看望,二姨和姨丈连个脚印也没有,这样的亲戚有什么跑头?现在公爹平反了,又当上了医生,亲戚间又热乎起来了。哼!不过人家望产妇,是来看望自己的,不管怎么说至少没有坏心眼儿,礼尚往来还是要的,一律回绝好象也不怎么好,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童凤莲正准备谈自己的看法,向慧先开口了。
得到弟媳生了孩子的消息,向慧立即从厂里请假赶回娘家,那天她只买了一包糖四斤馓子,到家后除帮洗刷脏衣物外,还赶制了尿布,昨天正正规规地带了礼物来望产妇。
听着弟弟妹妹与父母的争论,她心里也在翻腾着,那政治上的逆境、经济上的困境生活她亲身经历过,同样鄙夷某些人的势利,但又谅解亲友中一些人的难处。社会上有仇的还怨家宜解不宜结呢,更何况是亲呢?她温和地说:“我赞成妈的主张,凡过去有来往的亲戚望产妇的礼家家收。姑妈家、二姨家运动中的做法确实有问题,但是当时有当时的背景,不能总是怪人家”
“不见得怪我家吧?”向霞不服气地说。“要是有人答应只要你与家庭划清了界限,就给安排工作,你划不划?”向慧含笑问。向霞沉默了,因为当时她就怨自己生在这样的家庭呢。
“在那种极左思想统治下,人们敢怒不敢言的多,谁不怕沾我们家的边?”见向霞嘴一张又要反驳,就知道她会以徐晓云、王梨花为例来说明有人敢顶着歪风行。这种例子在凤莲面前说是不合时宜的,于是忙说,“你别忙着驳,能不以世态而逐高低的毕竟不多,我们不应该去要求所有的亲友,要求过高就不是要求而是苛求了。”“说得好!”老医生赞成说。“莲妹妹,你看呢?”向慧笑着问凤莲。“收不收礼物不是大事,要紧的是亲戚关系应该处处好,不能砖头厚瓦片薄,捱人骂。”
向河渠成了少数派,也只好服从多数了。
孩子取什么名呢?向霞说叫卫红,跟二嫂家的永红一样。向河渠不赞成将小孩的名字染上政治色彩,什么卫东啊,卫红啊,一听就腻。“叫冬梅怎样?取其不畏冰天冻地的意思。”向慧说。“梅字可以说,冬字只嫌俗一点儿。”老医生说。“那么萼梅、咏梅、红梅呢?”向慧又问。“比冬梅好。慧她妈,你看呢?”老医生转向老伴。“莲子,你看取什么名好?”老妈妈问媳妇。 是啊,十月怀胎生下了小家伙,孩子是媳妇生的,叫什么名字,该由孩子的父母来定。
童凤莲除在扫盲夜校上过几天课外,一天学校没进过,她觉得孩子叫什么名字,是文化人的事儿,公婆家个个识字,这取名的事儿无需她操心,只要好叫好听不拗口就行了。听两位姑娘取的名儿,觉得都好听,都可以取,因而当婆婆问她意见时,就笑着说:“姐姐和妹妹取的都好听,我也说不上哪一个最好,还是爸爸说吧。”
“河渠,你看呢?”老医生也没表态,他将决定权交给了儿子。
向河渠早就有谱了,只是感到姐姐取的名儿比自己取的好听,用什么理由否定姐姐的提出自己的呢?他在思考着。说真的,移情替身并不那么容易,王梨花还占据着他的心呢。他想让女儿的名字带上梨花的影子,突然他想起姐姐的芳名,他的主意有了。
当老爸问他时,他说:“爸爸,我在想梅花抗严寒傲冰雪的品格是高的,但是我们决不会盼望下一代也遭劫难,从而在劫难中表现傲骨。”“那当然,谁不盼着后代过得好呢?”老医生点点头。见姐姐垂下了眼帘,他连忙接着说:“姐姐的寓意无疑是正确的,做人是要有傲骨,是该象梅花那样敢于犯寒开。我喜欢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骨气,那品格多高尚。”“是啊,正是基于这些,才取这些名儿的呀。”向慧抬起头说。“是的,慧姐,可你还记得陆游的《咏梅》吗?”见姐姐点头,他继续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品格虽高境遇却是苦的。”大家都想起了这几年的苦难,向河渠说,“梅花的品格是高,但我们都不希望下一代到严寒中去挣扎,她们应该有个美好的明天。”“别拽文啦,快说说你取的名字吧。”童凤莲说。
向河渠一笑,说“兰花是美的,人们称她为花中之王,慧姐的为人也一直是弟弟的榜样,我提议两者合一,叫慧兰。”“慧兰好。”童凤莲脱口而出。她最喜欢这位姨姐了,当姑娘的年代里常常催着妈妈跟姨娘说,要娶慧姐作嫂嫂,却没能如愿;嫁过来后也着意向姐姐学习,月子里又多蒙姐姐洗刷、照料,女儿的名字中带有姐姐的名,她最赞成不过了。
给小千金取名叫慧兰,虽不一定尽如众意,但是是孩子的爸爸提议又经她妈赞成的,大家也都投了赞成票。向慧笑着说:“叫慧兰寓意很好,聪明又很香,女孩中的皎皎者,太好啦。至于我,弟弟谬赞了,我这个姐姐当的并不好,不值得你这么记着,谢谢你。盼望小慧兰健康成长,比他爸还要聪慧。”大家都附和说“一定的”,“肯定的”。
王梨花始终关切地注视着向河渠的一切,她主要是通过徐晓云了解情况。得知当了生产队会计后,欣喜之余又担心起来。老医生的平反留下个尾巴,梨花原担心是秋后算帐的隐患,现在当了干部,红色政权的人选除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才不考虑出身和历史,无党派人士必须政历清白出身好,向河渠与那个公社当权的造反派不是一派,肯让他当会计,说明那个尾巴也萎缩了,要是晓云的想法能实现,隐患也就消除了,因而消息传来后她欣喜了一阵子。后来为什么又担心呢?原来她想得更深更远一些。
“云姐”这里多说一句,自委托徐晓云当红娘后,尤其是家庭出事后,王梨花基本不叫比她大半岁的徐晓云的姓名而改称云姐了,她说:“云姐,他不会坑人,我是知道的,但是不等于别人也不会坑他呀,他太直了。
是的,你离他很近,可以常常提醒他,他女的我想也会当好他的参谋的,但是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想直接对他说几句。
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要是你觉得这封信不会对他与凤莲姐的感情产生负作用的话,就请你转交给他。”
王梨花的来信不长,她在信上说:马克思认为“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和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找那种不仅满足一己私利,且能保证全人类幸福的完美理想。”她说当会计了,她为之祝贺,但是当上会计以后该怎么办?是利用到手的职务为自己谋私利,还是为全队社员谋福利?这是摆在向河渠面前的两条路,她相信向河渠会正确选择,无需她去赘言,她要说的是另一方面。
王梨花深知向河渠的为人,“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她在引用了《省心录》中的这段话后说:“你坚持做的和要求我们做到的,无疑是对的,不过如果拿那些标准去要求你的同事和下属,就不一定妥当,文革中的经验教训已告诉我们这一点了,现在你当上干部了,我担心你又会老病重犯。要知道正确的东西不一定行得通,不一定都受人欢迎。古人说‘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这句话也许你不赞成,但是我还是要求你这样做。
上一回给你的信中我曾引用过伟大导师列宁的语录‘谁在争取一切,谁在争取全胜,谁就不能不提防,不要让微小的成果束住手脚,不要误入歧途,不要忘记目的地还很远。假如不是这样,一切微小的胜利也只不过是一场空忙。’生产队这个小天地里只是男儿小试身手的小舞台,当会计就要为不当会计,投身更大舞台而作离去的准备。
诚然生产队是你的家庭所在地,建设好生产队是你义不容辞的义务,家不扫何以扫天下?但是你也要看到你只是个会计,关键在队长,他为主你为辅,不可以越俎代庖。
你的脾气性格我算是摸透了,担心你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要知道‘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呢,唉——,真为你担心,可我又不能”,只见梨花将“可我又不能”五个字用笔划划去,接着写的是:“请记住:主张能行时积极推行,推行不了时,早走走好,切切!”信到此戛然而止。随后是:“祝伯父母身体健康!祝凤莲姐早生贵子!”连个落款也没有,却见信纸下方有湿斑,当是泪水所致,向河渠心头为之一痛,知道她还会有话吩咐,但触动了她的“可我又不能”在身边共同应付,因而潜然泪下,写不下去,只好搁笔。
妈妈的训诲、恋人的告诫不能不说对向河渠是个触动,然而一想到全队的一百几十人处于贫困中,又热血沸腾了。是的,梨花是知道他的,高远志向也得从小事做起,家不扫何以扫天下?生产队都搞不好,还能为国家作多大贡献?处于辅佐地位又怎么了?姜子牙、诸葛亮又何尝不处在辅佐位置上,他们不都立下了不世功勋?再说啦,他与薛井林之间关系还是可以的,在老爸的事情上井林可是主动一马当先的,自己怎能不主动帮他多挑点担子?
至于说他与夏金花的事儿,相信他也该明白是非权衡利弊吧,自己可是一心为他好,难道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心?
正确的道理、举措不等于现在就行得通,那也得行了再说啊,总这么顾虑重重的,生产队的穷困面貌八世也改不了哇。只要是对的,总会行得通的,有时候有挫折也在所难免,回头路总是可能有的,只要井林、周兵和我团结一致,怕什么!
想到团结,向河渠眉头一皱,心中黯然了:自从处理了夏振森、卢富贵,薛井林对自己明显淡泊了许多,虽然那天夜里叫他放心,他也一时信以为真,可事实上他与夏金花之间从迹象上看不但没断,据周兵说成为夫妻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向河渠有些后悔那天晚上的谈话了,怎么就没想到男女情深到一定程度,除非有重大利害变故,是不可能分拆开来的,自己是过来之人,如果不是为救梨花之父,什么力量能让他与梨花分开?而今结婚快一年了,还如诗中所写的“总难了却冤家债,梨花花容常萦怀。凤莲清香欣肺腑,为何旧情丢不开?”那还仅仅是清清白白的恋爱关系呢,薛、夏之间虽无夫妻之名却有夫妻之实了,又怎会被自己一席话说得分手?真傻呀,真的。不过当初也并没有指望一定能成,去时就抱有死马且当活马医的打算,聊尽人事,全凭天意而已,如果老天不让四队翻身,自己又回天无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地少人多的长江两岸,单靠庄稼的秸杆喂锅膛,自然是不够,临江民间有句俗语,说是:圩田靠滩,老岸靠炭。沿江公社地处江边,当然烧草就靠滩了。每到冬季,滩地上芦苇收割结束后,不少社员乘船下滩去拾取断在滩地上的国家不要了的芦柴。向河渠上初中的第一年,学校曾组织学生去拾过柴。一望无际的滩地上,到处都有横芦断柴,同学们挥动镰刀进行二次复收,几个钟头过去了,就垛起了一个大草垛。一晃十年了,十年来他没有再拾过草,因为他家树多,每年修的枝干总有一大堆,而四队的田又比别队多,分的草也相应多一些,够烧了,因而四队差不多没有几个下滩拾草的。今年不行了,上熟的麦子严重倒伏,麦楷都毁了,烧草也就有了不小的缺口,他和大家一样不得不关心什么时候放滩了。
“向会计,前边几个队已有人到农场去等了,我也去,你去不去?”周兵前来问道。“要等几天呢?”向河渠问。放滩是个羊癫疯,去年人们听信谣言跑了好几回,去了不放再回来,第二天再去,有人足足跑了一个礼拜才放了滩,他怕耽误功夫。“我们带家伙到江心沙去,放滩前在农场拾棉田的断根、宝秸,又不误功夫。”“农场肯拾?”“肯的。年年这时候场上棉楷已拔光,田里的半截头的棉楷还不少不呢。”“就我们两个?井林去吗?”“他呀,嘿嘿,被夏家小姐迷住了,还肯吃那个苦?”“问问还有哪几个愿去的,结个伴也好有个照应。”“问过了,加侯、同侯、门栓几个都去。”
于是连向河渠在内的六个青年带着干粮、招笆、镰刀、小锹、绳子和被子就出发了,这一天是七O年十二月三日。先到江心岛对面,隔江观察,隐约见还有人在扛芦苇上垛,知道确实没放,就借住到跃进大队社员家,边等待边去农场已拔过棉楷的地里去拾没人要的残枝断根等,两天的时间里各人都大小不等地拾了一堆堆草。象向河渠这样在江边等的人还有不少,他们认识周兵的多,几乎没人认识向河渠的。之所以认识周兵,不是在河工,就是在民兵整组时见过,说起来还都是一个目的:等。
五号这一天,沿江公社来了好些大队干部,红星大队的郑支书也到了。他们可不是来拾草的,而是接公社通知来找人的,凡在江边滞留的人员一律回队抓革命促生产,到放滩时大队将及时通知。郑支书找到向、周二人后首先批评他们私自离开领导岗位,耽误冬季挑河泥的工作,接着宣布今年拾草实施新措施,大寨式,拾回的柴草一律归队记工分,纳入年终分配,并命令他们立刻回去。周兵根本不信拾草也能搞什么大寨式,犟着不走。
“你是个干部,要注意影响。”郑支书提高了嗓门说。“干部又怎么了,干部也要烧锅。”周兵并不示弱。“还要不要党的领导了?”“扣什么大帽子,党领导过拾草吗?下滩拾草就是不要党的领导了?”……两个人你一言他一语地对起嘴来,郑支书火了,再一次高声说:“周兵,你给我注意点儿,还象不象个干部样子?我说过今年拾草也是大寨式,在这儿拾的草也归队记工分。太不象话了。”
周兵眉毛一竖,正要大吵,被向河渠拦住了,他说:“郑支书,我知道你身上有压力,我们大队来的人特别多,公社大概批评你了,我们回去就是了。可是也不要把火往我们身上发啊,至于大寨式拾草,我同意。”
没想到的是刚在家过了一夜滩就放掉了,大家那个气呀,都快把肚子气破了。等到急急忙忙赶到江边时,队里的船又不见了,眼望着滩上人们的忙碌,而他们却隔着近一里的江面过不去,一个个心急如焚,有的跺脚骂着难听的话语。能不急么?烧草的缺口就等滩地填呢,而今却因为——
喔——,找到了,那条补过的白帆布蓬船,咦——,靠在那边干什么还不往北开呢?是哪些人不讲道德还在往船上扛草,难道要等草装满了才开过来?他娘的,还有点人性吗?江北人们的那股气唷,越来越大,连外队的人也在骂着。
终于船开动了,慢慢地,近了,近了,渐渐地看清了船上的人是民兵营副营长。船刚靠岸,周兵就跳到船上,人没上船,声音先到:“好哇,姓张的姓卢的,叫你们不等队里人到不许开船,你们吃里扒外……”。其他人也纷纷往船上跳,船工卢福根,老社长的弟弟连忙说:“周队长,大队叫开的能怪我们吗?哎哎,别跳,别跳啊,草还没卸呢。”周兵火冒三丈地怒骂道:“卸你娘的个头,给我掉头往滩上开!”“骂谁哪?你娘的个头!”卢福根对骂起来。“骂?揍你个龟孙!就凭你吃里扒外拍马屁。”周兵边骂边向卢福根扑过去。
“周兵,你嘴里清爽点儿。”副营长看不下去了。卢福根一听也边骂边扑了过来。向河渠两步插到两人中间,怒喝道:“都停住!谁让你撂下本队人擅自开船的?昨晚放滩为什么不回去报信?难道你们不该骂?告诉你们,骂是轻的,要罚款!”“大队叫开的,能怨我们吗?”“是大队叫开的,别怪他们。”副营长又开了腔。“谁叫开的,今年的工钱你问谁要去。”周兵怒气未熄地说。“对,到大队要钱去。”“别在队里吃粮。”人们纷纷怒斥着。“周兵”副营长开口不知想说什么,“蒋卫东!”周兵不想听他说什么,直呼其名说,“你想插手我队的事,是不是?”“这是什么话?”副营长生气了。
“开船!张志华给我调头!”周兵下令说。他不去理会副营长。是啊,滩上再不去,草就更没他们的份了,谁有闲功夫跟副营长磨牙。
跟周兵说不上个理由,蒋营长找上了向河渠:“向会计,这是什么意思?我的草事小,还有大队—”没等副营长说完,向河渠就打断他的话说:“蒋营长,你是下船还是上滩?我们是不能再耽误了,有责任我负。”见周兵推开张志华,亲自去掉船头,蒋营长连忙跳上岸,回头说:“好好,你负责更好。”向河渠笑了,说:“蒋营长,毛主席说世上事情都有道理管着,小道理归大道理管。究竟是该先卸草还是先送人,你仔细想想,我相信你会想通的,我更相信大队其他领导一定能谅解。今天的事你再琢磨琢磨吧。”
说话声中,船渐渐向江中驶去,周兵还在训斥着船工。张志华是一声不吭,只有卢福根仍然不服,周兵余怒未熄地说:“我跟你把话说死了,昨晚、今早帮外队人装草,运费一定要收;昨晚不回队通知、今天耽误本队人,每人扣十五块,天王老子也挡不住,我叫你拍马屁,嘿嘿,只要你拍得有好处。”
“你扣扣看。”卢福根还是嘴硬。“仗你哥哥在大队的势吗?呸!仗不到了。问问你哥,他当队长时不公平,还不是被我一扁担砸断了秤?今天你犯了规,扣了你的,看你能怎么样?谁敢不肯扣?干部哪怕不当了,这一回非扣不可。”周兵发狠地说。卢福根还要对嘴,向河渠严肃地说:“别再背犟牛儿啦,毛主席说‘党的各级机关解决问题不要太随便。一成决议,就须坚决执行。’队里有规定农船必须首先为本队服务,未经批准私运客货者,一次罚十五元。你们已违反这这条规定,罚款是铁定的,犟什么?下次要注意,要记住这个教训。将人心比自己,要是换个位置,你来拾草坐不上船急不急?”“卢老二,河渠的话不错,也不能怪周兵,你俩是错了。”四十多岁的张国权插话说,“晚上放滩,你俩一个也不回来送信,可象一个队的人?亏你们做得出。”其他人也七嘴八舌地说船工的不是,卢福根这才不作声了。
其实怪船工是该怪又冤枉的。说应该,应该去一个人回家送信,应该一早在江北等人。船是队里的,是全队社员的汗水换来的,应该首先为本队服务,俗话说端谁的碗受谁管,大队干部要船干什么?拾草装草,并不是有比送本队社员上滩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更何况是丢下人不装去装草呢?说冤枉,是因为大队干部叫装的,敢不装吗?唉——,吃了一夜苦白吃,还要挨训斥,被罚款,还有那运费收得到吗?大队干部,土地爷,什么时候给过船钱呢?
迟到的结果是明摆着的,滩地上几乎全被划定了疆界,只剩下低洼的地方还空着,周兵、向河渠他们向那些地方奔去。
到滩地上拾草是沿江一带人的特殊活动,在这里没有政治意味儿,没有权力之争,好象开发南北极,谁先到就是谁的,这里是劳动竞争的天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默认了这样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侵犯已圈定圈子里的芦苇,芦桩除外。尽管谁也管不着谁,但都默认这个事实,好象1+2=3无须验证一样,因而人们都尽量早到滩地。向河渠他们到的还不算太晚,比他们更迟的就只好挖芦桩了。
这一回的拾草,向河渠深深感到与十年前大不一样了,那一回不过奋战了半天,就运了几天,那时的滩上拾草的人不多,芦桩败叶没人要,而今千把亩江滩上到处是人,泥水浆里的又湿又脏的芦叶也被人们捞到高处晾晒,二寸高的芦桩被挖过净尽,向河渠等六人合伙苦干了四天,才拾了六七拾个草,而偌大的江滩上却象扫过也似的了。
这也是生存斗争啊,人口在急剧地增加,仅四队十年中就增加了三十一个人,才死了四个,净增将近26%,而土地不见增加,不对,还在减少哪,分居的要建房,死了的要建坟,粮是增加了一些,却赶不上人口的增加,而草是明显地少了,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呢?向河渠望着江滩上大大小小的草堆,默默地想着愁着。
船来了,一个多钟头草就全部上了船,顶头风,好在不大,掌舵的张志华技术不错,一樯插过去,再一樯,离码头就不远了。“向会计,靠哪儿?”张志华问。“呶—”向河渠指着一处空荡说,“那儿离码头近些,容易装车。”
船直向两个草垛中间的空荡处插去,周兵站在向河渠身边说:“看见了吗?东边的那一堆是郑支书的。”嗬!好大的草垛,草垛旁靠着一个人正在吸烟,看身材高矮象郑支书,不过究竟是谁,0.6,0.7,两只眼睛抵不到人家一只的向河渠是看不清的。来到近处一看,可不是吗?正是大队党支部书记郑敬芝。
“郑支书,草还没弄回去呀。”卢福根老远就开了腔。“是福根啊,回去叫拖拉机去了。”郑支书回答。“郑支书”“郑支书”“郑支书”人们纷纷招呼着。
陆锦祥跳上岸去穿跳板,周兵猫腰扛起一个芦草大步走上跳板,其他人也纷纷搬草、扛草,顿时船上忙碌起来。
第一个扛草上岸的周兵将百多斤的大捆子往地上一抛,抬头猛地看到郑支书的那堆草与众不同,他皱起了眉头:他妈的,什么入娘的支书,将我们轰回去,他们得到这样的酬谢呀。一颠一倒的正品芦苇稍稍改装就成了草,这一堆足有六十个大芦炮,一个芦炮作为十五个芦苇,不,恐怕有二十个,他一人不就捞了千把捆芦苇吗?怪不得轰我们那么起劲呢。这些混蛋,哼,欺人欺到我头上来了。
他越看越有气,牙一咬,直向郑敬芝走去,边走边问:“郑支书 ,这堆草我们队给多少?”郑敬芝莫明其妙地问:“什么给你们队多少?”“不是大寨式拾草吗?好丑要搭配呀。”转头朝陆井祥喊道:“井祥,往这边扛,和支书并堆,学大寨。”
郑支书火了,说:“周兵!你捣什么蛋?”周兵说:“昨天你跟我们说今年实行拾草学大寨,怎么变成捣蛋了?毛主席说中国人说话算数的,你说话算不算数?”人们围过来了。
郑支书说:“我同你有什么难过,你要这样瞎说?”“我瞎说,我同你有难过?”周兵愤怒地问,“我到要问问你跟我们四队的社员有什么难过,为什么要逼我们回去?为什么放滩不通知我们?”“放滩是芦管所的事,你找我干什么?”“昨天你怎么说的?放滩时大队通知我们,哪个通知了?放滩是芦管所的事,你为什么要赶我们回去?”
“公社吩咐的。”“芦苇当草也是公社吩咐的?”“放肆!”郑敬芝训斥道。“你混蛋!”骂道,并去拖郑敬芝的草。向河渠挤进来拉住周兵说:“放手,快去卸草,在这儿嚼的什么蛆嘞。”“不行,我得跟他评评这个理,昨天”“走吧,走吧,事情过去了,算了,算了。”向河渠边拖边说,同时对其他人说,“大家都走,围这儿干嘛呢?”
郑敬芝气哼哼地说:“太不象话了,还干部哩,这种干部眼中还有个领导哇。”周兵转身又斗嘴说:“谁不象话?你才不象话呢,说话不算数,亏你还是个支书。”向河渠连忙和姜建华、姜建民一齐把他推走了。
说到这儿读者也许会问,和周兵一起的不是加侯、同侯、井侯吗?怎么不见他仨?这里作个解释,周兵说的是乳名,这里写的是学名。
又扛了一个草回来,向河渠走到郑支书面前说:“郑支书,周兵的火爆脾气你是知道的,说出话来没轻没重的,人可是个直爽人,你可别计较。”“哼!这种干部”郑支书阴沉着脸又“哼”了一声。
说周兵火爆脾气,向河渠就软和?泥人说土人罢了,向河渠也是个火爆脾气,他的家人、同学和朋友都知道,诚然经过运动的磨练他改了一些,但也只是改了一些,锋芒依然常露。刚才来跟郑支书说,只为转转弯,盼能得到支书的谅解,不对周兵产生多大的恶感,不料郑支书还是阴沉着脸,不打算看自己的面子,火也涌了上来。其实人人有性,树树有皮,谁在这种情况下能耐得住呢?当然了,向河渠毕竟是向河渠,他不会骂人,只会说:“要是肯让我们再留一天,不就正赶上了么?事已至此,怨谁也没有用了,谁让我们没那个道行呢?”不等郑支书回话,他又向船上走去。
草扛好了,留何井春在这儿看守,其他人背着衣被工具回家,准备来运草。一路上向河渠埋怨周兵说:“刚才何苦说那些,人家可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周兵说:“共产党的干部凭什么要这样胡搞?”向河渠说:“你以为只要入了党就会一切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没那么简单。你直爽是对的,不屈不扰也很可贵,可是直爽不等于不讲策略,象这样下去是要吃亏的,你也得长点心眼儿呢。”周兵不以为然地说:“我姓周的一不贪污,二不腐化,三不与人拉拉扯扯,怕他咬我个屌。”向河渠见他象个醉汉子越扶越醉一样,越劝越犟,叹了口气,不再说了。
“恭喜你,向老弟,你家添了新人啦。”迎面走来的朱友贵说。向河渠一愣,随即明白凤莲生了个女孩儿。要是个男孩儿,人家会说屋檐头高了三尺的,他可不管是男是女,生到他家就是他的宝贝,喜得他丢下同伴,一溜小跑,跑进了四队,又跑向自家门口。“哥!祝贺你当爸爸了!”妹妹向霞一看见他,连忙报喜。
“谢谢你。”他边答应边奔进卧房,叫过了母亲和岳母,就跨上了踏板,高兴地俯身亲了一下妻子,随即又认认真真地端详着睡在凤莲身边的孩子。
“爸爸”这是一个多么庄严的称呼哇,自从他蒙蒙胧胧有点儿懂事起就觉得当爸爸了不起,爸爸是世上最亲最好的人,愈大愈懂事就愈感到爸爸所起的作用,他爱戴爸爸,敬重爸爸,向爸爸学习,也决心将来当个好爸爸,如今他真的当上爸爸了,能不高兴吗?他喜孜孜地看看妻子看看孩子,看看孩子再看看妻子,越看越爱看,以致忘了房中还有两位妈妈的存在。
第一次承受丈夫这种满怀喜悦的爱抚的目光,凤莲感到无比的舒畅。她心疼地望着瘦多了的丈夫,柔声说:“这几天你吃了大苦啦,我又不能和你”“傻话。”向河渠笑着说,“你才吃了大苦呢,我算得了什么?”“草几时装?”“已装过来了,我是回来借车子的,马上就走。”“妈,泡碗馓子,他要去车草。”凤莲说。
“泡在这儿了。”向妈妈回答说。两位老妈妈见小两口只地顾亲亲热热地说话,竟忘了她俩的存在,禁不住相视一笑,特别是向妈妈彻底放下了一桩心思。他一直害怕儿子将梨花放在心上而冷淡了凤莲,有道是医杂症有方术,治相思无药饵,痴情的儿子能从愁城中走出来吗?儿子完婚后她一直密切注视着,总觉得严肃有余而亲热不足,尽管不吵嘴,总象缺少年轻夫妻间应有的感情。她帮儿媳着急,觉得她干活儿上是把好手,里里外外都能干,粗的细的拿得起来,比女儿还要惹她喜欢,但却好象不怎么会在夫妻之间用情,而眼前——,她高兴地笑了,同时起身为儿子泡了两碗馓子茶。
“我不饿,留给你……”“傻话”凤莲亲昵地横了他一眼说,“多着呢,还愁少了我的。吃吧,吃饱了才有力气车草。”“河渠,趁热吃吧。”丈母娘笑着招呼说。
“向会计,好走了吧?”窗外传来喊声,向河渠起身要走,丈母娘又叫住了:“别慌,霞儿找车子去了,你快吃,来得及的。”向河渠一见泡了两碗,就端起一碗递给岳母说:“妈,你也吃一碗,我吃不了许多。”“都吃下去,吃饱了才有力气车呢。我早吃过了。”“别推啦,快吃吧。”凤莲也劝着说。
吃完馓子茶,向河渠再次走到床边看了看妻子和孩子,轻声说:“我走啦。”得到凤莲的回应,他才喜孜孜地走出房门,此时妹妹已在路上等着他了。
这一天他干得特别欢,十一个大炮草足有一千五百斤,只跑了三个来回,就全部到家了。背车的向霞也觉得哥哥的精神今天特别旺。不过不管怎么加劲,最后一趟到家时,天已近一更了。
忙碌了一天的向河渠饿极了,没答应妹妹叫他洗洗手脸的招呼,端起一碗粥,顾不上挟咸菜,边喝边向房里走去,忘了身上还带有芦花和尘土,一屁股坐在床沿上,喝口粥,看一眼妻子,碗空了还在痴痴呆呆地看着看着。
慢慢地,慢慢地眼前产生了幻觉:凤莲的偏圆形脸蛋变成了鹅蛋形,短发也化成了两条小辫儿,那鹅蛋形脸上一对忧郁的大眼睛一扫往日的忧郁,变得那么明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耳边似乎响起梨花的声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大概是自己吟诵的白居易诗句吧。“呆看什么?没见过?还不快盛去?”凤莲的嗔怪声惊醒了向河渠,幻觉消失了,他惘然一笑,回厨房去了。
望产妇的人真多,有本队社员,有远亲近戚,有同学朋友;礼品也各式各样,有送布送小儿衣物的,有送馓子、糖和肉类的,更多的是接钱的。怎么处理呢?全家一致的意见是:本队社员所送的礼品,在招待人家酒饭后,逐家璧退;同学朋友的全部收下,同时回赠一些礼品。不一致的是怎么处理亲戚的礼品。
说到亲戚,这里作个简要介绍:从父系上说向河渠应有两个伯父三个姑母,除二伯父外都已作古,表兄间除婚丧大事,基本不来往;从母系上说,有五个舅舅没有姨母,大舅二舅早已不在人世,舅母也只剩下四房、五房,表兄弟表姐妹到是都来去的。这是说的嫡系。叔伯的则多一些,父系的向河渠只记得小时候曾有堂伯父来过,来时说是年已八十,那时向河渠在读初中,现在只怕离九十也不远了;听伯父和父亲有时提起的好象只有方案上的文研伯父,十几年前曾随父亲去喝过喜酒;至于堂姑妈好象有两三房,来往很少,叔伯堂兄之间,除小时候去过,长大后也没见有来往,堂姐妹则更少提起,总的来说父系叔伯这一层次的差不多没有来往。母系的,听说公公兄弟三人,公公是老三,童凤莲的公公是二房,长房的两个舅舅早已死去,只剩下两位老表,也没什么往来,但与童家到是有来往的,因为二公公家没有儿子,向河渠的舅舅又不愿承嗣,是长房的大舅承的嗣。童凤莲身上的亲戚与向家有来往的很少,除两个姐姐外基本没有。其他如龙姑妈、二姨娘,包括本队的罗家,是个什么样的亲戚关系,向河渠不清楚、没有问、也不打算问。
所有亲戚中凡他结婚时来过的,他认,没来过的不认,这一回在望产妇的人情处置上他坚持的就是有情义的收,没情义的退。向妈妈不同意退,有的收有的退,会伤感情的。老爸和老妈是一个意见,他说:“孩子,我理解你的感受,可是处世难啊。”向霞支持哥哥的主张,她愤愤地说:“人情人情,没有情义的就不收,将来也不向这些人家行。伤感情,哼!跟我家划清界限时伤不伤我们的感情?”
向河渠结婚时亲戚来的不多,原因前面已说过不再重复。严峻的现实让他确立了这样的观点:亲戚没有朋友好。今天他坚持的正是这样的观点。他说宁可让门前路上长青苔,也不要这些势利小人前来探望。他嫌这些人的思想脏,他要处的是朋友,他需要的是友谊是情义。
听向河渠固执地陈述已见,童凤莲不由地想起了一桩往事:那是今年正月初三,娘家请客,女儿女婿理当前去拜年,而这一天偏偏褚国柱家也请客,本社的几位同学都到褚家去,国柱问他能不能来?一位同学笑着说:“总不能有了嫂子就忘了我们吧?”向河渠也笑着说:“爱人和朋友都不能忘,一定来。”徐卫兵说:“到那天新婚还没一个月,卿卿我我怎能离?就算了吧,不能来也不要紧,只要以后不忘也就行了。”向河渠说:“来是一定能来,就是时间上不一定能早。那一头也得去一下,对不对?”徐卫兵说:“换了我是来不了,你呀也不一定,不信我们打个赌。”褚国柱说:“打赌就不必了,能来就来,来不了也不要带勉强,毕竟是新婚后第一年去拜年。”
同学们走后,抱怨他不该答应去,他到好,说自有两全其美之计。两家一天请客,一家住西南,一家在东北,中间相隔据他说只有十来里路,怎么个两全其美呀?
那一天一早就催自己起来,到娘家去倒要丈夫催了,瞧瞧。太阳才一树头高,两人就上了路,到娘家时估计还不到九点。丈夫一到娘家,就先到外沟哥嫂家去拜年,一会儿哥嫂和孩子们都过来了,大家围着桌子剥瓜子、喝茶,才坐了个把小时,他就对妈说今天不能在这儿吃饭,他要走。原来这就是他的两全之计?
妈惊讶地望望我,我只好将褚家请客,同学打赌他去不了等等话语说了出来。妈与哥嫂挽留,他硬要走,也只好拿出几样菜,由哥哥陪他喝了一杯酒,让他走了。他走时路上已在消阳,但还是走了。
我的两个姐姐和姑妈家的表哥表姐来拜年的都是一对一对的,只有自己孤孤单单的,表姐还问:“你家那位书公子呢,怎么舍得离开你的呀?”是啊,哥嫂结婚八九年了,还形影不离呢,而自己才不足一个月却——,越想心头越不好过,当时真恨死他了。
晚上他来接,路上抱怨他,还不服,甚至说出这样的狠话:“好亲戚我要,朋友我更要,没有朋友就没有前进的力量。如果两头只许选一头,我宁可要朋友。亲戚有情义的多跑跑,没情义的不跑,朋友的路一定要跑,天王老子也挡不住。”气得自己一路到家没再理他。
现在想想呢,他的话并没有错:公爹被揪斗了,谁帮忙搞平反的呢?结婚时那么大的排场谁摆的呢?还不是他的朋友吗?自己结婚那么大的喜事,二姨家只来了个十来岁的国秀。四舅病倒在床上,四舅母行动不太方便,薛家燕子倒常去看望,二姨和姨丈连个脚印也没有,这样的亲戚有什么跑头?现在公爹平反了,又当上了医生,亲戚间又热乎起来了。哼!不过人家望产妇,是来看望自己的,不管怎么说至少没有坏心眼儿,礼尚往来还是要的,一律回绝好象也不怎么好,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呢?童凤莲正准备谈自己的看法,向慧先开口了。
得到弟媳生了孩子的消息,向慧立即从厂里请假赶回娘家,那天她只买了一包糖四斤馓子,到家后除帮洗刷脏衣物外,还赶制了尿布,昨天正正规规地带了礼物来望产妇。
听着弟弟妹妹与父母的争论,她心里也在翻腾着,那政治上的逆境、经济上的困境生活她亲身经历过,同样鄙夷某些人的势利,但又谅解亲友中一些人的难处。社会上有仇的还怨家宜解不宜结呢,更何况是亲呢?她温和地说:“我赞成妈的主张,凡过去有来往的亲戚望产妇的礼家家收。姑妈家、二姨家运动中的做法确实有问题,但是当时有当时的背景,不能总是怪人家”
“不见得怪我家吧?”向霞不服气地说。“要是有人答应只要你与家庭划清了界限,就给安排工作,你划不划?”向慧含笑问。向霞沉默了,因为当时她就怨自己生在这样的家庭呢。
“在那种极左思想统治下,人们敢怒不敢言的多,谁不怕沾我们家的边?”见向霞嘴一张又要反驳,就知道她会以徐晓云、王梨花为例来说明有人敢顶着歪风行。这种例子在凤莲面前说是不合时宜的,于是忙说,“你别忙着驳,能不以世态而逐高低的毕竟不多,我们不应该去要求所有的亲友,要求过高就不是要求而是苛求了。”“说得好!”老医生赞成说。“莲妹妹,你看呢?”向慧笑着问凤莲。“收不收礼物不是大事,要紧的是亲戚关系应该处处好,不能砖头厚瓦片薄,捱人骂。”
向河渠成了少数派,也只好服从多数了。
孩子取什么名呢?向霞说叫卫红,跟二嫂家的永红一样。向河渠不赞成将小孩的名字染上政治色彩,什么卫东啊,卫红啊,一听就腻。“叫冬梅怎样?取其不畏冰天冻地的意思。”向慧说。“梅字可以说,冬字只嫌俗一点儿。”老医生说。“那么萼梅、咏梅、红梅呢?”向慧又问。“比冬梅好。慧她妈,你看呢?”老医生转向老伴。“莲子,你看取什么名好?”老妈妈问媳妇。 是啊,十月怀胎生下了小家伙,孩子是媳妇生的,叫什么名字,该由孩子的父母来定。
童凤莲除在扫盲夜校上过几天课外,一天学校没进过,她觉得孩子叫什么名字,是文化人的事儿,公婆家个个识字,这取名的事儿无需她操心,只要好叫好听不拗口就行了。听两位姑娘取的名儿,觉得都好听,都可以取,因而当婆婆问她意见时,就笑着说:“姐姐和妹妹取的都好听,我也说不上哪一个最好,还是爸爸说吧。”
“河渠,你看呢?”老医生也没表态,他将决定权交给了儿子。
向河渠早就有谱了,只是感到姐姐取的名儿比自己取的好听,用什么理由否定姐姐的提出自己的呢?他在思考着。说真的,移情替身并不那么容易,王梨花还占据着他的心呢。他想让女儿的名字带上梨花的影子,突然他想起姐姐的芳名,他的主意有了。
当老爸问他时,他说:“爸爸,我在想梅花抗严寒傲冰雪的品格是高的,但是我们决不会盼望下一代也遭劫难,从而在劫难中表现傲骨。”“那当然,谁不盼着后代过得好呢?”老医生点点头。见姐姐垂下了眼帘,他连忙接着说:“姐姐的寓意无疑是正确的,做人是要有傲骨,是该象梅花那样敢于犯寒开。我喜欢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那骨气,那品格多高尚。”“是啊,正是基于这些,才取这些名儿的呀。”向慧抬起头说。“是的,慧姐,可你还记得陆游的《咏梅》吗?”见姐姐点头,他继续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品格虽高境遇却是苦的。”大家都想起了这几年的苦难,向河渠说,“梅花的品格是高,但我们都不希望下一代到严寒中去挣扎,她们应该有个美好的明天。”“别拽文啦,快说说你取的名字吧。”童凤莲说。
向河渠一笑,说“兰花是美的,人们称她为花中之王,慧姐的为人也一直是弟弟的榜样,我提议两者合一,叫慧兰。”“慧兰好。”童凤莲脱口而出。她最喜欢这位姨姐了,当姑娘的年代里常常催着妈妈跟姨娘说,要娶慧姐作嫂嫂,却没能如愿;嫁过来后也着意向姐姐学习,月子里又多蒙姐姐洗刷、照料,女儿的名字中带有姐姐的名,她最赞成不过了。
给小千金取名叫慧兰,虽不一定尽如众意,但是是孩子的爸爸提议又经她妈赞成的,大家也都投了赞成票。向慧笑着说:“叫慧兰寓意很好,聪明又很香,女孩中的皎皎者,太好啦。至于我,弟弟谬赞了,我这个姐姐当的并不好,不值得你这么记着,谢谢你。盼望小慧兰健康成长,比他爸还要聪慧。”大家都附和说“一定的”,“肯定的”。